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秋芳 《工企医刊》2012,25(5):50-51
目的探讨经胃镜置入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4例,均行禁食水、抗感染、抑酸、静脉营养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鼻胃管行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组采用经胃镜置入鼻型肠梗阻导管行胃肠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胃肠减压量、CT或腹平片改善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有效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CT或腹平片改善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均<0.01)、置管24小时胃肠减压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平均住院天数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胃镜置入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确切,优于传统鼻胃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48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型肠梗阻,配合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48例肠梗阻患者的病史资料,统计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操作技术,临床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内镜下48例肠梗阻患者经鼻插入肠梗阻导管,技术成功率100%,48例患者的呕吐、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等梗阻症状不同程度的缓解。咽部不适或疼痛发生于所有病例,其中鼻-肠管阻塞引流不畅8例,经冲洗后导管引流通畅,所有病例无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引流减压技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类型肠梗阻时,配合应用肠梗阻导管,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手术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急性小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83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8例使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减压的患者为实验组,45例使用传统鼻胃管减压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5天内日均胃肠减压量;置管3天后患者腹痛的程度;肛门恢复排便、排气时间及保守治疗无效中转手术治疗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5天内日均胃肠减压量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3天后腹痛、腹胀的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肛门恢复排便、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实验组中转手术治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小肠梗阻能有效进行肠道减压,减轻患者腹痛、腹胀程度,提高急性小肠梗阻的治愈率,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卢靖 《中国卫生产业》2013,(16):114-114,116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该院收治的老年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鼻胃管胃肠减压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转开腹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减压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腹部症状缓解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减少中转开腹手术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邵春法 《健康研究》2016,(5):554-555
目的 观察胃镜引导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行胃肠减压治疗急性麻痹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 106例急性麻痹性肠阻梗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鼻胃管行胃肠减压,比较2组的减压效果、治疗后的恢复时间以及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的日引流量、腹围缩小以及腹内压降低明显的高于对照组,腹胀腹痛缓解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等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减压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管阻塞率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镜引导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对急性麻痹性肠梗阻的减压效果优于传统鼻胃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对11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观察,护理措施.结果:11例患者均在置管后症状缓解,3-7天排气排便.结果:留置肠梗阻导管是治疗肠梗阻的有效手段,腹胀腹痛减轻明显,肠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DSA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管前后的护理。方法通过对29例不全肠梗阻患者在DSA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的护理资料分析,总结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结果该组患者症状明显缓解。17例患者充分肠道准备后外科手术治疗,6例患者症状好转后保守治疗,6例患者行肠道支架置入术。结论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可有效缓解不全肠梗阻的症状,为改善患者全身症状赢得时间,并为手术治疗提供充分的肠道准备,降低了手术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析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实施肠梗阻导管治疗的患者60例,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相比,差异显著(χ2=4.32,P<0.05);观察组心里舒适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对照组心里舒适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相比,差异显著(χ21=9.32,χ22=9.02,P<0.01),结论 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结合综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确实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梗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杨绿 《药物与人》2014,(5):243-244
目的:研究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共收治的68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试验组给予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参照组给予传统方法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第1天引流量、腹痛与腹胀减轻时间、排便与排气时间均明显少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方丽珍 《健康研究》2011,31(1):49-50
文章总结了13例应用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护理经验,包括导管的护理,导管并发症的观察,心理护理,营养支持护理,拔管护理及健康宣教在内的整体护理措施,以促进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不同类型肠梗阻治疗中采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鼻胃管治疗,病情在48h没有改善的患者置入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而实验组患者用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对于大肠梗阻、小肠梗阻、癌性肠梗阻及非癌性肠梗阻的治疗的有效率均明显较高,差异对比均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各种类型肠梗阻治疗中采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20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采用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采取经鼻胃管行胃肠减压的治疗方法;观察组60例,采取胃镜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的胃肠减压量、恢复排气时间、腹部病症好转情况、气液平面消失时间等治疗指征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一周后,观察组患者胃肠减压量平均为960mg,恢复排气时间为3.6d,腹部病症在1.5d内好转,气液平面消失的平均时间为6.5d,治愈率为93%;对照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依次为420mg、3.5d、5.5d、8.5d,治愈率为63%,两组比较差异明显,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可以避免老年患者行开腹手术的痛苦,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在麻痹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7例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经鼻插入肠梗阻导管至空肠上段,接负压引流。在减压这程中,给予生大黄灌入小肠治疗。结果全组患者6例保守治疗成功。2例患者在插管引流、后5天肠梗阻缓解。4例患者在插管引流、一用后肠梗阻缓解,9—14d痊愈,1例后腹膜肿瘤合并麻痹性肠梗阻患者未愈。结论经鼻插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减压及经导管注入生大黄治疗麻痹性肠梗阻是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治疗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4.
急性小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病,治疗采用单纯胃管置入行胃肠减压术,并禁食、补液以及抗感染、中医中药治疗等方法,对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本科于2008年1月—2010年8月,对诊断急性小肠梗阻且经常规胃肠减压治疗无效的25例患者,采用经鼻插入肠梗阻导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53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和体会。结果:行肠梗阻导管治疗的53例患者中,49例患者成功放置导管并成功实施减压引流,治疗成功率为92.5%,4例患者经2次置管成功。所有患者置管后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肠梗阻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结论:对肠梗阻导管治疗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通过采取基础护理、置管护理、冲洗护理、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梗阻症状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在中西医结合阶段性治疗方案中,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技巧,明确最佳护理措施。方法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8月收治的4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立即下胃管并保留胃肠减压,遵医嘱行肥皂水灌肠,病情无缓解者行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阶段性治疗方案。结果治疗组肠功能恢复时间、入院后48 h腹围缩小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肠梗阻导管引流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保守治疗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对留置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管路的有效维护,能够保证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阶段性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增加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肠梗阻导管对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9年10月上饶市立医院收治的235例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应用肠梗阻导管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02例患者行急诊结直肠癌肿瘤切除术,研究组133例患者行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后择期行根治术。收集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术后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全部行择期一期吻合术,且24 h症状缓解率96.9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76%(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3.22±1.01)h、住院时间(11.23±2.13)d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研究组切口感染4.51%(6/133)、总感染率7.52%(10/133)和低钠低钾蛋白血症发生率30.08%(40/133)均低于对照组(P<0.05);29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4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8株,占60.87%,革兰阳性菌17株,占36.96%,真菌1例,占2.17%。结论梗阻性导管置入后择期手术术后恢复较快,可降低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浩东 《医疗装备》2020,(2):108-109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肠梗阻患者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医院收治的68例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鼻胃管治疗,试验组则采取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97.06%)较对照组(70.59%)高,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自主排气时间、住院时间[(1.65±0.31)d、(3.57±0.36)d、(2.39±1.12)d、(6.72±1.28)d]均短于对照组[(2.52±1.46)d、(5.28±1.22)d、(4.64±1.25)d、(9.65±1.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肠梗阻患者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肠镜下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微创治疗结直肠癌并肠梗阻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10月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收治的64例结直肠癌并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开腹手术加术中结肠灌洗进行治疗,观察组行经肠镜下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和手术后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切口长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肠镜下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微创治疗结直肠癌并肠梗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陈芳  何颖 《中国卫生产业》2014,(19):118-119
目的对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非绞窄型肠梗阻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8月在我院确诊的80例急性非绞窄型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和观察组(传统鼻胃管),观察两组胃肠减压引流量、腹围、症状缓解时间、保守治疗治愈率、中转手术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的胃肠减压引流量、腹围变化、症状缓解时间(包括腹痛腹胀缓解率、自主肛门排气率、腹部平片液气平面缓解率)、保守治疗治愈率、中转手术率均显著优于观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能有效减轻非绞窄性肠梗阻的压力,具有治愈率高、简单、创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