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唯一标识突发事件伤病员为目的,概述身份标识研究现状,确定突发事件急救现场伤病员身份标识所需采集的信息以及具体流程.这对于伤病员的救治和康复以及提高应急医疗卫生救援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8592例院前急救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院前急救是指患者从现场到医院之前就地抢救、监护、运送到医院的过程,包括现场抢救和运送途中的救治[1].为了解百色市区院前急救病例的疾病分类和死亡病种构成,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笔者就百色市急救中心2006年11月~2009年11月院前救治的8 592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是指危重伤病员被送到急诊科,在接诊、检查、住院、手术等环节上实施一套快捷有效的全程急救服务。使危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尽快转危为安。但在我院门诊部,历来没有独立的急诊专科,却同样承担对危重伤病员的救治工作。如何实施快捷有效的全程急救服务?自1995年起,我们总结了多年的临床经验,开展了“急救一条龙服务”,较好地完成了急、危重病的救治任务,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院前急救模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2003年1~10月由急诊科兼院前(两栖型)急救出车的1 301例病例作为"两栖型"院前急救的对照组;2004年1~10月由专职院前科出诊的1 574例作为专业化院前急救的急救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救治效果。结果:急救组和对照组间的平均急救半径,病情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院内反应时间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短(P<0.01);院前死亡率急救组较对照组低(P<0.05);现场处置率、救治有效率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高(P<0.01)。结论:院前急救模式对患者的救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专业化院前急救救治效果明显优于"两栖型",专业化院前急救模式也是院前急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张莉 《吉林医学》2014,(4):858-859
目的:探讨分析交通事故伤员院前现场急救方法,确保患者生命抢救成功率得到提高.方法:选取院前现场救治的交通事故伤员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施不同的院前现场急救措施,分析其救治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救治时间、死亡率及救治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交通事故伤员采取有序的综合性院前急救措施,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挽救患者的生命打好基础工作,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严重多发伤规范化院前紧急救护流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规范化严重多发伤院前紧急救护流程。方法对2010年1~12月柳州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亦称柳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接警紧急处置9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各环节流程的疏理、总结和分析。结果98例伤员经院前紧急应急反应、现场对症处置、及时转送医院抢救,91例成功救治安全转送医院后续治疗(成功率为92.86%)。结论规范化的院前紧急救护流程、及时有效的院前救护,是成功救治严重多发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急救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12-30-2009-09-10院前129例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急救过程. 结果 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男女比为2.4: 1.以60岁以上、冬季、每日6~12时的心搏骤停患者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95.00%的第一目击者呼救反应时间在10 min以上,急救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7 min,无社区急救人员参与救治,患者最终自主循环恢复率为3.88%. 结论 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病死率极高,加大对全民心肺复苏普及,开展社区急救是提高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李运伟 《中原医刊》2006,33(16):63-6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心血管急救的特点及救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院前资料。结果116例病人存活74例,死亡42例。自接到急救电话至到达现场平均出车时间15.4m in。结论基层医院应有计划对卫生室的乡村医生进行急救培训,扩展心血管院前急救网络。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制一种多功能生命支持车,并能有效满足伤病员现场急救、基础治疗和转运的需要,从而提高伤病员救治能力、人装结合能力及环境适应能力.方法 选用角钢、不锈钢制作车的骨架,骨架上铺设不锈钢板,轮子由万向轮及带自锁的轮子组成,多种急救仪器、药品、器械集成在生命支持车上.结果 平战急救用多功能生命支持车,实现装备高度集成、减少人员跑动、高效完成救治任务.结论 平战急救用多功能生命支持车高度集成,方便携带,机动性强,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创建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环环相扣无缝隙连接的现场救治新模式的体会.方法 比较采用ZX120急救信息预告知系统的处理组与未采用此系统的对照组60 s内完成接听呼救电话率、接收指令后出车率、院前院内衔接率;比较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心血管疾病康复出院率、猝死抢救成功率、脑部创伤康复出院率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严重多发伤(创伤严重度评分>30)患者的救治效果.结果两组60 s内完成接听呼救电话次数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到调度发出出车指令后60 s内出车台次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60 s内完成院前院内衔接例次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血管疾病康复出院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部创伤患者康复出院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伤病员的现场施救、信息网络告知、途中救护到院内抢救、手术住院治疗等连续性急救方式,赢得了抢救伤病员的黄金时间,构建起一条环环相扣、高效快捷的现场患者救治链,能够降低突发灾害患者的伤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院前院内联合急救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联合急救新举措。方法采用院前救治措施,接听好电话,并对所救者给予指导,选择合适体位安全运送,与急诊科及相关科室紧密联系,争分夺秒抢救。结果全组急救946例,经ICU、CCU救治460例,910例救治成功,36例于48h内死亡。结论急诊急救工作是人们对生命的重视与对健康的渴望。  相似文献   

12.
对国内外医院急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的实现路径和内涵,具体介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践情况。在原有急救系统基础上,通过多种通讯手段的集成将医疗信息无缝连接,建立数字化急救平台,从院前急救现场、院内急救平台、院前急救平台、院外急救平台4个方面着手,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院前创伤急救的组织实施及救治技术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我院“120”出诊急救的创伤患者6928例救治资料。结果 伤者以21~50岁最多,占79.30%;伤因以交通伤(39%)、斗殴伤(30%)、工伤及坠落伤(10.74%)为主;伤情按院前创伤指数(TI)分:危重患者1454例,中至轻伤5388例;院前急救成功率96.43%,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12.97%,转运途中死亡率为零。结论控制救治反应时间.落实“三线出诊”机制,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完善急救及转运设备,建立管理科学、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院前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为院前救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对我中心2009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院前严重创伤的146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466例严重创伤患者中主要病因为车祸外伤(占74.82%)、安全事故(跌落伤)占20.17%;按月份统计,从1月份逐渐增加,在7月份达到最高点,从8月份又开始逐渐减少,呈“弓形”分布;162例严重创伤院前死亡患者中,到达现场已经死亡为93例(占57.41%),途中抢救无效死亡为48例(占29.63%)。结论:车祸外伤、安全事故(跌落伤)是导致院前严重创伤的主要原因;院前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以现场未得到救治的为主,普及全民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可降低院前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群体性交通伤院前、院内的急救程序。方法:对69起≥3人群体性交通伤紧急医疗救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起≥3人伤亡的群体性交通伤的医疗救援。共救治276例,治愈264例,死亡12例(4.3%)。结论:正确执行群体性交通伤院前、院内的急救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的关键。即:(1)严密组织,明确分工;(2)强调现场即刻救治;(3)快速分流安置;(4)规范急救程序;(5)迅速、合理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症,其特点往往是突然发生,在此期间能否得到及时正确的现场急救至关重要.现将我院2003年1月至12月院前首诊53例AMI患者就院前救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本地区特殊高原环境条件下对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救治。方法:对2008年—2010年5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转运资料分析,总结对现场急救和转运途中救治对病人预后的影响。结果:治愈48例,死亡8例;现场可行的手术处理、固定、止血、途中检测、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吸氧(4~6)L/min、保暖是救治关键。结论:高寒、缺氧环境及长途转运对创伤性休克预后有影响,科学合理的院前救治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生存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院前抢救时间及急诊抢救时间。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院前抢救时间及急诊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有效缩短院前抢救时间及急诊救治时间,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应用直升救护机实施医疗急救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完善青岛地区立体急救网络建设,实现平时为灾,战时为战,早期救治,快速后送伤病员实施确定性治疗。方法:利用立体急救网络启用直升救护程序,进行模拟演练和立体救送伤病员实践。结果:应用直升救护机成功抢救危重海域伤病员8名(脱险),130海里急救反应时间为40min,185海里为100min(含吊蓝放收),278海里为120min,运行操作安全。结论:应用医疗救护直升机救援,后送途中救治与监护病人,极大地突破了时空界限,陆,海,空立体急救网络,具有投资少,见愉,可持续发展性强,为我国立体医疗救护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调查近年来我市院前心脏骤停(CA)患者的病例情况,探讨院前心脏骤停(CA)救治的措施。方法:选取我市5个医院,调查2003~2005年院前急诊救治CA病人205例,并对其诊断、救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调查院前CA救治病例有205例,其中心脑血管意外128例,创伤38例,中毒18例,溺水17例,电击伤4例。反应时间3~22分钟,平均7±1.2分钟,抢救有效28例(21.88%),存活2例(1.56%)。结论:广泛的急救知识普及,正确的急救措施,妥善的转运是院前CA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