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方法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和干预组 分别按给与常规护理和应用循证护理方法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90例手术患者术后2例发生血栓,下肢肿胀、疼痛患者显著 小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循证护理方法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8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结果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护理后实验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效果确切,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满意度,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用前瞻性思维方法对高原地区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作用。方法将2008年1月-2011年11月在我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实验组运用前瞻性思维方法从患者入院起的第一时间即尽早行术前宣教并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护理措施;术后加强医护沟通和严密观察。对照组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后对两组发生深静脉血栓(DVT)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只有1名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有8名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 5)。实验组DV 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高原地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应该从术前开始的综合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踝泵运动联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踝泵运动,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程度、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实验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同程度的肿胀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6.77%)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3.87%)(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早期踝泵运动联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能够预防下肢DVT,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预见性护理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分析预见性护理应用效果。方法统计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抽取其中56例患者,并分别预见性护理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法,统计两组护理结果。结果预见性护理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记录明显低于对照组,即发生率分别为2.89%与19.88%(P0.05)。在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恢复过程中运用预见性护理对患者实施优质化护理方式,大大缩短了患者恢复时间,且缓解了患者疼痛症状。结论预见性护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于预防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预见性护理患者满意度较高,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体魄,故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5月我院在我院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加入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髋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围术期实施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可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骨科建立血栓监测病房,通过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方法将200例患者分别纳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对照组实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模式前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是实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模式,即在骨科病房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通过量化表对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通过护理干预,及时发现及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比较建立血栓监测病房前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建立血栓监测病房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建立前(对照组)有所下降(P0.05)。结论在骨科建立血栓监测病房,通过规范的工作流程,客观的量化评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效预防及降低了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室护理效果。方法 8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全面综合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Hamilton消极情绪量表评分、护理满意度、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Hamilton消极情绪量表评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全面综合化护理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减轻消极情绪,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常飞跃 《黑龙江医学》2021,45(6):638-63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应用于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4月间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晚期ANFH患者,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干预前、随访3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H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ADL评分低于对照组,HHS评分、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应用于晚期ANFH患者,能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结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从2016年5月至11月收治的78例接受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74例接受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实验组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结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措施,比较患者的各项情况。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结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实施减少了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优化了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孙平 《中外医疗》2014,(31):164-16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分析该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4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循证护理组。运用循证护理方法,确定护理问题,寻找循证护理支持,将循证护理组的12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与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护理的对照组120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预后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循证护理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临床效果良好,明显减少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循证护理(EBN)策略与生存质量的关系,为实施最佳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将87例确诊为乳腺癌并行手术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实验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同步实行专职护士的 EBN ,两者在实施治疗前及实施治疗后4个月均填写乳腺癌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结果实验组实施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较实施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BN 策略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诱发导管堵塞并发症中的应用,为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循证护理,以PICC留置期间患者导管堵塞的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置留时间及患者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对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运用循证护理的试验组血管堵塞的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明显下降,留置时间和患者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领域,可明显减少经PICC置管诱发导管阻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为循证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前列腺电汽化切除术后膀胱痉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循证护理,首先成立循证护理小组.根据临床护理经验,提出循证问题,进行文献检索,获取循证支持,根据查询实证制订护理措施应用于临床。结果:观察组膀胱痉挛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膀胱痉挛平均消失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问也明显缩短,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循证护理能有效预防前列腺电汽化切除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于循证的围术期护理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5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40例。常规护理组患者予以常规术前宣教、胃肠道准备、引流管观察、饮食护理、下床活动、疼痛护理等一般护理;循证护理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联合循证护理,即针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提出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优化护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心理状态、术后并发症、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以及术后最早下床活动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 结果 2组患者在护理前SAS以及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护理干预前比较,2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循证护理组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循证护理组患者术后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切口下出血以及切口感染发生率虽然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循证护理组切口愈合情况明显较好,最早下床活动时间[(3.03±0.80) d]以及平均住院时间[(7.13±1.07) d]较常规护理组的(5.08±0.97) d和(9.60±1.34) d明显缩短(t=-10.304,-9.157,均P<0.001)。 结论 基于循证的围术期护理可以降低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切口下出血以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切口愈合,缩短卧床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心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选取的心血管病患者1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方法无差异,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结果:经治疗及不同方法护理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3.88%,高于对照组(7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6%,低于对照组(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紧密联系疾病特点,将并发症消灭于萌芽状态,对患者的治疗起到了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应用循证理论多维护理对其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上患者入院时间分布于2018年1月-2019年11月间,在随机抽签分组后80例患者被分为40例对照组及40例观察组,并在护理中分别应用常规模式和以循证理论为基础的多维模式,将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且以上数据的组间对照证明P<0.05,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对于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应用以循证理论为基础的多维护理可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并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循证护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00例纳入研究,并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循证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护理总满意率为100.0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00%,护理总满意率为70.00%;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改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试析品管圈( QCC)在耳鼻喉手术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耳鼻喉科手术患儿作为对照组,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选取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耳鼻喉科手术患儿作为实验组,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2组临床护理质量。结果实验组基础护理能力、整体护理能力、病房管理能力、护理文书管理、人均差错护理、总体护理质量评分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耳鼻喉手术患儿护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和普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8例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循证护理组,另抽取2009年以前的68例住院患者病历资料作为常规护理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循证护理组总有效率为54.41%,高于常规护理组(4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的循证护理方法是对脑血管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