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总结160例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心理护理、术前宣教、功能锻炼及饮食指导,术后重视预防措施,加强病情观察,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李红艳  刘春凤 《吉林医学》2013,34(23):4819-4820
目的:通过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来探讨护理干预的方法。方法:对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抬高患肢、使用弹力绷带、按摩患肢等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结果: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存在多种易患因素,因此对高危患者术前预防、术中动作轻柔、术后早期锻炼,避免在下肢静脉穿刺等有效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及患者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最终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观察组)给予积极的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绀、血栓形成、肺栓塞等情况。结果除发绀外,观察组下肢肿胀、疼痛、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早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下肢DVT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司徒娇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7):834-834,840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以其越来越成熟的技术已经逐渐被医生和患者广泛接受,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仍可达40.0%,尤其是老年人,如未及时发现和治疗,轻者可导致下肢血栓形成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甚至引起肺栓塞。本研究旨在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防护性护理措施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方法43例病人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术前给予健康评估,积极控制并发症,加强心理护理和术前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患肢状况。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给予抬高患肢,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卧床时间,机械、药物预防。结果43例病人4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经过治疗全部恢复出院。结论术前、术后积极主动的防治性护理可明显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股骨颈外伤导致骨折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所导致的髋关节病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关节病变。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指用人工关节替代患者原有的病患关节,是重建患者髋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1]。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指患者血液在深静脉出现异常凝结而阻塞静脉腔,引发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多见于下肢,是 THA术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2]。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 DVT 的形成及继发的肺动脉栓塞(PTE)是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3]。研究表明,THA 术后下肢 DVT 的发生率可达37.5%~70%[4],严重者甚至可以可造成 PTE,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被临床医护人员所重视[5]。为了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其护理干预办法,本研究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来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入选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术前及术后护理干预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连续性护理干预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80例接受THA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无下肢DVT发生,低于对照组的(10.00%(4/40),P<0.05).两组干预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相似文献   

9.
严璐  李红梅 《河北医学》2014,(10):1720-172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二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4周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护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骨水泥对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仑  胡豇  刘仲前 《四川医学》2002,23(8):798-799
目的 探讨骨水泥对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 (DVT)形成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全髋置换术患者 181例 (183髋 ) ,其中骨水泥组 10 2例 (10 3髋 ) ,非骨水泥组 79例 (80髋 )。结果 骨水泥组 34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为33.33% ,非骨水泥组 5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为 6 .33%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骨水泥能增加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全髋置换时应尽量不用骨水泥 ,必需时应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在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使用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 年1 月-2016 年10 月在该院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50 例。根据患者入选标准随机分成4 组,A 组术前72 h 使用利伐沙班,B 组术前48 h 使用利伐沙班,C 组术前24 h 使用利伐沙班,D 组术后6 h 使用利伐沙班。观察4 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出血并发症与记录围手术期出血量。结果 A 组发生DVT 1 例(2.5%),B 组发生DVT 4 例(11.1%),C 组发生DVT 5 例(13.2%),D 组发生DVT 11 例(30.6%)。A 组DVT 发生率与B、C、D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低于B、C、D 组。围手术期出血量上4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术前72 h 使用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 的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0):155-15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红蓝球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面预防护理。对两组患者的膝上10 cm周径、膝下10 cm周径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膝上10 cm周径和膝下10 cm周径均小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其护理满意度评分、配合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全面预防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有利于提升患者的配合程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伟  曲虹  丁美精  胡小辉 《安徽医学》2016,37(8):979-981
目的 比较达比加群酯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宣城中心医院住院的单髋或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3例,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对照组)24例,达比加群酯组(DE组)25例,低分子肝素组(LMWH组)24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元时间(PT)变化情况及安全性。结果 DE组和LMWH预防DVT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而DE组和LMWH组患者在预防DVT发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组和LMWH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结论 达比加群酯与低分子肝素均具有较好的预防髋关节置换后DVT的发生,达比加群酯疗效及安全性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防治深静脉血栓(DVT)高危因素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于佛山市中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08例DVT高危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后予以利伐沙班口服防治方案.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低剂量组(10 mg/次,qd)、中剂量组(20 mg/次,qd)和高剂量组(15 mg/次,bid)各36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4 d内DVT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其术后即刻(T0)、3 d(T1)、7 d(T2)时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术后14 d内,低剂量组DVT发生率为16.67%,明显高于高剂量组的2.78%(P<0.05),但与中剂量组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8%、2.78%和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2时,三组患者的PT、APT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三组患者的D-D水平均较T0时升高,且低剂量组高于高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低剂量组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均较T0时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分别与T0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利伐沙班能有效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风险,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概率,于高危DVT形成患者的预后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6.
李静  马彦 《吉林医学》2013,(30):6341-634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9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试验组(33例)均严格给予有效的深静脉血栓防治护理干预,对照组(26例)均只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相关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试验组1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的护理干预及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与依诺肝素钠对髋膝关节置换术(HKJ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骨科进行HKJR手术治疗的关节置换患者350例进行研究.根据简单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75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而对照组给予依诺肝素钠治疗,在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情况,以及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水平,随访12个月后比较两组的血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分别为(584.33±210.27)mL和(1506.37±317.84)mL,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的(396.28±183.45)mL和(1265.29±320.5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lt、APTT及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Kaplan-Meier曲线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随访12个月的血栓发生率为5.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伐沙班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造成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更低,虽然隐性失血较依诺肝素钠较高,但二者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不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可靠性。方法:通过分析120条经彩超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CDFI)图像的特点及临床治疗经过及疗效随访复查情况。结果:彩超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实时动态下,图像清晰直观的诊断方法。可了解血管的形态结构,管腔血栓形成的程度及彩色血流动力学等改变。120条下肢静脉急性血栓形成后,经临床治疗患者全愈。其中,65例为部分性血栓栓塞,占54%,55例为完全性血栓栓塞,占46%。其中左下肢血栓多于右下肢血栓。在随访复查中,65例部分性血栓管腔内片状弱光点消退及血管再通的效果好于55例完全性栓塞患者,中青年好于老年人。结论:彩超检查对下肢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是一种可靠的诊断依据,对临床治疗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疗效评价以及预后判断.②方法 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26例DVT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③结果 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天.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④结论 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20.
姚亚娟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S):147-148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可靠性。方法:通过分析120条经彩超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CDFI)图像的特点及临床治疗经过及疗效随访复查情况。结果:彩超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实时动态下,图像清晰直观的诊断方法。可了解血管的形态结构,管腔血栓形成的程度及彩色血流动力学等改变。120条下肢静脉急性血栓形成后,经临床治疗患者全愈。其中,65例为部分性血栓栓塞,占54%,55例为完全性血栓栓塞,占46%。其中左下肢血栓多于右下肢血栓。在随访复查中,65例部分性血栓管腔内片状弱光点消退及血管再通的效果好于55例完全性栓塞患者,中青年好于老年人。结论:彩超检查对下肢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是一种可靠的诊断依据,对临床治疗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