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玉英 《海南医学》2011,22(24):38-39
目的 观察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帕罗西汀20~40 mg每天早晨服用;研究组同时予以每周3次心理干预.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  相似文献   

2.
王晋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6,(36):5220-5221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76例,随机将其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给予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对比2组治疗有效率、 治疗前后神经缺损功能量表(NIHSS)和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S-QOL)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和SS-QO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明显提高疗效,缓解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障碍的发生率很高,甚至超过半数的卒中患者出现抑郁和焦虑,但只有精神科医生才能正确诊断及治疗,非精神科医生对此病的识别率很低,更少给予抗抑郁药及心理治疗,影响预后。本研究通过前瞻性观察分析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临床资料,探讨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以及帕罗西汀合并心理治疗的疗效,为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联合行为干预治疗脑率中后抑郁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将2006年7月至2011年1月我院神经内、外科确诊为脑卒中的7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n=36),对照组予以口服帕罗西汀和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进行针对性的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HAMD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法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 GQOLI-74)的评定.结果 治疗后,干预组总有效率(94.4%)显著高于对照组(75.0%)(x2=5.528,P<0.05).两组间在治疗前HAMD评分、BI评分和GQOLI-74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下降,BI评分均上升,组内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GQOLI-74评分除物质生活因子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予以帕罗西汀联合行为干预治疗,能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108例PS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54例,观察组进行1个月的心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治疗1患者个月后分别复查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量表。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心理干预前后的SDS及ADL量表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心理干预对PSD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洪霞 《中国医疗前沿》2012,(3):78+95-78,95
目的探讨运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消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年来住院的脑卒中后不同程度的抑郁患者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5例进行比较。对照组按脑卒中常规护理;干预组在脑卒中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出院时,干预组的抑郁焦虑症状明显减轻。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上的压力,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疏导及良好的护患沟通,缓解了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消极情绪,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心理干预联合盐酸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在住院2周内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进行筛查评分,对符合抑郁状态诊断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常规组,常规组采用药物盐酸氟西汀治疗和护理,干预组给予早期心理干预和药物盐酸氟西汀治疗,疗程为6周,采用Spitzer生存质量指数量表(QLI)和HRSD进行评定。结果:在治疗6周后,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5.0%,经过早期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在健康感觉、家庭和生活的支持以及对前景的认识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使用早期心理干预联合盐酸氟西汀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加快神经缺失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首发脑卒中后2周内产生抑郁情绪,通过心理干预的方法,抑郁症状明显改善,为提高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50例首发为脑卒中患者在神经系统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支持疗法、放松训练等综合措施进行心理干预,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和记录,测量时间应在心理干预前、后各做1次,以便通过S D S总分变化来分析患者的抑郁症状变化情况。结果50例患者中,发生轻度抑郁18例,占18.76%;中度抑郁22例,占22.91%;重度抑郁10例,占10.42%。经过4周的心理干预后,脑卒中患者SDS评分由(63.72±9.12)分,下降为(46.32±8.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2周大部分患者都会产生抑郁情绪,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明显改善了抑郁症状,效果明显,提高生存质量,提升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很高、致残率也很高的疾病,不仅导致患者的生理残疾,同时在精神心理上也给病人带来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是常见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并发症,近几年已经引起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0.
李书超  罗红艳 《中原医刊》2006,33(24):48-49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银杏叶片及早期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4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定,对其中卒中后抑郁/焦虑的76例患者分别采用帕罗西汀联合银杏叶、早期心理干预治疗及单用帕罗西汀治疗,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急性脑卒中病人卒中后有抑郁并焦虑患病率为30.78%,抑郁与焦虑共病率为64.96%。治疗组HAMD、HAMA、SSS评分减少,B I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应用帕罗西汀联合银杏叶片、早期心理干预较单用帕罗西汀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药物联合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均≥8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配合药物(氟西汀)并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单纯药物(氟西汀)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4和8周分别对患者行HAMD-17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SS)评分。结果治疗后2、4和8周治疗组患者HAMD-17和S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早期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口服帕罗西汀,对照组给予口服养血清脑颗粒,疗程均为8周。疗程结束后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和Barthel指数(BM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抑郁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P<0.01);观察组患者抑郁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P<0.01)。结论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伴抑郁和焦虑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在浙江省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省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内科住院的脑卒中伴抑郁和焦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控制颅内压、血压和血糖、营养脑细胞及改善脑循环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综合性心理干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HAMD和HAMA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t=2.23、2.31,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t=3.02、3.26,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明显(t=2.29、2.33,P〈0.05);两组患者CN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FMA评分均有明显上升(对照组治疗前后,t=2.21、2.29,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t=3.41、2.91,P〈0.01),且观察组下降或上升值较对照组更明显(t=2.39、2.21,P〈0.05);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总有效率(87.5%)明显优于对照组(62.5%)(χ2=7.41,P〈0.01)。结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卒中伴抑郁和焦虑患者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尽早恢复,促进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干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辉香  黎贵湘  朱姝  兰霞  李婷 《西部医学》2009,21(9):1605-1606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抑郁状况,并进行心理干预效果评估。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8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存在的心理问题实施为期4周的心理干预后再进行SDS测评并与心理干预前比较。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经过为期4周的心理干预后,其SDS评分由32.1±9.8降为27.4±6.9。其抑郁的发生率由51.25%下降为23.75%。结论COPD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症状,心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70例,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和心理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帕罗西汀治疗,疗程为30d。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评分,并根据得分减少率判定临床疗效。结果(1)对照组治疗后HAMD评分(8.85±2.16)与治疗前(11.98±2.6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MD评分差值为(3.24±1.78);研究组HAMD评分(6.29±2.35)与治疗前(11.39±2.2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D评分差值为(5.23±1.96)。两组HAMD差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治疗后HAMA评分(7.55±1.36)与治疗前(9.52±1.6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MA评分差值为(2.05±1.78);而研究组HAMA评分(4.29±1.05)与治疗前(9.635±1.2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A评分差值为(5.44±1.13)。两组HAMA差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28.6%相比,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提高到91.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焦虑抑郁临床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对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内科住院的PSD患者128例,随机纳入干预组(66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比较两组第4、8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巴氏指数(BI)情况.结果:干预组第4周、第8周的SDS评分、HAMD评分及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张学萍  张燕  许梦霞 《西部医学》2012,24(3):573-57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与预防骨科严重创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11年4月乐山市人民医院骨科急诊救治严重创伤患者96例为实验组,进行心理干预,将2005年4月~2008年4月急诊救治的同类患者94例作为对照组,在入院时和入院4周后应用心理行为评定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观察两组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入院4周后实验组量表得分明显降低,无一例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实验组患者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预防骨科严重创伤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采用问卷及Zung抑郁自评量表对120例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及护理干预2个月后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及不同卒中部位的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SDS评分入院时(64.68 ±8.33),护理干预后为(51.42 ±7.69),经统计学分析,下降显著(t=12.813,P<0.001).结论 良好的护患沟通及积极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卒中后失语患者与非失语患者抑郁情绪的特征.方法 纳入70例卒中后失语患者和70例卒中后非失语患者.对失语组采用标准化汉语失语检查量表(Aphasia Battery of Chinese,ABC)进行失语评估,并用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问卷(医院版)(Stroke Aphasic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Hospital Version,SADQ-H)比较卒中后失语患者和非失语患者的抑郁情绪.结果 失语组的SADQ-H总分[(22.03±9.55)分]显著高于非失语组[(16.81±10.47)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卒中后失语患者在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社交回避、易怒、情绪低落、注意力下降等方面较卒中后非失语患者严重.失语组抑郁发生率[64.28%]高于非失语组[50.00%];失语组中完全性失语抑郁发生率最高[78.26%];经皮质混合性失语[62.5%]、Broca[61.53%]、Werincke[62.50%]发生率相近为[62.00%]左右;抑郁严重程度与失语严重程度相关,卡方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卒中后失语患者较非失语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率高,尤其是完全性失语、经皮质混合性失语、Broca、Werincke等类型的失语患者,并且抑郁发生率与失语严重程度相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phasia.Methods Seventy patients on the first infarction with aphasia and 70 stroke patients without aphasia were recruited.The aphasia deficits in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the Aphasia Battery of Chinese ( Aphasia Battery of Chinese, ABC) .The Stroke Aphasic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Hospital Version ( Stroke Aphasic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Hospital Version, SADQ-H)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depression i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sore in SADQ-H of the aphasia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22.03 ±9.55 )vs ( 16.81 ± 10.47 ), P < 0.01 ) .Loss interest, anhedonia, social avoidance, irritability, depression, decreased attention were more serious in patients with aphasia after stroke than that without aphasia.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n aphasia group was higher(64.28% vs 50.00% ).The incidence in different types of aphasia: the complete aphasia ( 78.26% ), transcortical mixed aphasia ( 62.50% ), Broca ( 61.53% ),Werincke (62.50%).There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and the severity of aphasia.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aphasia is high,especially who have complete aphasia, transcortical mixed aphasia, Broca and Werincke, and it closely relate to the severity of apha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