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上海市同仁医院收治的6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据反流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A级(417例)、B级(149例)、C级(28例)、D级(4例)、Barrett食管(2例)5级。比较不同分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结果 6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241例(40.2%),其中A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2.0%(175/417)、B级37.6%(56/149)、C级28.0%(8/28)、D级为1/4、Barrett食管1/2;不同分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反流性食管炎分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呈负相关(r=-0.766,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治疗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方法 通过电子胃镜和病理确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60例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别在胃窦取组织行快速尿素酶法及Gierosa染色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 49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2.7%,56例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53.6%,表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各组之间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该院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76例患者病情状况.所有患者均实施快速尿素酶试验,以检查患者之间幽门螺杆菌不同感染情况.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6.1%(35/76);反流性食管患者等级A级34例、B级23例、C级17例、D级2例;不同分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A级患者感染率53.4%(18/34)、B级患者感染率47.8%(11/23)、C级患者感染率35.3%(6/17)、D级患者感染率为0(0/2);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呈负相关.结论:幽门螺旋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反流性食管炎病情严重程度随幽门螺旋杆菌的升高而降低,两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治疗的4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进行HP的检测,同时对两组患者及各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发生HP感染的机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P检测阳性率观察组为36.96%、对照组为60.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各级患者之间的HP检测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经抗HP治疗根除HP后,75.0%的患者复发胃食管反流病,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的复发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之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对降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胃镜诊断为食管炎的病人 14 88例 ,根据食管炎的Tytagat内镜分级将其分为Ⅰ~Ⅴ五级 ;取胃黏膜组织 ,用HP检测试纸行快速尿素酶测定 ,对照组慢性胃炎的病人 16 0 0例 ;消化性溃疡的病人 16 0 0例。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6 3.0 4 %。胃炎组感染率 6 5 .15 % ,同反流性食管炎组相比无差异 (P >0 .0 5 )。溃疡组感染率为 74 .5 0 % (P <0 .0 1)。Ⅰ~Ⅴ级反流性食管炎中反流性食管炎愈重HP检出率愈低(P <0 .0 1) ;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同HP感染严重程度成负相关 (P <0 .0 1)。结论 :1)幽门螺杆菌感染同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的关系尚有争议。 2 )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保护的作用。 3)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应在反流性食管炎经治疗后症状消失而药物未停的情况下 ,谨慎进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与胃及食管反流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60例具有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内镜及组织学检查,并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其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cagA、vacA抗体。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及反流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最高检出率分别为67.4%和70.2%,反流性食管炎患者cagA、vac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6.3%、52. 3%,而反流性胃炎患者cagA、vacA抗体的阳性率为61.9%、60.1%。结论 通过对反流性食管炎及反流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及其抗体的检测,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胃及食管反流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与反流性食管炎 (RE)的关系。方法 对经胃镜和病理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5 6例 ,每例均在食管及胃窦同时取活检组织作HP检测 (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 -S银染色检查 )。结果 RE患者HP在食管感染率 ( 1.8%)低于在胃窦感染率 ( 66.1%) (P <0 .0 1)。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炎症、糜烂、溃疡等损害的病症。幽门螺杆菌(HP)在许多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RE与HP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对HP感染与RF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了解HP在RE发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的关系。方法将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69例(反流性食管炎组)及慢性胃炎患者170例(慢性胃炎组)同时行快速尿素酶检测法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对比2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程度。将反流性食管炎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轻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比较三组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将反流性食管炎组分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组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比较2组间食管炎症程度。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52.7%)显著低于慢性胃炎组(68.8%)(P=0.002),且反流性食管炎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较慢性胃炎组轻(P=0.000)。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着临床症状的加重,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逐渐下降,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食管炎症程度以A+B级为主,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P=0.019)。结论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感染率低,感染程度轻,对食管炎的发生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对食管炎患者是否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需根据个体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中酸反流、非酸反流的情况及其与烧心的关系。方法:选择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病患者92例,根据消化内镜检查结果及24 h pH监测指标分为糜烂性食管炎(A组,40例)和非糜烂性反流病(B组,52例),比较两组联合阻抗-pH监测指标。结果:两组阻抗指标酸反流次数、酸反流时间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酸反流次数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7,P〈0.05);两组非酸反流烧心症状指数阳性率分别为22.5%(A组)、13.5%(B组)。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中,无论糜烂性食管炎还是非糜烂性食管炎,非酸反流症状指数阳性均占相当的比例,提示非酸反流也是引起烧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李本华 《吉林医学》2010,31(12):1597-159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124例胃镜检查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胆汁反流性胃炎,分别给予胃黏膜组织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炎性反应情况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3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90.63%;慢性糜烂性胃炎36例,阳性率69.44%;慢性浅表性胃炎33例,阳性率66.67%;胆汁反流性胃炎23例,阳性率34.78%。慢性萎缩性胃炎阳性率最高,胆汁反流性胃炎阳性率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几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同胃炎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30 例Barrett 食管(Barrett esophagus, BE) 的内镜下特点及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对30 例BE 患者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反流性食管炎及正常食管黏膜各50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及Warthin-Starry 银染两种方法检测Hp 感染。结果 30 例BE 中,以短段、舌型发病率最高,分别占83.33% 和66.67% ;组织学上,胃底型12 例(40%),贲门型10 例(33.33%),特殊肠化生型8 例(26.67%)。食管部Hp 的检出率,BE 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组和正常食管黏膜组(P < 0.05)。胃窦部Hp 的检出率,BE 组显著低于反流性食管炎组和正常食管黏膜组(P < 0.05)。结论 本组BE 病例内镜下以短段、舌型为主,Hp 对BE 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问题。方法胃镜检查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173例(观察组),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患者22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HP阳性率,并按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比较HP阳性率。比较HP根除成功(47例)及HP根除失败(39例)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复发率。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反流性食管炎HP阳性率为47.3%,对照组为65.7%,有显著差异(P=0.0001)。反流性食管炎按严重程度HP阳性率是Ⅰa级为40.3%,Ⅰb级为59.1%,Ⅱ级为50.0%,Ⅲ级为28.6%,各分级之间无明显差异(P=0.094)。反流性食管炎复发率在HP根除成功患者中是8.5%,根除失败患者中为5.1%,无统计学差异(P=0.384)。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HP感染率较低,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无相关,复发率与HP根除与否无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杨占良 《吉林医学》2010,(25):4282-428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方法:选择胃镜检查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的门诊和住院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胃镜检查为单纯慢性胃炎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胃镜检查时在胃体、胃窦及胃底各取活检1块,分别作HE和Giemsa染色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18例(36.0%),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29例(64.4%)。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伴胃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3):82-8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30例,其中正常5例、A级6例、B级9例、C级6例、D级4例,另外选择同期我院消化科经胃镜检查确诊的慢性胃炎伴糜烂患者30例,比较GERD组与胃炎组的Hp感染率以及不同分级GERD患者Hp感染率。结果 GERD组Hp感染率20.0%,胃炎组Hp感染率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RD组中,正常级别患者的Hp感染率20.0%、A级患者的Hp感染率16.7%、B级患者的Hp感染率11.1%、C级患者的Hp感染率16.7%、D级患者的Hp感染率50.0%、不同分级GERD患者Hp感染率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Hp感染可能对GERD的发生可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由于样本数较少,因此,仍需扩大样本数对Hp感染与GERD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从而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确定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 研究设计:系统评估有关胃食管反流患者与非反流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的研究报告。 资料来源:在4个电子数据库中查阅了2001年以前的专  相似文献   

17.
背景:根治幽门螺杆菌(H P)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影响目前还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观察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效果。受试者和方法:共有3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反流性食管炎(1级或2级)的患者参与了本次研究。分别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治前及根治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24h食管内pH值监测及食管内压力测定。通过服用兰索拉唑30m g2次/d、羟氨苄青霉素1g2次/d以及克拉霉素500m g2次/d,连续14d来达到H P根治。分别在根治前及根治后3个月,从患者胃窦部、胃体部取活检组织标本运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行H P的检测。结果:共有…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Barett食管的发生与同食管酸反流类型之间的关系,对23例Barrett食管及37例反流性食管炎(Ⅰ级16例,Ⅱ、Ⅲ级21例)患者行24h食管内PH监测,并分别将直立位和卧位PH<4的百分时间、反流次数、反流持续5min以上的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直立位时,I组食管炎组与Barrett食管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5,P<0.01);Ⅱ、Ⅲ级食管炎组与Barrett食管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卧位时,无论是Ⅰ级食管炎还是Ⅱ、Ⅲ级食管炎组各指标与Barrett食管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  相似文献   

19.
顾盈芝  陈亚兵 《吉林医学》2011,32(28):5904-590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0例反流性食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一时期10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HP阳性率,并对食管炎性反应程度与HP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RE组HP感染率为45.4%(59/130),慢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为63.5%(66/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的中重度RE的发生率均高于HP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中HP感染率较低,但HP阳性的患者炎性反应程度较低,推测HP可能对RE发病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食管癌相关性的新进展。方法:阅读、研究国内外有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胃食管反流增加了对食道黏膜的损伤,增加了食道癌的危险。抗HP治疗可以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同时HP也可能保护黏膜使胃食管不患胃食管反流病(GERD)、Barrett食管和食管癌。结论:GERD增加食管癌的危险,抗HP治疗与GERD及食管癌的关系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