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血清中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抗原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中的诊断意义及判断其活动性的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60例RA病人,26例其它风湿性疾病病人和100例健康人群血清中GPI抗原的浓度,所有风湿病组病例及其中50例健康人群并检测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RA病人同时还检测了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的浓度。结果:RA组的GPI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风湿性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当GPI为0.49μg/mL时,其敏感度为73.7%,特异度为92.1%;GPI与关节肿胀个数、关节疼痛个数、RF、抗CCP抗体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其他指标年龄、CRP、ESR相比均无相关性。结论:GPI在RA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特异性。GPI阳性可能与RA活动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中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原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夹心抗体法检测80例RA患者、80例非RA人群中血清GPI抗原浓度。结果:①RA患者血清中GPI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GPI的敏感度是80.O%,特异度是77.5%。结论:GPI抗原在RA患者血清中显著升高,对RA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能一定程度反映RA的临床病情,可作为RA诊断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抗原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d arthri-tis,RA)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17例风湿病患者血清中GPI抗原的含量,其中68例RA患者,49例其他风湿病患者。同时还检测其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heumatiod factor,RF)、血沉(ESR)、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补体3(C3)、补体4(C4)、酸性糖蛋白(AGP)和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分析RA患者GPI抗原水平与RF、ESR、IgG、IgA、IgM、抗CCP抗体、C3、C4、AGP和CRP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中GPI抗原含量为:(1.61±1.87)μg/ml,在RA患者中GPI的含量为(2.48±1.93)μg/ml,其他风湿病为(0.40±0.81)μg/ml。GPI抗原的阳性率在RA患者中为98.5%,其他风湿病中为26.5%。RA组57.3%的病人浓度高于2μg/ml。GPI的含量在RA组和其他风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PI与RF、抗CCP-Ab、ESR、IgG、IgA等存在相关(P〈0.05或P〈0.01)。结论:在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RA组血清中GPI升高最明显。血清GPI可作为RA的诊断指标。如果GPI和RF、抗CCP-Ab联合检测,将对RA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抗原(GPI)联合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RA患者70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2组血清中GPI抗原、抗CCP及RF-IgM水平。结果 RA组患者的GPI抗原和抗CCP抗体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A组GPI抗原阳性率、抗CCP抗体阳性率、RF-IgM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GPI、抗CCP抗体以及RF-IgM单一指标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GPI、抗CCP抗体以及RF-IgM联合诊断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达到100%,与单独检测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联合诊断后敏感性降低,与单一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GPI与抗CCP二者有显著相关性,GPI与RF-IgM存在显著相关性,抗CCP与RF-IgM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GPI抗原、抗CCP抗体均是RA敏感而特异性血清学指标,两者与RF综合分析,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同时可以提高RA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湿热瘀阻证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水平与其他证候RA患者及正常人之间的差异,分析湿热瘀阻证与R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RA患者66例,其中湿热瘀阻组27例,痰瘀互结组39例;其他风湿病组26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GPI的浓度。结果 GPI浓度湿热瘀阻组为(4.78±4.07)mg/L,痰瘀互结组为(2.07±6.26)mg/L,其他风湿病组为(0.075±0.037)mg/L,对照组为(0.059±0.038)mg/L。RA患者血清GPI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均<0.05),湿热瘀阻组和痰瘀互结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GPI与RA活动性有关,湿热瘀阻证是RA活动期的证候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及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对GPI 在RA 中的致病机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检测RA 组、健康对照组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照组血清的GPI、类风湿因子(RF).结果:RA 组的GPI 浓度值和阳性率都显著高于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01),且RA活动组GPI 浓度值和阳性率显著高于RA非活动组(P<0.001).结论:GPI 在RA中的检测意义要大于其他身免疫性疾病,且它的升高程度与关节炎的活动性有关,GPI 和RF联合检测对RA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GPI 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损伤关节表面,导致RA 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相关性及其对RA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4例RA患者、70例非RA患者包括34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患者(SLE、SS、MCTD等)和36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GPI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当GPI以0.28μg/ml为临界值时,RA组的GPI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AID组、风湿性关节炎组及健康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68.7%、26.5%、2.7%、2.4%,RA组的GPI阳性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患者中GPI阳性率与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分别为68.7%和67.2%,GPI和RF单项和/或双项阳性率达93.7%。结论血清GPI在各对照组中,以RA组升高最明显,对RA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作为除RF外诊断RA的新指标,与RF联合检测,可提高RA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用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治疗36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36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治疗,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症状缓解情况,检测治疗前后机体免疫功能指标及血清中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白细胞介素-22(IL-22)、白细胞介素-37(IL-37)、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水平。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7.8%(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关节晨僵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关节疼痛评分则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及T细胞亚群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而CD8~+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ESR、RF、IL-22、IL-37、GP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加用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利于缓解关节压痛、肿胀、晨僵等症状,提高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在于通过调控IL-22、IL-37、GPI水平以纠正免疫失衡、减轻炎性损伤、保护软骨组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类风湿因子(RF)、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及抗角蛋白抗体(AKA)在湿热痹阻型与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305例RA患者临床数据,寒湿痹阻型146例,湿热痹阻型159例,纳入抗-CCP、RF、GPI分析样本276例,AKA分析样本253例。进行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4)],检测AKA、RF、抗-CCP、GPI水平,分析抗-CCP、RF、GPI及AKA在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型之间的差异以及与DAS28(4)的相关性。结果抗-CCP、RF、GPI及AKA水平在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型R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证型患者之间疾病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CCP、RF、GPI分别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DAS28(4)、C反应蛋白(CRP)等疾病活动性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抗-CCP、RF、GPI及AKA不能作为湿热痹阻及寒湿痹阻型RA的客观化分型依据,抗-CCP、RF、GPI与疾病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复方雷公藤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了全世界关于复方雷公藤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共有8个临床试验纳入本研究.结果 复方雷公藤制剂外用治疗RA,在缓解RA病情、减少触痛关节数以及肿胀关节数、降低ESR、CRP以及RF方面有疗效(P≤0.05),不良反应较轻微.复方雷公藤制剂内服在减少触痛关节数以及肿胀关节数、降低ESR、CRP以及RF方面有疗效(P<0.05),疗效与缓解病情药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均能恢复正常.结论 复方雷公藤制剂外用或者内服治疗RA有效,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凋亡基因表达,探讨其与RA疾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6例寒湿型RA患者(RA组)和16名健康人(对照组),应用FCM检测RA组及对照组CD4~+T细胞凋亡率,应用RT-PCR法检测凋亡基因fas、fasL、caspase-8、caspase-3、bcl-2、bax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析凋亡基因与临床活动指标[ESR、CRP、RF、CCP、中医证候积分、关节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功能分级及28个关节数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s that include different 28-joint counts,DAS28)]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A组CD4~+T细胞凋亡率降低[(2.6±0.9)%vs.(7.7±1.3)%,P0.01],RA组CD4~+T fas、fasL、caspase-8、caspase-3、bax mRNA相对表达降低,bcl-2升高(P0.01)。CD4~+T细胞凋亡率与ESR呈负相关(P0.05),caspase-8与关节肿胀数呈负相关(P0.05),bcl-2与中医证候积分和关节功能分级亦呈负相关(P0.01,P0.05)。结论 RA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存在凋亡障碍,并且与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疗效及对关节肿痛和免疫炎症平衡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70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口服美洛昔康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独活寄生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28处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SA-28)、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健康评价问卷(HAQ)、压痛及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结果 治疗后,中药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DSA-28、VAS、HAQ评分、压痛及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RF、ESR、hs-CRP、IgA、IgM水平均明显降低,中药组DSA-28、HAQ、VAS评分、压痛及肿胀关节数、晨僵时间、RF、ESR、hs-CRP、IgA、IgM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A患者应用独活寄生汤治疗疗效显著,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减轻关节肿痛,调节免疫炎症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通痹合剂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痹合剂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30例活动性RA患者,采用通痹合剂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患者对疼痛的VAS评分、患者和医生对总体病情的VAS评分、HAQ、ESR、CRP、RF、晨僵时间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肿胀和压痛关节个数减少、晨僵时间缩短(P0.05);患者对疼痛的评分、患者和医生对总体病情的VAS评分及HAQ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ESR、CRP、RHF明显降低(P0.05)。结论:通痹合剂能有效控制炎性症状、改善病情,对活动性RA具有颇佳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哈萨克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iR-146a表达水平及与该病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哈萨克族初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组,同时期30例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组患者PBMCs中miR-146a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记录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DAS28评分、关节功能分级、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抗角蛋白抗体(AKA)水平,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miR-146a表达水平与DAS28评分、关节功能分级及各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PBMCs中miR-146a相对表达水平为1.708±0.375,对照组为1.025±0.225,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PBMCs中miR-146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类风湿关节炎组PBMCs中miR-146a相对表达水平与DAS28评分、关节功能分级、ESR、CRP、血小板、CCP、AKA、RF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哈萨克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PBMC中miR-146a表达上调,但其表达水平与病情未显示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两组证候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数据中心(CRDC-TCM)确诊为RA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患者,比较两组证候的人口学特征与病情特点。结果:共纳入659例RA确诊患者,其中湿热痹阻证463例、寒湿痹阻证196例。两组RA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湿热痹阻证RA患者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寒湿痹阻证RA患者(P<0.01),但在RF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热痹阻证RA患者关节肿胀数总体水平较寒湿痹阻证多(P<0.05),但在关节压痛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RA患者在DAS-28(CRP)等级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痹阻证RA患者以高度活动较多、寒湿痹阻证RA患者以中度活动较多。结论:湿热痹阻证与寒湿痹阻证RA患者在人口学特征上差异不明显;病情特点方面,在RF、关节压痛数上差异不明显,在ESR、CRP、关节肿胀数与疾病活动度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二藤通痹合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6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二藤通痹合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162例RA患者服用二藤通痹合剂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晨僵时间、休息痛、20 m步行时间、双手握力、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二藤通痹合剂总有效率为91.4%,无效8.6%.治疗后,患者的晨僵时间、休息痛、关节压痛和双手握力等症状明显改善,而20 m步行时间和肿胀关节数无明显改善(P>0.05);ESR、RF、CRP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RF最为显著(P<0.05).结论二藤通痹合剂能有效改善RA的临床症状,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状况、减轻炎症等途径控制RA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寒湿痹阻证患者血清和关节液的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表达水平,分析IL-1、IL-6、Blys和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DAS28之间的关系,研究IL-1、IL-6、Blys在RA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0例RA寒湿痹阻型患者外周血清,30例RA寒湿痹阻型患者关节液、30例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液和5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IL-1、IL-6、Blys的表达,同时常规检测ESR、CRP,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A寒湿痹阻型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IL-6、Blys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关节液中IL-1、IL-6、Blys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外周血清组及骨关节炎关节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寒湿痹阻型患者外周血血清和关节液中Blys的表达与ESR、CRP、DAS28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L-1、IL-6的表达与ESR、CRP、DAS28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寒湿痹阻型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液中IL-1、IL-6、Blys的异常升高可能参与了RA的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及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对GPI在RA中的致病机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检测RA组、健康对照组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照组血清的GPI、类风湿因子(RF)。结果:RA组的GPI浓度值和阳性率都显著高于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0I),且RA活动组GPI浓度值和阳性率显著高于RA非活动组(P〈0.001)。结论:GPI在RA中的检测意义要大于其他身免疫性疾病,且它的升高程度与关节炎的活动性有关,GPI和RF联合检测对RA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GPI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损伤关节表面,导致RA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痹祺胶囊(BQC)联合甲氨喋呤(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案。方法将138例RA患者随机分为Ⅰ组(44例,BQC治疗)、Ⅱ组(46例,MTX治疗)和Ⅲ组(48例,BQC加MTX治疗)。每组均治疗12周。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程度、压痛关节数、关节压痛指数、肿胀关节数、关节肿胀指数、双手握力、晨僵时间和实验室相关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并记录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3组治疗后的关节疼痛程度、压痛关节数、关节压痛指数、肿胀关节数、关节肿胀指数、双手握力、晨僵时间、ESR、CRP、R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Ⅲ组优于Ⅰ、Ⅱ组(P<0.01);3组间疗效比较,Ⅲ组疗效优于Ⅰ、Ⅱ组(P<0.01)。3组不良反应均为胃肠道不适,因症状较轻,不影响治疗,未处理。结论 BQC治疗RA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BQC加MTX治疗RA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BQC或MTX,并可减少MTX的不良反应,具有减毒增效作用;提示BQC加MTX是治疗RA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蠲痹汤加减内服外洗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的疗效以及对血清和关节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RA患者共120例,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60例;两组均依据《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给予非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甲氨喋呤片(10 mg/次,1次/周),来氟米特片(1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蠲痹汤加减内服(1剂/d,早晚煎煮口服)和外洗(药渣熏洗病变部位2次/d,30 min/次)治疗,治疗12周。比较两组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以及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两组血清和关节液中MMP-3和TIMP-1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组治疗12周后患者中医症状各指标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ESR,RF,CRP,血清和关节液中MMP-3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TIM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西医用药基础上,蠲痹汤加减内服外洗治疗活动期RA寒湿痹阻证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ESR,RF,CRP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下调血清和关节液中MMP-3水平而上调TIMP-1水平是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