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6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观察比较各证型的中医证候分布与H.pylori感染、萎缩程度、肠化、异型增生程度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按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H.pylori的阳性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总感染率为58.49%。肝胃不和证中轻度萎缩所占比例偏高。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中重度萎缩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高。5组证型中度萎缩、轻中度肠化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中轻度异型增生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比例高。胃络瘀血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高,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低。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及病理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4例经胃镜、~(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为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肝胃不和证,统计比较不同证型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所占比例。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后,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3.0%、35.7%、16.0%、3.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胃湿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慢性胃炎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湿热生虫"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PG)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8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种证型,观察比较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与血清PG、Hp的关系.结果:108例CA...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200例经胃镜、病理诊断为肠化型萎缩性胃炎的病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证型,同时观察患者性别、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有无局部淋巴增生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各中医证型的百分比依次为脾胃湿热证42.50%,脾胃虚弱证29.50%,肝胃不和证21.00%,胃络瘀血证4.00%,胃阴不足证3.00%;其中脾胃湿热证胃黏膜中、重度萎缩显著高于轻度萎缩(P〈0.05);各证型Hp检出率显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热证、肝胃不和证,分别为56.47%、52.54%、30.9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3种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即(X^2=7.65,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湿热证最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治分布规律。方法 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962例,其中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25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96例。记录其临床症状、舌脉、证型及方药,用Excel数据库整理,采用频数统计法分析二者证治特点。结果 (1)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脾胃虚弱证、肝气犯胃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肝气犯胃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2)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分别腹胀满或痛、泛吐酸水、嗳气频作等。(3)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淡舌、暗红舌、少苔、薄白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红舌、淡舌、黄腻苔、薄白苔。(4)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方药:炒白术、五灵脂、麦冬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方药有:柴胡、黄芩、炒白术等。结论 CAG以脾胃为主,病程长,发病机制气虚、阴伤为主,血瘀、气滞为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肝胃为主,病位浅,发病机制以气滞为主,伴肝脾失和、邪热犯胃、寒热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幽门螺杆菌(H 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00例,其中肝胃气滞型5 0例,脾胃虚寒型4 8例,胃阴不足型6 0例,脾胃湿热型4 5例,肝胃郁热型4 2例,胃络瘀血型5 5例。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胃阴不足型(20.00%)胃络瘀血型(1 8.33%)肝胃气滞型(1 6.6 7%)脾胃虚寒型(1 6.00%)脾胃湿热型(1 5.00%)肝胃郁热型(1 4.00%);慢性萎缩性胃炎性别分布情况,女性(5 1.6 7%)发病率高于男性(4 8.33%);慢性萎缩性胃炎各证型与H p感染的关系,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型(83.33%)、胃络瘀血型(81.82%)、胃阴不足型(80.00%)、肝胃气滞型(72.00%)、肝胃郁热型(71.4 2%)、脾胃湿热型(71.1 1%)。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中医证型为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肝胃气滞型和脾胃虚寒型,H p感染率较高的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寒、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和肝胃气滞型,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7.
燕东  刘绍能  李理  时磊 《吉林中医药》2010,30(5):403-405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调查表收集398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表现,同时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脾胃湿热证型快速尿素酶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者明显多于其他型患者(P〈0.05),病理总积分较高者在证型方面多为胃络瘀阻、胃阴不足及脾胃湿热证型(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脾胃湿热证之间密切相关,为抗幽门螺杆菌的中医诊治提供参考;病理总积分较高者相对于总积分低者,胃镜下诊为萎缩性胃炎的比例较高,在辨证分型中多见于胃络瘀阻、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其次才是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及脾虚气滞等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Hp相关性胃炎(HPAG)内镜象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84例HPAG患者的基本情况、辨证分型与胃镜表现进行数据录入,并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HPAG的发病与性别、年龄、诱发因素及是否外出就餐有关。浅表性胃炎主要以脾胃湿热证和肝胃郁热证为主,萎缩性胃炎主要为胃络瘀阻证和胃阴不足证。HPAG不同中医证型与黏膜表现及舌质、舌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脾胃湿热证黏膜多表现为糜烂及充血,多见红舌、黄腻苔;肝胃郁热证黏膜改变以糜烂为主,多见红舌、黄苔;胃络瘀阻证舌象多表现为暗红舌;胃阴不足证的舌苔少或见剥脱。结论:HPAG患者的内镜表现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治体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和胃络瘀血5个证型辨治。结果:总有效率达到93.3%。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患者按悉尼慢性胃炎分类法经胃镜诊断;作快速尿激酶试验以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参考南昌标准辨证分型。结果:①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分型为肝胃不和型40例,脾胃虚弱型(包括虚寒型)48例,脾胃湿热型3例、胃络瘀血型2例、胃阴不足型1例。肝胃不和型中老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高,而肝胃不和型青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低(P<0.0 1)。②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62例/94例),其中肝胃不和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0%(28例/40例),脾胃虚弱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66.7%(32例/48例)结论:①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临床中医分型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弱型最常见;②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辨证分型没有意义;③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  相似文献   

11.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内经》及相关医家关于阴阳升降的论述,探讨阴阳升降的内容及阴阳升降的不同内涵。从阐述人体生理变化和脏腑特点、阐述疾病的病机、解释治则治法和方药配伍应用等方面分析阴阳升降对临床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精气神辨识角度认识虚劳病,总结虚劳病病因病机。通过观察面容、形态、神色、五官、舌象、脉象等辨识精气神状态,确立虚劳病精气神调治原则。在精气神辨识理论指导下,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相关条文、方药进行解析,总结虚劳病相关治则治法。根据精气神调养原则,为虚劳病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血液的生成与五脏关系密切,据此确立五脏补血法:养心补血法、健脾补血法、润肺补血法、滋肝补血法、益肾补血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古本草文献中全蝎、蜂房的有关记载和现代临床对该药对的配伍应用,探讨并阐释该药对祛风攻毒增效的作用机制,认为全蝎配蜂房,药力迅捷,内走脏腑,外达肢节,透骨搜风,既可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攻毒散结消痈.尤其适宜于治疗风湿顽痹、痈疽恶疮、癌肿等.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123-1124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诊临床治疗中有效对策。方法:结合近代高脂血症诊治疗研究现状部分问题,运用中医辨证和辨病论治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方法,防治高脂血症。结果:中西医结合防治此病有效。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和辨病结合论治防治此病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14组,正常对照组、原方组及各组分低中高剂量组,通过测定小鼠自主活动次数,采用戊巴比妥钠延长睡眠时间实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镇静催眠协同作用实验观察丹栀逍遥散原方及各提取物镇静催眠作用。结果丹栀逍遥散原方及提取物均无改变小鼠自主活动的功能,表明均无中枢兴奋性作用;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液高、中剂量具有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作用(P<0.01或P<0.05),石油醚提取液高剂量能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小鼠个数(P<0.01)。结论丹栀逍遥散石油醚提取部位可能为丹栀逍遥散的中枢抑制作用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20.
从骨关节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评价两方面来对该类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骨关节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意义、模型构建模式等环节及模型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同时指出骨关节疾病病证结合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