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据临床医生统计,大约有20%的老年患者经常服用安眠药,其中5%的老年人长期依靠安眠药睡眠。然而,安眠药引起的睡眠是不能代替自然睡眠的。这是为什么呢?在生理条件下,人的睡眠与觉醒呈现固有的节律性。到了晚上,就会出现困倦,一般经过5~15分钟的诱导期,就会进入自然睡眠状态。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自然睡眠时,脑电波表现为两种形式,即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一般来说,慢波睡眠时大脑和外周神经系统得到充分的休息;快波睡眠时全身肌肉得到彻底的放松。在8个小时的睡眠过程中,慢波和快波睡眠相互交替出现4~5次。人既需要慢波睡眠,也需要快波睡…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研究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肌电变化 ,探讨结肠传输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 ,并测定其结肠的肌电生理活动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大鼠比较 ,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肌电慢波出现双向改变 ,一部分大鼠结肠肌电慢波频率减慢 (5 5 5± 1 2 0次 /min ,P <0 0 1) ,幅值增大(0 4 3± 0 0 5mV ,P <0 0 1) ,另一部分大鼠则出现结肠慢波频率增快 (30 85± 3 86次/min ,P <0 0 1) ,幅值强弱不等(0 2 1± 0 0 3mV ,P <0 0 1)。结论 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肌电慢波节律及振幅的异常改变可能是导致结肠传输减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作者分析了33例行栓塞治疗幕上脑动静脉畸形前的109次阿米妥试验。病人选择在栓塞过程中意识清楚者,以便能充分地估价注射阿米妥后出现的变化。女性22例,男性11例,年龄16~73岁。所有病人在栓塞前均获取一基线脑电图(EEG),记录于一连续的16道记录纸上,由计算机分析数据并以彩色脑地形图的方式来显示脑电活动的相对量。脑电波分成慢波(σ波<4 Hz),较慢波(Q波,4~8 Hz)正常快波(α波,8~13 Hz)和快波  相似文献   

4.
本项研究系对麻醉狗采用吸入低氧混合气所致的缺氧,吸入纯氧所致的无氧性缺氧和室息性缺氧时,观察脑血流量、颅内压和脑电图的变化。结果表明:缺氧时脑电图的变化具有时相性的特征:首先出现低振幅快波,然后是高振幅慢波,接着是高振幅慢波和电静息相间出现,最后是脑电活动的完全消失。当中断缺氧后,脑电图则经过相反的时相变化而恢复正常。各种类型的缺氧都可引起脑血流量的增加,颅内压升高和动、静脉血PH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氧条件下轻运动负荷脑电的变化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实验研究了不同高度急性缺氧条件下运动状态脑电的变化,观察了低压舱内轻体力负荷对人体脑电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性缺氧下轻体力负荷脑电的变化特点是:在以快波节律为主,α波普遍被阻抑的背景下,脑电图随缺氧高度的增加慢波(δ、θ)增加,α波出现并增加,而快波相对减少。经计算处理,δ、θ、α频段功量及分配指数随高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β频段功量相对稳定,但其分配指数呈降低趋势。这些变化在6000m缺氧高度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腹皮对大鼠胃电节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探讨大腹皮对大鼠胃电节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将30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正常对照组;②模型组;③大腹皮+模型组。通过胃电记录仪记录并分析各组慢波频率、慢波频率变异系数及异常节律指数,同时对各组大鼠胃窦肌间神经从胆碱能及氮能神经进行组化染色。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胃慢波频率变异系数及异常节律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应用大腹皮后模型组大鼠胃慢波频率变异系数及异常节律指数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胃窦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氮能神经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应用大腹皮后大鼠胃窦肌间神经从胆碱能和氮能神经密度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性意义(P>0.05)。提示,大腹皮对大鼠胃电节律失常具有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胃窦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分布及减少氮能神经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76例创伤性休克伤员补液实践进行回顾性总结,认为应采取“先快后慢,晶胶结合,量出为入,适可而之”的方法;注重个体化差异,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37岁,以阵发性头晕、耳鸣、心悸5 年,加重2 年为主诉入院,每次发病持续几秒至数十秒不等,发病次数逐年增多,由2~3个月发病1次发展至1天10多次。查体无异常发现。两次脑血管造影(-),脑CT扫描:右颞叶占位性病变。术前两次检查脑电图均异常,表现为在弥散性慢波背景活动中,右颞额出现慢波病灶(以右颞为著)及右颞前棘波病灶。在右蝶骨电极出现持续性局限性1~7c/s慢波及阵发性6和14c/s阳性棘波,节律性棘波,三角定位于右颞前可见慢波位相倒置。脑超声示中线波左移0.3cm。术中见肿瘤主要位于右颞中后部,呈灰黄色,部分呈胶冻状及囊变,行…  相似文献   

9.
大鼠快肌与慢肌水溶性蛋白组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快肌和慢肌水溶性蛋白组进行比较 ,找出分别特异于快肌和慢肌的蛋白。方法 :应用蛋白组研究的核心技术———高分辨率二维电泳建立成年 (8月龄 )大鼠趾长伸肌 (代表快收缩纤维 )和比目鱼肌 (代表慢收缩纤维 )细胞内水溶性蛋白组表达的二维图谱。应用蛋白质氨基测序法和已知蛋白共电泳方法分别对经分离的蛋白进行鉴定。应用二维图谱差减法对快肌和慢肌的蛋白组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蛋白质氨基测序法和已知蛋白共电泳方法分别对 7个经分离的蛋白进行了鉴定。应用二维图谱差减法 ,发现了 3个分别特异于快肌和慢肌的蛋白。St1和St3仅在趾长伸肌被检测到 ,经蛋白质氨基测序法鉴定 ,St3为小钙白蛋白 ,而St2仅在比目鱼肌被检测到。结论 :快肌和慢肌细胞内水溶性蛋白组表达模式较为相似 ,但也分别存在其特异性蛋白 ,这些分别特异于快肌和慢肌的蛋白可能与其维持各自独特功能有关。小钙白蛋白和St1可作为鉴别快肌的标记物 ,而St2可作为鉴别慢肌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研究添加不同水平脂肪酸钙对奶牛物质瘤胃降解率及日粮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择三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奶牛,采用3x3拉丁方试验设计。其处理为:A组为基础日粮;B组为基础日粮+2%DM日粮的脂肪酸钙:C组为基础日粮+4%DM日粮。试验结果为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酸钙显著提高了日粮营养物质在瘤胃中的降解率(P〈0.05)。其中C组的瘤胃降解率影响效果优于B组;对奶牛表现消化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表明添加脂肪酸钙不但可以过瘤胃消化提高能量水平。而且有利于瘤胃物质发酵。  相似文献   

11.
侯普娟  ;吴亚平 《人民军医》2014,(11):1190-1190
1病例报告患者男,44岁。以阵发性心悸10年、加重1周入院。院外心电图诊断为阵发性室上速。查体:心率80/min,律不齐,血压110/7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临床诊断为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动态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频发心房期前收缩(房早)伴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600/24h)。仔细分析发现:P’波高大,P’-P’间期不等,频率125~188/min,p’波落在QRS波前、中、后及T波中,p’波分别通过房室结快、慢径路下传心室,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本组男34例,女18例。初诊年龄为30d~44个月,起病年龄为生后15d~22个月,3~12月龄者最多,有32例(61.5%)。52例脑电图(EEG)均呈现节律紊乱的高电位慢波、尖波、棘波、多利波、尖(棘)一慢复会波、多棘一慢复合波,持续地或弥漫反复发放,或呈阵发性爆发,无论是双侧半球或同侧不同部位均无持久的同步性,有时为低至中电位的a波、8波或同时夹有高幅尖波。2讨论婴儿痉挛症以短暂、急剧和强烈的多发性肌强直或阵挛性收缩为主要表现,多伴有智能障碍,系皮层及皮层下多发性病灶引起“’。由于婴儿痉挛与婴儿缺钙引起的抽…  相似文献   

13.
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的建立及其结肠肌电变化检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拟应用复方苯乙哌啶建立一种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并采用电生理技术检测便秘大鼠的结肠肌电变化情况,旨在为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建立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并从电生理的角度初步探讨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机制.方法健康Wistar大鼠74只,分2期进行实验.第1期42只,随机分7组,每组6只,筛选药物剂量;第2期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每组16只,根据所选药物剂量,建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120 d后,采用活性炭灌胃法测定肠道传输速度,同时采用电生理技术进行结肠肌电检测.结果慢传输型便秘模型组大鼠肠道传输速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慢,首粒黑便排出时间为(356±50)min,较对照组大鼠显著延长[(249±35)min,P<0.01].模型组大鼠结肠慢波出现双向改变,部分大鼠结肠慢波频率明显减慢(P<0.01),振幅增加(P<0.01),波形仍表现为不规则的近似正弦波样曲线;部分大鼠结肠慢波频率出现快速性改变(P<0.01),振幅强弱不等(P<0.01),波形较不稳定,且出现基线位移.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该模型简单经济,可重复性强.本研究表明结肠慢波异常可能是导致慢传输型便秘结肠传输减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犬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对Oddi括约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动物模型,研究迷走神经对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的调节作用.方法 成年杂种犬禁食16~18 h(可自由饮水)麻醉后,实验组行膈肌水平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加幽门成形术,对照组仅行幽门成形术.手术8周后行Oddi括约肌测压(SOM)及肌电记录(SOE),SOM和SOE前超声检查测定胆总管内径,SOM和SOE后取胆囊内胆汁肉眼观察.结果 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胆总管内压明显升高,内径明显增粗,胆汁内全部出现絮状泥沙样沉淀;实验组SO基础压明显升高,收缩幅度、频率及收缩时间无显著性变化,慢波幅度明显升高,快波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迷走神经对SO运动具有抑制作用,膈肌水平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导致SO肌电慢波幅度明显增高,基础压明显提高,胆道动力学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颞叶蛛网膜囊肿伴癫痫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 2007年11月-2010年4月收治的颞叶蛛网膜囊肿伴癫痫患者32例,术前均行头颅MRI、CT检查示颞叶蛛网膜囊肿。长程视频脑电图、蝶骨电极监测,脑电图监测可见蛛网膜囊肿侧棘慢波、多棘慢波、尖慢波。全麻下开颅,显微镜下切除颞叶蛛网膜囊肿,并切除部分前颞叶、海马、杏仁核,利用电极行皮质热灼术。术中反复进行脑电监测。术后随访1年。结果术后无死亡,14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失语和偏瘫,其中左侧10例,右侧4例,经治疗7~10d均恢复正常。术后1年复查头颅MRI显示颞叶蛛网膜囊肿消失12例(37.5%)、缩小8例(25.0%)、无变化者12例(37.5%)。术后癫痫症状消失27例(84.4%),偶发短暂症状5例(15.6%)。复查脑电图均未见棘慢波,有8例可见尖波,4例可见单侧尖慢波。结论颞叶蛛网膜囊肿伴癫痫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囊肿及癫痫病灶,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清醒状态兔Oddi括约肌(SO)肌电检测的动物模型,研究其肌电活动特征。方法:将成年家兔麻醉后,于胆囊底部置管一根;将十二指肠大乳头对系膜缘与间置的空肠袢远端吻合,空肠袢关闭后与胆囊内置管分别埋置于皮下,恢复14d后用环状电极进行清醒状态下SO肌电检测。对其消化间期、进食后、外源性胆囊收缩素(CCK)泵注下SO肌电幅值、频率及每分钟运动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利用该模型可以在清醒状态下稳定记录到SO肌电活动,表现为慢波恒定基础上快波的周期性变化,进食后SO的快波增强,外源性CCK对兔SO的肌电有兴奋作用。结论:清醒状态下SO肌电活动检测更能反映括约肌的功能状态,这为今后研究病理状态下SO的活动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进快出型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螺旋CT(SCT)检查价值。资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HCC的CT表现。结果50例中18例SCT增强扫描表现为慢进快出型,动脉期病灶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密度不下降,反而进一步升高,延迟期强化密度迅速下降。结论SCT增强扫描呈慢进快出型表现与其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供有关,似与肿瘤分化程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船舶电磁辐射环境对船员脑电图(EEG)的影响。方法通过对船舶电磁辐射作业人员和船舶场强较高部位、较低部位人员的EEG检查,分析不同场强环境对船员EEG的影响。结果与船上场强较低部位船员比较,电磁辐射作业人员和场强较高部位船员EEG中的慢波(包括θ波和δ波)数量显著增加(P<0.01),而其波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EEG中的其他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船舶电磁辐射对船员EEG的影响主要表现为EEG中的慢波数量增加,提示电磁辐射可引起船员大脑抑制过程加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功率谱估计和计算规则两方面对胃电慢波节律百分比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进.方法 首先引入线性调频Z变换估计功率谱,即具有较高频域分辨率,又能很好地估计能量;其次在计算百分比时引入主要频率成分的能量信息,用以反映各成分的大致时间分配情况.结果 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计算结果的方差约减小为原来的1/8,算法更稳定.结论 本文提出的新方法受到分帧情况的影响明显小于传统方法,在计算异常慢波频发的胃电数据的慢波节律百分比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介入动脉栓塞后对小肠肌电活动的影响,为小肠病变栓塞治疗后监测肠管存活和指导临床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只正常家兔,分别经小肠动脉注射PVA(350~550μm)2、6mg和生理盐水2ml,分为2mg组(10只),6mg组(5只)和对照组(5只)。利用微导管动脉栓塞技术,以基本电节律为观察指标,研究各组动脉栓塞后24h小肠肌电活动的改变。结果2mg组小肠动脉PVA栓塞前后慢波频率和波幅分别为(17.83±0.55)次/min、(0.1641±0.0043)mV和(11.59±0.23)次/min、(0.0739±0.0011)mV,慢波频率和波幅明显下降(P<0.01)。6mg组栓塞后3~6h后基本电节律(basalelectricalrhythm,BER)活动逐渐消失,剖腹探查示肠管发生长短不等坏死。对照组小肠动脉生理盐水注射前后慢波频率和波幅分别为(17.89±0.48)次/min、(0.1632±0.0020)mV和(16.95±0.34)次/min、(0.1606±0.0030)mV,慢波频率和波幅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小肠动脉介入栓塞后对小肠BER影响显著,近端空肠电活动的慢波频率和波幅明显下降,小肠动脉介入栓塞后对胃肠道平滑肌慢波电活动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小肠动脉PVA栓塞后有望通过动态监测BER改变来判断肠壁存活与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