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肝癌和肝血管瘤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CT及DSA征象,探讨16排螺旋CT在区分肝良恶性肿瘤动门脉分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肝癌和47例肝血管瘤的螺旋CT及DSA影像资料,以DSA为金标准,通过观察肿瘤及分流位置、肿瘤大小、分流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门脉癌栓等指标,分析螺旋CT征象在肝癌和肝血管瘤中的差异性.结果:肝癌和肝血管瘤APS的分流多位于瘤内,后者与肿瘤大小和肿瘤位置无相关性.肝癌和肝血管瘤APS有各自的强化特点,前者多伴有门脉的破坏、癌栓及其滋养血管生成,后者只有门脉的扩张.结论:16排螺旋CT可以正确的区分肝良恶性肿瘤的动门脉分流.  相似文献   

2.
兔VX2肝癌模型的影像学表现和栓塞技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探讨其影像学表现和介入栓塞技术。方法将VX2瘤组织块种植于30只新西兰大白兔肝左叶,建立兔肝癌模型。行DSA前,将种植成功的兔子进行CT、MR检查,不同剂量碘油栓塞术后CT复查并观察各组生存情况。结果经剖腹探查证实肝脏种植成功24只(成功率80%,24/30);肝种植两周后CT平扫肿瘤多呈等或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边缘环状强化;MRI上肿瘤实质部分T1WI与T2WI分别表现为均匀低信号和稍高信号,DWI上瘤灶呈明显高信号,境界清晰,坏死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影。DSA肝实质期可见肿瘤染色,栓塞时可见碘油在肿瘤部位充填、沉积,术后CT均能见瘤区有高密度碘油沉积,大部分为瘤周沉积。根据体重和超选择情况确定栓塞碘油剂量效果较好。结论兔肝VX2肿瘤模型的建立与复制成功率高。CT、MR和DSA有利于荷瘤兔的监测和筛选。暴露股动脉穿刺和用微导管超选择,可对肝脏荷瘤兔进行有效的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和栓塞。  相似文献   

3.
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血流动力学变化及CT表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刚  邓开鸿  周翔平 《华西医学》2002,17(2):188-190
目的:探讨肝癌门静脉癌栓时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影像特征,为肝癌的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经临床证实并行全肝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32例,不伴门静脉癌栓54例,分别观察动脉期和门脉期癌旁与较远处肝实质及肝癌结节的密度变化。结果:18例肝癌伴门静脉分支癌栓,动脉期主要表现肝动脉血流高灌注,相应受累肝实质呈现斑片状、弧圈形或楔形高密度影,门脉期也见少许楔形高密度影;14例主门静脉主干癌栓和54例门静脉无癌栓,绝大多数全肝密度均匀一致;门静脉有无癌栓组间,灌注异常出现率不同;门静脉癌栓时肝癌的血供分型发生变化,门脉供血型和双重供血型明显减少。结论: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可影响肝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肝癌结节和周围非癌肝实质的灌注异常,产生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研究肝脏微小转移癌大鼠的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数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用斜率法计算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总肝灌注量。病理学检查HE染色证实转移癌的存在。结果19只大鼠发现的转移灶直径在0.5~6.6mm之间。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肝动脉的灌注量远远大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2.25倍);而门静脉灌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76.6%)。总肝灌注量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用来评价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实验性大鼠Walker-256肝微小转移癌模型并探讨其病理学和影像学特点。方法SD大鼠30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瘤细胞建立大鼠微小肝转移癌模型。在接种瘤细胞第9天行CT检查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病理学用HE染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及血管化程度。结果SD大鼠30只中有2只麻醉意外死亡,剩余大鼠中随机选取22只处死,有19只肝脏内找到转移灶。转移灶的直径在0.5~6.6mm。转移的成功率为86.4%。CT常规扫描方法对直径小于5mm的转移灶检出率不足10%。病理学病灶符合癌肉瘤的特点。肿瘤内均有VEGF的表达,但程度不同;MVD的数量与VEGF表达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癌肉瘤细胞建立大鼠肝转移癌模型的方法简便易行,成瘤率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微小转移癌灶内有新血管生成,适合影像学功能成像技术与肿瘤血管化程度的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观察大鼠微小转移性肝癌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肿瘤血管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含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实验组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使用斜率法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总肝灌注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果实验组中有19只大鼠发现转移灶,直径在0.5~6.6 mm之间。各项参数值组间比较:实验组大鼠肝动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显著差别。实验组门静脉灌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无显著差别。总肝灌注量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没有差别。VEGF表达程度随着实验组大鼠肝动脉灌注量增高而增高。而且VEGF不同表达程度的转移癌之间MV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肝动脉灌注量的大小与VEGF的表达程度和MVD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兔移植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微血管结构与血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移植性肝癌门脉癌栓的微血管结构及供血特征.方法将VX2瘤株颗粒(2~3粒)直接接种于兔门脉的不同分支内,于接种后2、3、4周分别行造影检查,将所得结果与组织病理对照.结果种植后2周,ABS丙酮门脉铸型可见门脉分支(4~5级)内微小癌栓,表面见纡曲的微小门静脉;3~4周,癌栓向肝实质浸润,门脉主干癌栓形成,瘤体与癌栓表面有细小门脉供血.结论早期癌栓供血主要为门静脉,中、晚期为动脉与门脉双重供血.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20例经肝动脉碘油抗癌药乳剂栓塞治疗的原发性肝癌,进行了栓后肝区平片碘油沉积形态与栓塞前DSA相应肿瘤染色的对照研究。将栓后碘油沉积形态分为三型:密整型、稀糙型和缺损型。结果说明:肝癌碘油栓后肝区平片能反映栓后肝癌的血供特点,栓后疗效和复发时间。而且简便,经济和有效。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见的门静脉栓子为肝癌合并为肝癌合并癌栓,少数为血栓。以往B超超声对栓子的显示率较高,但对其定性诊断还有相当程度的困难。本文通过对48例门脉癌检的血流状况显示,分析表明:(1)在有癌栓的门脉周围均可见扩张的肝动脉分支;(2)部分可见进入栓子内的滋养动脉;(3)少数形成动脉-门脉分流;(4)门静脉原向肝的血流可转变为离肝或双向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10.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血供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血供。方法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3 1例 ,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观察其血供 ,化疗检塞术后 4周行碘油CT复查。结果 本组 3 1例中 2 8例为单纯肝动脉供血 ,3例为肝动脉和侧支动脉供血 ,未见门脉供血。单层动态扫描时间 密度曲线显示 :癌组织在CTHA显著强化 (P <0 .0 5 ) ,在CTAP无显著强化 (P >0 .0 5 ) ;单层动态扫描与术后碘油CT的肿瘤最大截面积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中晚期肝癌以肝动脉供血占绝对优势 ,部分可见侧支动脉供血 ,未见门脉血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CT造影及VR重建技术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借以指导临床选择适当的介入方法,并预测单纯肝动脉栓塞术(HAE)的远期疗效。材料与方法: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1例,共26个病灶。每位患者均行CTA、CTAP及常规DSA造影。以肝固有动脉DSA为金标准,对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评估,并评定肿瘤血管。结果:本研究26个病灶均见肝动脉分支进入肿瘤内;所有病灶均无门静脉分支进入瘤体的直接证据。VR重建与DSA图像有很好的符合率。结论:血管造影CT基础上的VR三维重建对HAE选择靶血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VR重建图像,结合肝固有动脉及间接门静脉DSA图像可以推测单纯HAE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研究原发性肝癌(HCC)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无碘油沉积区的血液供应,以判断TACE后疗效,并对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 19例HCC患者(24个病灶),接受25次TACE后行MS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根据动态增强表现将无碘油沉积区的血液供应分为四种类型:动脉供血型、门静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及少血供型.结果 19例患者(24个病灶),经过25次TACE后无碘油沉积区的血供情况为:动脉供血型11个病灶(45.83%),双重供血型11个病灶(45.83%),乏血供型2个病灶(8.33%);动脉期MSCTA中22个富血供型病灶中有18个病灶有明显的肿瘤供血动脉(81.8%),19例患者中发现寄生动脉5例,右膈动脉3例,胰十二指肠动脉1例,胸廓内1例.结论 MSCT三期扫描及动脉期MSCTA可以很好地评价无碘油沉积区肿瘤病灶的供血情况,对判断TACE后疗效及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材料与方法:对36例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观察门静脉癌栓在CT上的表现。结果:36例TIPV患者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出门静脉内癌栓及相关的阳性征象,表现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及“门静脉铸型”,门静脉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36例中,门静脉主干合并右支癌栓12例,门静脉主干合并左支癌栓8例,主干和左右支均有癌栓者9例,单纯右支癌栓4例,单纯左支癌栓3例。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是诊断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可以完整地提供门静脉癌栓的全部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中晚期人类活体原发性肝癌的血供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中晚期人类活体原发性肝癌的血供规律。方法16例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术中行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插管,术后经埋植于腹壁皮下的全埋植式给药装置行肝动脉门静脉造影摄片,观察并总结其血供特点。结果单独肝动脉供血者9例,仅仅门静脉供血者1例,肝动脉门静脉同时供血者6例。结论中晚期人类活体原发性肝癌的血供规律与尸体标本灌注及动物实验结果存在差异,中晚期肝癌的肝血管介入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实际血供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描述四维(4D)CT成像方法 ,并探究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应用四维CT成像引导肝癌的化学栓塞治疗的价值。方法利用容积螺旋动态穿梭技术,前瞻性完成拟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增强CT扫描。扫描范围覆盖全肝,从动脉前期至静脉期动态研究肿瘤病灶。针对目标病灶的4D CT重组图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在肝动脉解剖、肿瘤供血血管、肿瘤血管显示以及肿瘤染色方面进行比较。栓塞效果经CT随访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纳入了39位患者的46个孤立肝癌病灶。根据Michels分型,25位(64.1%)具备正常的肝动脉解剖,其余存在解剖变异。该信息为肝动脉插管造影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并经过DSA证实。4D CT成像无创性显示了病灶的肿瘤供血动脉(41/46),肿瘤血管(36/46),肿瘤染色(42/46)。因4D CT成像可以引导超选择性置入微导管,使得化学栓塞治疗成功完成。结论 四维CT成像可以有效地评价肝动脉解剖,定位肿瘤供血动脉,为肝癌介入化学栓塞提供影像引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癌TACE术后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的评估价值,从而指导再行介入治疗时机。方法搜集临床确诊的肝癌患者43例.行TACE术后4周再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癌区内碘化油沉积情况,并与血管造影对比分析,观察栓塞区非坏死性低密度灶的强化规律与供应血管关系。结果CT平扫可明确碘油沉积区、坏死液化区及非坏死低密度区,双期动态增强扫描于动脉期见非坏死性低密度区显著强化者38例.血管造影发现该区有残存或再通的肝癌血管或和侧支供血;门静脉期进一步强化者8例.有门静脉参与供血;另有5例双期无明显强化。结论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可反应肝癌TACE术后瘤体的组织学及供血变化,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及新病状出现,指导再行TACE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动物模型,探讨超声在监测门静脉癌栓生长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2只,开腹后将VX2肿瘤块直接注入门静脉主干内,接种后每日超声观察门静脉内癌栓生长情况,记录癌栓的大小、位置、回声及血供情况.结果 10只门静脉癌栓模型成功建立(10/12).种植后2周超声可探及门脉内癌栓,3周可发现其血供情况.结论门静脉内直接种植肿瘤块是建立门静脉癌栓模型的可靠方法,成功率较高.超声是监测门静脉癌栓生物学特性的方便可行的影像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移植术后肝实质缺血性损伤的多层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多层CT检查发现43例肝动脉或门静脉狭窄或血栓,其中23例接受血管造影(DSA)检查,17例经病理组织学或随访复查诊断肝实质缺血或梗死。分析肝实质缺血或梗死的CT表现;并以DSA为对照分析CTA的病因学诊断价值。结果所有肝实质缺血或梗死区位于肝包膜下,平扫呈片状或楔形低密度灶,增强后缺血区强化减低,梗死区不强化,相应部位肝动脉或门静脉分支稀少、纤细或不强化。所有肝实质缺血或梗死患者CTA均发现不同程度血管病变,其中肝动脉病变占70.59%,门静脉病变5.88%,肝动脉合并门静脉病变23.53%,缺血性损伤分布与血管病变部位有关。以DSA为对照,CTA诊断肝动脉主干及门静脉狭窄和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为100%;诊断肝动脉分支病变上述值分别为100%、80.00%、72.73%、100%。结论多层CT动态增强结合CTA不仅能正确诊断移植肝缺血性损伤,还能准确评价导致移植肝缺血的血管病变,肝动脉病变为移植肝缺血性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