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小叶型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20年7月确诊的5例AME的临床病理资料,调阅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相应指标表达情况,并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5例组织学形态均为小叶亚型腺肌上皮瘤,2例术中冰冻诊断误诊为低级别导管内癌及小叶原位癌。组织学上主要由增生的肌上皮和腺上皮间质构成,各成分因病例不同而变化,增生的肌上皮形态不一,围绕被覆腺腔上皮的小腺腔,腔内可见坏死样物,免疫组化显示腺上皮表达CK、CK7,肌上皮表达P63、Calponin、S-100、CK5/6。5例ER和PR染色阴性或灶状弱阳性,HER-2均为阴性,Ki-67指数约10%-30%。5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未行进一步辅助治疗,截至末次随访,5例患者均未发生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乳腺小叶型AME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病变,形态学上多种多样,在术中及常规病理诊断中极易误诊为导管内癌、小叶瘤变及浸润性癌,了解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可有效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
宋兆杰  吴欣  王时宏  吴磊 《中外医疗》2013,(24):183+185-183,185
目的评价良性乳腺腺肌上皮瘤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0—2012年间经病理证实的6例良性乳腺腺肌上皮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声像图特征。结果 6例病变,超声检出5例病变,钼靶检出1例病变。超声发现肿物可以是卵圆形或不规则型,边界清晰或较清晰。肿物内部回声可以是低回声,也可以混合回声,其中4例病变检出肿物相邻的导管扩张。超声对肿物的分型与钼靶一致,4例为BI-RADS4A,2例为BI-RADS4B。结论乳腺腺肌上皮瘤可以是实性或混合性包块。混合性包块可见肿物周边的导管扩张,同时肿物表现出部分恶变征象。虽然乳腺腺肌上皮瘤是乳腺少见肿瘤,但是研究其超声特性有助于鉴别诊断及术后复查。  相似文献   

3.
乳腺肿瘤中腺肌上皮瘤(AME)较少见,典型的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部分病例病理组织学结构较复杂,仅凭光镜检查难于作出正确诊断,需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判断,病理诊断才能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4.
邵素英 《中外医疗》2011,30(32):6-6,8
目的明确乳腺肌上皮癌的病理特点及病理鉴别诊断,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1例乳腺肌上皮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瘤细胞P63、细胞角蛋白、CD10、平滑肌肌动蛋白及波形蛋白均阳性。结论乳腺肌上皮癌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5.
乳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在 WHO (2019版)乳腺肿瘤分类中被定义为一种少见的、由围绕衬覆腺上皮小腔隙的肌上皮细胞增生而形成的肿瘤.当AME的一种或两种成分发生恶变时,称为伴有癌的AME ( Malig-nant adenomyoepithelioma,MAME).其发生在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乳腺肌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情况,提高临床确诊率,减少误诊率。方法:本文收集了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1例乳腺肌上皮癌的病例,并结合国内外资料进行文献复习,进一步熟悉乳腺肌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等。结果:术后病理诊断提示(左乳)符合乳腺肌上皮癌伴间质纤维化、胶原变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ER(-),PR(个别细胞弱+),CK5/6(+),CK(H)(+),E-Ca(+),CK7(-),P53(8%+),Ki67(10%+),CerbB-2(-),GCDFP-15(-),P120(膜+),Calponin(+),Catenin-β(+),GATA3(-),Vimentin(+),SMA(-)。结论:乳腺肌上皮癌发病率低,其发病机制是癌细胞发生过程中肌上皮化生导致,多数合并浸润性导管癌,少数单独发生,临床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需与乳腺其它肿瘤相鉴别,因病例数较少,手术方式及术后辅助治疗尚需进一步评估及观察。  相似文献   

7.
王爽  朴艺兰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7):189-192
近年来,乳腺腺病发病率居乳腺疾病首位,是女性最为常见的乳腺良性病变,其中,乳腺硬化性腺病极易与乳腺癌相混淆,故早期鉴别诊断对患者后续治疗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常规超声是诊断乳腺腺病的基础,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及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该病的诊断正确率.因此,本文整理了近年来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表现为乳腺肿块的乳腺腺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到2015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普外科105例临床及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肿块,经病理证实为乳腺腺病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1.2±10.9)岁]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病理证实为乳腺腺病的105例病例,超声诊断为乳腺腺病61例,纤维腺瘤31例,乳腺恶性病变4例,囊肿8例,乳腺叶状肿瘤1例,所有病例中绝大部分乳腺腺病超声表现为腺体层内低回声或低至无回声,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晰或不清,后方回声不同程度增强或无改变,纵横比小于1,彩色多普勒显示多为乏血供结节.结论 乳腺腺病的典型超声表现为体积较小的实性结节,但对于一些因其体积较小,恶性特征不突出,常规超声表现为良性病变的小结节也应警惕其具有恶性的可能,必要时进一步检查或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标准和预后。方法:采用光镜观察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13例乳腺AME进行研究,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3例肿瘤均发生于女性,年龄28~83岁,平均51岁。镜下见肿瘤由增生的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成分构成,前者构成管状结构的内层,后者构成管状结构的外层以及实性区域。两种细胞成分的免疫组化表达不同,腺上皮表达CK、EMA、Cam5.2,肌上皮表达SMA、S-100、P63、Calponin、SM-MHC。结论:乳腺AME是一种由腺上皮和肌上皮共同构成的少见而独特的病变,属于良性肿瘤,预后通常较好。  相似文献   

10.
<正>乳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 AME)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乳腺肿瘤,具有双向分化的特点。根据其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可以分为良性、非典型性及恶性(原位和浸润性),其中良性及恶性AME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而对于非典型性AME的认识较晚,目前国内鲜见报道,国外仅见个别报道。笔者报道1例罕见的非典型性AME,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乳腺1号方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2例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自拟乳腺1号方内服外敷,对照组给予乳块消片口服。两组均30 d为1疗程,连服3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雌二醇(E2)、垂体催乳素(PRL)水平下降,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乳腺1号方内服外敷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该院接受救治的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共115例,以数据随机法为依据分成两组:治疗组(n=61例,施以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常规组(n=54例,施以普通手术方法治疗),对两组在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对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96.72%、手术时间(27.8±3.4)min、术后切口瘢痕评分(4.5±1.2)分、乳房外观满意评分(1.5±0.4)分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有效率79.63%、手术时间(38.4±2.4)min、术后切口瘢痕评分(6.9±0.8)分、乳房外观满意评分(4.2±1.3)分(P﹤0.05)。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瘢痕评分、乳房外观满意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79.63%(P﹤0.05)。结论在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治疗中,对其施以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有助于提升其临床疗效,缩减临床手术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系统观察乳腺增生大鼠及针刺治疗后乳腺组织形态学变化过程,探讨针刺对乳腺增生病的疗效与作用机理,为临床针刺治疗乳腺增生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将40只健康雌性大白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空白对照组、B模型组、C自愈组和D针刺治疗组。除A组外均采用饶氏造模方法建立乳腺增生模型。B、C两组大鼠于第26 d开始每日抓拿一次,不作任何治疗;D组大鼠在第26 d开始针刺治疗。治疗30 d后处死大鼠,游标卡尺观测乳房形态大小后,采集乳腺组织标本,分别固定后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镜下结构显示造模成功,细胞结构改变明显;针刺治疗组乳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轻于模型组,趋近于空白对照组。结论针刺对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有抑制作用,说明针刺对乳腺增生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纤维囊性乳腺病是中青年妇女乳房的一种常见病。该病多以双侧乳房外上限为好发部位,且有恶变可能。以往手术多以单纯性乳腺切除、肿块切除为主,术后均导致乳房一定程度的缺陷畸形。本组病例为双侧外上限纤维囊性乳腺病,兼有乳房肥大患者,在行双侧外上限肿块切除时,采用内侧乳腺、乳头、乳晕瓣向外、向上旋转乳房缩小成形,达到切除病灶,同时又使乳房缩小成形的双重目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乳腺导管单纯性增生、非典型增生、乳腺癌细胞超微结构特点,研究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乳腺增生症20例(其中导管单纯性增生4例,轻度非典型增生5例,中度非典型增生5例,重度非典型增生6例)及乳腺癌10例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上皮超微结构变化介于单纯性增生及乳腺癌细胞之间,表现为微绒毛紊乱,数量减少。细胞间缝隙连接、镶嵌连接及桥粒数量减少及结构发育不良。细胞器数量增多,但发育不全。细胞核增大不规则,染色较深,增生细胞间可见肌上皮细胞。这些改变与乳腺导管单纯性增生、乳腺癌组织明显不同。但重度非典型增生细胞改变接近癌细胞。结论: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细胞是从良性向恶性过渡的中间细胞,重度非典型增生细胞超微结构接近乳腺癌细胞,说明这些细胞已具备潜在的恶性趋势。要从整体形态分析,鉴别二者的超微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的钼靶摄影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19例乳腺肿块患者采用钼靶摄影进行诊断并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结果:本组119例病例中,恶性肿瘤62例;良性病变57例,其中,良性病变中乳腺囊性增生病9例,乳腺慢性炎症7例,乳腺纤维腺瘤41例。诊断正确98例,诊断率82.4%。结论:钼靶摄影对大多数典型乳腺病例均能作出正确诊断,不典型者需要结合超声诊断及其他临床检查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浮针与药物在治疗乳腺增生病疼痛的疗效差异,探讨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105例女性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夏枯草组、维生素E组,每组各35例。浮针组进行浮针操作,并留置5?h;夏枯草组采取夏枯草口服液口服;维生素E组采取维生素E软胶囊口服。3组均在经前(7±3)天开始治疗,浮针隔日1次,治疗3次,夏枯草口服液每日早晚各服1次,维生素E每日服1次,经期停止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及随访1月后简明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表的变化、浮针组初次治疗疼痛缓解时间及3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乳腺增生病疼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浮针组在乳腺增生病疼痛的改善方面优于夏枯草组、维生素E组(P<0.01),且在随访1月内保持较好疗效(P<0.01);夏枯草组在乳腺增生病疼痛的改善方面优于维生素E组(P<0.05)。浮针组在初次治疗乳房疼痛缓解时间上取效迅捷。结论?浮针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能迅速缓解疼痛,疗效持久,对患者疼痛的改善优于夏枯草口服液和维生素E软胶囊。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测定乳腺癌病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LC-90)及基础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调查表,测定50例乳腺癌病人心里健康症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以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乳腺癌病人SLC-90总分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等因子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病人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提示在治疗及护理乳腺癌病人躯体症状的同时,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状况变化,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和护理,防止其不良情绪的发生,从而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19.
托瑞米芬治疗重症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枢瑞(国产托瑞米芬)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从我院门诊患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患者50例,口服枢瑞40 mg/d,饭后服药,至下次月经来潮,经期停药。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疗效、血清性激素及血脂;肝功能:SGOT、SGPT;血脂变化;B超、钼靶片、CT检查腺体厚度、结构等变化。结果总有效率为90%,明显促进腺体退化;并能调整机体内源性激素水平,改善乳腺慢性增生的病变过程。结论托瑞米芬治疗乳腺增生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7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肌肉活检材料进行超微结构观察,概括其主要病理变化,并对其发展过程及发病机制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