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廖明珍  蓝佼晖  罗丹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1504-1505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膀胱功能训练和康复护理疗效。方法53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施以间歇性导尿结合手法训练、局部音频电疗、微波治疗等膀胱功能训练等康复护理。结果53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结论康复护理结合膀胱功能训练,配合局部音频电疗、微波治疗,能使脊髓损伤病人的膀胱训练达到平衡和恢复自主排尿,减少并发症,缩短康复期。  相似文献   

2.
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7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结果本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ml,10例残余尿量小于30ml;52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4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减少了逆行感染,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7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结果本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ml,10例残余尿量小于30ml;52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4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减少了逆行感染;此法结合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截瘫伴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行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记录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后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截瘫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膀胱管理方案,包括饮水计划、间歇导尿计划及膀胱锻练计划3个方面。比较两组患者每次平均尿量、每天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及膀胱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次平均尿量及每天排尿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且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良好的效果,易于操作,且不受医院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盆底肌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随访观察其长期疗效。方法:①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将176例骶髓以上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分为对照组(n=67例)、观察组(n=109例)。对照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排尿日记和尿动力学指标,并通过尿失禁生存质量量表(I-QO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②观察组治疗结束半年及以上,通过门诊随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临床症状有效的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63例进行随访,以观察该方法的长期疗效。结果:①治疗前2组患者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残余尿量、每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充盈末期逼尿肌压、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后2组患者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减少,每次排尿量增加。最大膀胱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增加,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减小。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同时对照组与观察组在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入选的76例随访对象中,成功随访63例,随访时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盆底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且能保持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脊髓损伤NB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常规组各36例。常规组仅接受康复治疗结合膀胱训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辅助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24 h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残余尿量以及神经功能评分(ASIA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24 h 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残余尿量方面均优于常规组[分别为97.2% vs.55.6%,(5.1±1.2)次vs (8.3±2.2)次,(189.9±11.4)ml vs (145.3±10.8)ml,(90.2±2.4) ml vs (110.1±3.3)ml,均为P<0.05]。两组的ASI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NB患者临床症状,有利于患者康复,是一种治疗NB的好的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脊髓损伤康复科收治的78例SCI后NB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精细化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1个月,两组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国际下尿路功能症状(LUT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 0. 05),且观察组膀胱容量和最大排尿量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LUT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SCI后NB康复治疗过程中应用精细化管理可有效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提升康复效果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体表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S2-4脊髓损伤或马尾、盆神经损伤后自主性膀胱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将76例脊髓损伤自主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47)。对照组进行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膀胱肌肉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24 h尿失禁次数、24 h排尿次数、残余尿量明显减少(t3.251,P0.01),每次排尿量显著增加(t5.000,P0.001),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增加(t1.922,P0.05),充盈末期逼尿肌压显著减小(t8.302,P0.001);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1.919,P0.05)。结论肌肉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自主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尿压测评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中的应用和研究,为临床管理提供量化依据。方法:将72例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未进行膀胱尿压测评而直接采取间歇导尿的护理方法;试验组首先进行膀胱尿压测评,在测评结果指导下进行间歇导尿。同时检测2组残余尿、排尿次数、尿细菌培养等。结果:2组从第2周起24 h排尿情况出现改善。从第4周起2组24 h平均排尿次数、平均尿量、平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以及尿培养细菌数均比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4周起2组间24 h平均排尿次数、平均尿量、平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以及尿培养细菌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尿压测评能够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科学管理提供量化依据,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时长任脉灸对骶上脊髓损伤(S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SSCI后NB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患者鸠尾穴至中极穴的任脉段给予任脉灸,每次灸治1 h,3次/周,共治疗4周;观察组每次灸治时间改为2 h,其余治疗操作同对照组,3次/周,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24 h排尿日记(单次排尿量、24 h排尿次数、24 h漏尿次数)、最大膀胱安全容量和残余尿量评价患者的排尿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对照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分别为(11.25±0.43)次/d、(5.30±0.37)次/d、(148.55±17.81)mL、(301.90±14.73)mL、(72.50±7.21)mL,观察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分别为(9.80±1.51)次/d、(4.45±0.31)次/d、(159.40±10.97)mL、(314.90±16.33)mL、(67.05±7.18)mL。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4周后每日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均明显降低,单次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每日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降低更加明显,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长时程任脉灸可以更有效改善SSCI后NB患者排尿功能,减少尿失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护理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57例患者采用膀胱容量压力测定、间歇性导尿术、膀胱功能训练和康复健康教育等方法,观察患者康复疗效、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改变,并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9例患者残余尿量减少,9例可完全自主排尿。结论采用个体化康复护理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以此使病人生存质量得到改善.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经诊断为脊柱脊髓受损伴膀胱功能障碍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合理的分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取间歇性导尿和留置导尿术,实验组采取综合训练以及康复护理干预;安排患者在训练期间进行尿常规检查以及中段尿培养,观察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尿路感染率较低(P<0.05),实验前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对比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实验组比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 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干预在脊柱脊髓受损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能够改善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效果,减少泌尿感染发生率,对于病人生活以及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98例因脊髓损伤神经源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的47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将采用常规护理的51例患者列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时间、泌尿系感染等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实施个性化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残余尿量明显减少、自主排尿时间缩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评分则显著增加.结论 个性化护理能及时恢复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生理功能,有利于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尽早自主排尿,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在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并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治疗后排尿日记指标比较,2组每次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增加(P0.05)。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提高膀胱排尿功能、降低膀胱输尿管返流风险。  相似文献   

16.
指导40例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病人或家属掌握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定时观察尿常规、自主排尿能力、残余尿量、并发症和洗手前后细茵培养.36例病人经过3 d~12 d治疗能自行排尿,4例病人出院后仍需清洁间歇导尿;出院时自行排尿病人中34例残余尿量<100 mL,2例残余尿量100 mL~150 mL,治疗期间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提示,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病人应用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可促进病人的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17.
班志娟  宋小洁  李彦莹 《全科护理》2023,(27):3823-3825
目的:探讨雷火灸联合经颅磁刺激手段治疗脑卒中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病人均接受基础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康复治疗基础上行雷火灸联合经颅磁刺激,两组病人均使用膀胱压力容量评定系统进行测定,同时并观察两组病人的日常生活质量量表(MBI)评分、膀胱安全容量及残余尿量、24 h排尿日记。结果:治疗后两组病人的MBI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病人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膀胱安全容量均得到提升,且治疗组病人的膀胱安全容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的残余尿量均下降,且治疗组病人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的24 h排尿次数、24 h漏尿次数均下降,且治疗组病人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单次尿量均上升,且治疗组病人的单次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经颅刺激可有效提升脑卒中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治疗效果,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病人的膀胱功能,有效调节膀胱排尿、储尿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训练联合康复治疗仪预防产妇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将130例阴道分娩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5例。2组产后常规护理相同,对照组产后给予常规尿潴留预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早期盆底功能训练联合康复治疗仪治疗,比较2组产妇首次排尿时间、膀胱残余尿量和产后6~8 h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首次排尿时间、膀胱残余尿量显著短于、少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对照组产后6~8 h尿潴留发生率分别为1. 54%、12. 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能缩短产妇首次排尿时间,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有效预防尿潴留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及心理护理等治疗,对照组进行留置导尿常规护理。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泌尿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增加或恢复至正常,残余尿量减少,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0.
周波  张威  李璇 《中国康复》2014,29(2):133-13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护理的最佳方法。方法: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2组均给予间歇导尿术;观察组同时进行膀胱功能恢复再训练及心理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康复治疗后残余尿量及实验室指标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2个月以后,2组患者残余尿量、尿液白细胞计数、细菌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疗效差异更有显著性(P<0.05);2组治疗后无需导尿的人次明显增多,需要每日4~6次导尿的人次明显减少,且观察组疗效差异更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方法,可不同程度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并能有效地预防泌尿系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