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 Ank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椎关节与附近的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炎症后继发纤维化与钙化,使脊椎逐渐失去柔软度,严重时会发展到像“竹节”一样无法弯曲或伸展.这种非钙化组织发生新骨形成的现象通常指的是“异位”骨化.在AS中显示为附着点和滑膜关节、软骨结合处形成新骨[1],钙化在骨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因而了解其钙化机制对了解AS的病因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的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发病机制不清。但其病理学特点为早期韧带、纤维环、椎间盘、骨膜和骨小梁为血管化和纤维性组织侵犯,被肉芽组织取代,导致整个关节破坏和附近骨质硬化,最终关节纤维性及骨性强直。这些特点与脊柱周围韧带、滑膜内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有关,现就近年来有关参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破坏的细胞及细胞因子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非主要组织相客性复合体(MHC)基因对于强直性脊柱炎(AS)的易感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研究发现若干个非MHC基因可能与AS相关联,特别是最近大样本研究证实IL-23R和ERAP1基因与AS发病密切相关。IL-23R是炎症通路中的一个关键调节因子,介导幼稚的CD4^+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IL-23/IL-23R的靶向治疗有可能预防AS的发生,而抑制Th17活动则可能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方式;ERAP1可将肽加工至最佳长度,以形成新生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分子,如HLA-B27。ERAP1和AS的关联性与ERAP1在肽提呈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可能揭示HLA-B27与AS发病相关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发病机制不明的慢性炎性脊柱关节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关节等,严重者可发生脊柱、关节的畸形和强直。临床表现为炎性腰背痛,夜间及休息后加重,活动后减轻。该病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且男性主要表现为中轴关节改变,而女性大多首发于外周关节。目前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通过控制炎症,从而改善病情发展,被认为是最前沿的药物,但其在阻断新骨形成方面尚未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本文着眼于新骨形成角度,从基因及细胞因子层面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目前相关研究发现LRP5、ANTXR2、PTGER4、ANKH等基因的异常表达激活骨形成信号通路,在多种细胞因子及相关蛋白(如Noggin蛋白、DKK、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态发生蛋白、碳酸酐酶1等)直接或间接作用下将骨形成信号传至靶细胞表面,进而传入细胞核,改变靶细胞正常生理代谢过程,导致过度骨形成,造成异位骨化。近年的临床影像学病例分析也提示了骨赘形成的分布特点,进而推断机械应力是促进其形成的外部因素。本文对强直性脊柱炎异位骨化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以期待能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为临床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以慢性炎症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发展为脊柱关节炎,慢性炎症和病理性骨形成是它的两个主要病理特点。进行性的脊柱关节僵硬引起的脊柱活动障碍是患者最常见的主诉,因此对脊柱关节的异常骨增生的病理机制得到广泛的关注。但随着对AS研究的深入,发现在脊柱局部过度骨化的同时伴有系统性的骨丢失,表明AS发病过程不仅仅是单一的成骨或破骨异常,而是处于兼有两者的骨代谢失衡环境中。目前研究发现AS疾病中Wnt、BMP信号通路和炎症反应在AS疾病中既促进成骨,又能影响破骨细胞形成;而破骨细胞在发挥骨吸收作用的同时,它的产物又参与了新生骨形成。但大多数研究均是着重于描述单独的成骨或破骨机制,未能明确地阐明它们是如何在引起脊柱周围骨质增生的同时导致全身骨量丢失的具体作用机制。AS病理过程中炎症因子是否在不同的部位发挥不同的作用,如何在控制新生骨形成的同时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这些问题仍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6.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关节的慢性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chronic inflammatory autoimmnue disease),病理性新骨形成是其标志性病理特征。AS发病率在炎性关节炎中占第二位,由于其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具有较高的致残、致畸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领域的重点。基于对各种AS动物模型和临床的深入研究,对于炎症与新骨形成的关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但由于AS炎症与新骨形成的具体分子机制还没有阐释清楚,炎症与新骨形成的关系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基于AS骨化相关信号通路探讨其炎症与骨化的关系,以期为今后AS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脊柱关节病中最常见的疾病,早期以炎症为主,晚期可出现骨质疏松和骨化两种看似矛盾的表现,骨化的研究有助于AS的治疗。骨化是导致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的主要原因。骨化主要发生于脊柱,因为病变组织不易获取,且病程漫长,个体间差异大,目前研究进展缓慢。AS患者骨化平均每年改良的 Stoke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评分(modified Stoke’s AS spine score,mSASSS)进展1分,仅不到30%的患者出现较快进展。基线时炎症与骨化进展有关,主要是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score, ASDAS)等客观炎症指标,而与基于患者自我报告结果 (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的 Bath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BASDAI) 关系不明确。此外,基线时已存在的骨化程度、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骨髓脂肪沉积、吸烟等也是骨化预测因素。非甾体抗炎药和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对延缓AS病理性成骨的作用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在我国发病率约为0.3%[1].20世纪70年代,Brewerton和Schlosstein发现AS患者发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密切相关.近30年来研究发现细菌感染、自身免疫等都是AS发病的重要因素.目前AS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大量AS发病机制研究推动了其治疗的发展,对减少患者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AS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患者常见的合并症。OP的发生严重影响着AS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因此,AS患者应进行OP的预防及常规治疗。目前治疗OP的主要药物有双膦酸盐、钙及维生素D等,相关研究发现,治疗AS的常规药物,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umor necrosis factor inhibitor, TNFi)、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非甾体抗炎药、IL-17(interleckin-17,IL-17)阻断剂等,在OP的治疗中也发挥一定的作用,当合并骨折时,手术是首要的治疗方式。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S的发病机制,对合并OP的AS患者的治疗研究较少,因此,笔者综述了AS患者合并OP的相关治疗方式,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强直性脊柱炎的骨密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与HLA-B27相关的脊椎及关节的免疫性、炎症性病变所伴有的骨质密度与骨矿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发现其骨量变化的规律。方法 用双能量骨密度仪(DEXA)测定16例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20例正常对照组病例作比较。结果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脊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值已有明显降低.晚期病例股骨颈骨密度仍低于对照组.但因晚期病例椎体周围软组织的骨化、矿化.使腰椎骨密度值反而增高。结论 ①强直性脊柱炎本身从早期开始即伴有骨量丢失.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同时应防止骨量丢失及畸形出现。②晚期患者因脊柱周围软组织骨化.使DEXA测量方法不能真实反映椎体骨量丢失,采用QCT方法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11.
正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点为骶骼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的炎症,导致脊柱强直和纤维化,可使骨骼、肌肉、肺、眼等出现不同程度病变,疾病发展后期脊柱多呈现"竹节样"变化~([1])。流行病学研究发现,AS在欧洲人群发生率比亚洲人群高,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2])。AS高发于20岁左右的青壮年,  相似文献   

12.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骶髂关节、髋关节的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AS患者常继发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常见检测方法是平片X线摄影、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AS患者继发OP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RANK)、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构成的通路功能紊乱导致破骨细胞活化可能是重要机制之一;Wnt通路的两类调控蛋白的表达异常也可能参与了OP的发生;各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等也可能与AS患者OP的形成有关。国际AS指南对OP治疗没有统一的标准。TNF-α抑制剂、双磷酸盐类、中西医结合疗法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13.
正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骶髂关节等中轴骨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1])。疾病进展期主要表现为疼痛、晨僵以及进行性发展的胸腰椎后凸畸形,晚期出现严重的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2])。脊柱假关节作为强直性脊柱炎中晚期常见的并发症,最早由Andersson提出(即"Andersson损害")。由于缺乏明确的  相似文献   

14.
<正>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症状、以全身广泛关节韧带骨化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疾病[1]。疾病后期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腰前凸减小甚至变为后凸,胸腰段后凸,颈胸段后凸)[2],部分患者伴有髋关节强直,严重影响患者平视、平卧、行走等功能,脊柱后凸严重时会导致消化及呼吸功能受损[3、4],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往往需要进行手术矫正。近年  相似文献   

15.
<正>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累及人体中轴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由于骶髂关节炎、肌腱炎、脊柱附着点炎症及韧带骨化等原因导致背部疼痛~([1]),常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早期即可发现~([2]),晚期伴有严重的后凸畸形,常表现为颈椎、腰椎前凸减小甚至变为后凸及胸腰段后凸~([3])。AS患者多存在脊柱骨性强直、椎体骨质疏松及脆性增加,因此,无外力或轻微的外力作用即可发生脊柱骨折,且容易并发严重的脊髓损伤~([4]);病史较长的患者,常形成僵  相似文献   

16.
正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常见的累及中轴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固有的病理特征导致骨质疏松和脊柱生物力学性能下降,使脊柱逐渐硬化、出现后凸畸形,影响脊柱整体的平衡和灵活性,晚期脊柱多节段融合后像一个长臂杠杆,轻微外力即可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关节病,好发于年轻男性,该疾病目前早期诊断较闲难,治疗效果不理想,以往研究表明HLA-B27与AS有很强的相关性,90%左右的AS患者HLA-B27呈阳性,但是仍有10%的患者HLA-B27呈阴性,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目的 现...  相似文献   

18.
The study of extensive discovertebral destructive lesion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has been largely limited to isolated case reports or clinicoroentgenologic reviews with little pathologic correlation. In eight specimens of the spine collected from 35 patients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howing extensive discovetebral destructive lesions, a detailed pathologic study revealed a consistent picture of complete or near-complete destruction of the disc-bone border and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The disc was replaced by fibrous tissue and/or fibrocartilage showing moderate to severe fibrinoid necrosis and cystic degeneration. Such changes are characteristic of pseudarthrosis, which may follow either fracture or degeneration of the disc perpetuated by abnormal stress and motion. The reparative process included fibrovascular tissue proliferation from the vertebral bone marrow. Fibrovascular tissue also perforated the vertebral end-plate and intervertebral spaces resulting in massive discovertebral destruction. Pathologic observations strongly implicate mechanical trauma and pseudarthrosis as initiating and perpetuating extensive discovertebral destruction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