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相关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相关问题。方法 :调查 2 0 0 0年连续住院抑郁症患者 3 0 9例 ,记录自杀相关问题及相应临床资料。结果 :住院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意图、自杀行为的比例相当高。女性病人自杀行为明显多于男性 ,而男性自杀行为的后果较女性更为严重。精神疾病家族史、自杀家族史均与自杀行为关系密切。终身自杀次数与病程、住院次数、总住院时间相关。结论 :住院抑郁症患者存在较多的自杀问题 ,特别对病程长、多次住院、具有精神疾病或自杀家族史者 ,更是自杀预防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
郑毅 教授 2000年WHO的资料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每40s就有1人死于自杀,每3s就有1人自杀未遂,在所有国家中自杀是15~34岁人群死亡的前3位原因之一。以100000人为单位计算自杀率:美国2000年男性17.1,女性4.0;法国1999年男性26.1,女性9.4;日本2000年男性35.2,女性13.4;中国1999年男性13.0.女性14.8;印度1998年男性12.2,女性9.1;俄罗斯2002年男性69.3,女性11.9。  相似文献   

3.
住院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住院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比率,临床特征及自杀死亡率的差异。方法:采用病史询问、精神状态检查和定式评定的方法,确定精神分裂症有自杀行为者64例,抑郁症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在5年后追踪调查其自杀死亡的情况。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为33%,其中自杀未遂者为12.9%;抑郁发作的自杀行为发生率为89.5%,自杀未遂者为57.9%。影响住院精神分裂症的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为幻觉妄想;影响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除情绪障碍外,有8~11%的病人伴有妄想症状。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伴有自杀行为的追踪病例中病程在6年内自杀死亡的比率分别为2.9%和5.6%。结论: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自杀行为是精神科临床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临床医师应当重视发病期精神症状对自杀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2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治疗期间发生自杀行为的患者,以查阅病历、访谈和实地考察自杀环境获取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到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行为患者3l人。男性16人,女性15人,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5岁。住院时间<1个月者13人(41.9%),1~3个月者4人(12.9%),>3个月者14人(45.2%)。诊断精神分裂症者最多(64.5%),其次为情感障碍(13.0%)。自杀方式以上吊最多(41.9%),其次是吞服异物(25.8%)。自杀地点以普通病室及洗手间最多见。自杀发生在0am~8am时间段12人(38.7%),8am~4pm时间段11人(35.5%),4pm~12pm时间段8人(25.8%)。休息日发生自杀多于工作日发生自杀(χ2=13.52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杀死亡1人(3.2%)。年均自杀行为发生率为24.98‰。结论:发生自杀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罹患精神分裂症及情感障碍最常见,新住院及长期住院患者为高危人群。自杀方式以上吊最多见。自杀地点以普通病室及洗手间最多见。休息日发生自杀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5.
自杀是由于各种原因采取一定方式结束生命的非正常死亡。是导致家庭和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本文对7年中(1990~1997年)两家医院门诊所抢救的83例自杀者的心理因素及相关因素作一分析。2分析1.1自杀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本组资料进发自杀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家庭纠纷、婚恋冲突居多,占49‘乏%(41例),其中与“第三者”有关的占三/3士3例)、财产亲受重大损失的占24S%(12例)、失去亲人的6108%(g荆)、其它因索占25%(21冽).家庭及婚恋矛盾圣激发自杀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家庭出现裂隙,易导致个体精神的崩溃.因此,应在全社…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患者有无自杀行为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方法 对 1 992~ 2 0 0 3年在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及我院住院病例 ,由 2名主治医师对住院病历进行评估。入组条件 :1符合 CCMD-2 -R抑郁发作诊断标准 ;2 HAMD>1 8分 ;3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及躯体精神障碍 ;4无药物滥用及酒精依赖史。符合抑郁诊断病历 2 42例 ,其中男 92例 ,女 1 5 0例 ,有自杀行为者 (简称“自杀组”) 1 0 5例 (占 43 .4% ) ;无自杀组 (简称“无自杀组”) 1 3 7例。结果 自杀组中 ,生活事件作为诱发自杀因素中最为多见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χ2 =1 9.3 42 ,P<0 .0 0 5 ) ;就临床症状而言 ,绝望、自责自罪、焦虑、妄想及早醒等以自杀组显著较多 ( P<0 .0 0 5~ 0 .0 5 ) ,自杀组女性多于男性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而两组疗效、住院天数及病程无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对抑郁症有自杀行为者应进行积极防范和治疗 ,特别对病前有不良生活事件及睡眠障碍 (早醒 )、焦虑、绝望、自责自罪、妄想等症状者 ,应引起社会、家庭及精神科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根据国内普查资料:精神分裂症占重性精神病的首位(约60%),占住院精神病患者80%以上。精神病人自杀率比普遍人群高出数倍,以忧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为常见。准自杀行为相当于自杀行为的7.7倍[1]。准自杀行为是一种模拟或酷似自杀而未造成死亡效果的随意行为,由于知识不足、服药不够、方法不力而侥幸存活着。1一般资料自杀及准自杀行为多数发生于情感性精神病[2]。近年来精神分裂症准自杀行为有增加的趋势,发生原因与情感性精神病患者有所不同。本文收集准自杀精神分裂症病例43例,男性15冽(占34.88%)…  相似文献   

8.
伴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105例抑郁症自杀行为者与137例无自杀行为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有自杀行为者在病前有不良生活事件及具有早醒、焦虑、绝望、自责自罪和妄想者较无自杀组多见,且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具有上述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潜在自杀的危险性,应引起社会、家庭和精神病学界的重视,以尽早发现、治疗并采取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自杀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 ,为预防自杀提供依据。方法 按 CCMD— 3诊断标准收集 2 1 1例住院的抑郁症患者 ,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与抑郁症自杀行为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抑郁症自杀未遂 68例 (3 2 .2 % ) ,自杀与绝望 (相对危险度 RR=9.3 1 0 )、负性生活事件 (RR=3 .844)、自杀家族史 (RR=3 .62 7)、妄想 (RR=3 .783 )及自责 (RR= 2 .985 )呈正相关 (P均 <0 .0 1 )。结论 绝望、负性生活事件、自杀家族史、妄想及自责是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妄想、抑郁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妄想性抑郁症与198例非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的相对危险性是非妄想性抑郁症的3.45倍。结论:妄想性抑郁症的自杀行为较非妄想性抑郁症多见。  相似文献   

11.
我院于1996~1997年对确诊的89例神经症患者,随机抽样对其中46例用黛安神治疗,另43例用多虑平治疗.其疗改及副作用比较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89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黛安神组46例,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16~58岁.平均29.5岁。抑郁症29例.焦虑症17例。病程2个月~5年不等。多虑平组43例,男性18例,女性25例。年龄25~64岁.平均34.2岁。抑郁症24例,焦虑症19例。病程6个月~8年不等。1.2诊断标准89例患者均符合我国神经症诊断标准[1]。抑郁症:情绪低落、活着没意思、睡眠不好,对工作、学习失去兴趣、悲…  相似文献   

12.
<正>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久性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有时候可伴有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1])。据报道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3%左右,其中女性高于男性~([2])。抑郁症的病因尚不清楚,通常认为包括神经内分泌失调、递质代谢、遗传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均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3])。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检测在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  相似文献   

13.
学龄儿童的抑郁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322名10~12岁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填写了Bulevue抑郁量表(BID)。抑郁症状的出现率3.4%~11.5%,有自杀观念者5.9%。自杀观念与总分、心境恶劣、自卑和自杀、攻击性行为和社会交往4个因子的相关程度最高。322人中10人(3.1%)为抑郁症检出者,临床表现与成人抑郁症相似,其中8人有自杀观念。结果提示抑郁情绪、自杀观念、抑郁症在学龄儿童中的出现率较高,应加强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从50年代三环类抗抑郁药问世后,在抑郁症治疗史上展现了新的一页。它系广谱抗抑郁剂,不仅对非内源性抑郁症有效,而且对整个抑郁症从相对轻住到重性及伴有焦虑者都有效[1],在临床中为治疗抑郁症的第一线药物。为了解我院目前对抗抑郁药的使用情况,我们刚住院病人进行了调查。1对象和方法对我院15个病房1008名住院病人进行调查·使用抗抑郁药的病人107人.其中男性56人(52.34%)、女性51人(4766%)。调查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精神科诊断、当天使用药物名称和剂量、合并用药情况。将调查结果与以往资料”进行比较。2结果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住院抑郁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自杀死亡率的差异。方法采用病史资料,精神检查和量表评定的方法 ,确定抑郁症32例,精神分裂症62例为研究对象,并在出院5年后追踪调查其自杀的情况。结果住院患者抑郁发作的自杀率为80.0%,自杀未遂为52.5%,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为32.4%,其中自杀未遂为21.9%,两类疾病自杀行为的人数所占百分比经卡方检验,差异显著(χ2=9.594,P0.01)。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抑郁情绪为主(100%),绝望是自杀的直接原因,妄想(56.2%)、焦虑(25.0%)等次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主要因素为幻觉妄想(59.7%),抑郁情绪(26.6%)次之。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伴有自杀行为的患者5年追踪结果显示:两类患者都有自杀死亡行为,抑郁症的自杀死亡率高于精神分裂症(11.1%和8.8%)。结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自杀需要长期的药物及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6.
自杀是精神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最为常见[1]。本文对132例精神分裂症和32例抑郁症自杀未遂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抑郁症自杀未遂发生率(28.07%)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2.86%)。两组在发病年龄、病程、幻觉、妄想、自责自罪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1资料来源本文为1990~1997年在找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4620例、抑郁症114例,按CCMD-2-R[2]诊断标准,分别筛选出有自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132例和抑郁症32例。对2组年龄、婚姻、经济状况、家族史、病前性格、起病形式、病程、生活事件、临床特征、自杀时间和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文献表明:70%的抑郁症患者有多次发作的可能,至少60%的病人需长期服努“。本文介绍抑郁症急性期、继续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的治疗方法。1急性治疗期1.三抑郁症急性期治疗’-”的方法,有电抽搐治疗(ECT)、抗抑郁药和心理治疗。对抑郁发作首选治疗方式通常由精神科医师决定,但应基于下列情况:安全性、有效性、病人躯体情况、疾病的严重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对伴有自杀行为的妄想性抑郁症应首选ECT.经性抑郁症可能只需心理治疗。不管选择哪种治疗,治疗目标是控制抑郁症状,使症状至少减轻50%,达到病人获得明显疗效。1.2ECT…  相似文献   

18.
183例在急诊室就诊的自杀患者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就诊的自杀患者,为自杀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04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收治的183例自杀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自杀患者20-29岁8l例(占44.3%),女性(147例)明显多于男性(36例),男女比例为1:4.1;口服药物是最常见的自杀方式(170例,92、8%),其中口服安眠药和农药119例,占口服药物70%,总死亡率3.3%;男性自杀死亡率(3/36)高于女性(3/147);自杀发生于18~24时7l例(38.8%),与其他时间段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急诊自杀病例以年轻人、女性居多,采用安眠药、农药为主要手段。经抢救大部分生命得以挽救,但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治疗神经症的有效药物.我们对神经症患者的溴咖注射液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了观察研究。1临床资料1.1对象本组神经症34例,来自我院住院患者.男性12冽、女性22例;年龄25~63岁.平均38.12岁;病程1.5月~20年,平均3.31年。其诊断根据CCMD-2,癔症6例、神经衰弱22例、焦虑症3例、抑郁症2例、强迫症1例。1.2药物成份包括溴化钠、苯甲酸钠、咖啡因及注射用水,每瓶10ml针剂,澳化钠含量±5%、咖啡因±5%。其它检测均符台中国药典注射剂有关规定。1.3用药方法及疗效观察所有病人每日静注10ml药液,10天为一疗程.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20.
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自杀行为的女性抑郁症患者统计发现,自杀季节以春季为多。自杀方式以采用温和方式较多。自杀原因以心理社会因素和婚姻不协调及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为多。临床特征以绝望、焦虑、早醒,有明显自杀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