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复制黄褐斑鼠模型,予熊果苷干预,观察其疗效并探讨可能机制。方法 将50 只SPF 级雌性 豚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以及熊果苷低、中、高剂量治疗组,每组10 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采用 肌内注射黄体酮法复制黄褐斑鼠模型,并在其皮肤局部分别外涂熊果苷软膏与氢醌霜,连续治疗30 d。末次给 药1 天后处死豚鼠并迅速提取涂药部位皮肤,测定酪氨酸、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 性,并对皮肤组织进行HE 染色以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所有熊果苷治疗组用药处皮肤中酪氨酸、MDA 含量降低,SOD 活性升高,且以中剂量组最为突出;所有熊果苷治疗组用药处皮肤黑色素沉着面积缩小、着色 变浅,尤以中剂量组最为突出。结论 熊果苷对黄褐斑模型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皮肤局部组 织中SOD 酶活性,降低酪氨酸、MDA 的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2.
伞形梅笠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伞形梅笠草的化学成分 .[方法 ]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 ,用光谱法进行结构鉴定 .[结果 ]从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分得 3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高熊果甙、金丝桃甙和肾叶鹿蹄草甙 .[结论 ]伞形梅笠草含高熊果甙、金丝桃甙、肾叶鹿蹄草甙 .  相似文献   

3.
该制剂的活性成分为苯基糖甙化合物,是从未精制糖如粗糖和解毒糖中提取而得。苯基葡萄糖最好是大吉甙(techioside,3-甲氧基-4-羟基苯基-O-β-D-吡喃葡糖甙)和熊果甙(arbutin,4-羟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甙)。最好用XAD-1型离子交换剂(RTM)精制粗蔗糖或解毒糖得到苯基糖甙。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微针对熊果苷皮肤给药的促渗作用,并与化学促渗剂氮酮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深反应离子刻蚀技术制备星形硅微针。制备熊果苷水凝胶剂,采用Franz扩散池法,将人体腹部皮肤置于扩散池间,分3组:微针实验组供给室加入熊果苷水凝胶,皮肤采用微针作用;氮酮对照组供给室分别加入含有1%、3%、5%氮酮的熊果苷水凝胶,皮肤无微针作用;空白对照组供给室加入无氮酮熊果苷水凝胶,皮肤无微针作用。分别在1、3、6、12、24、36、48 h等时间点取样,以HPLC法测定接收池、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中的熊果苷含量,液相条件: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1×10-3mol/ml盐酸(5∶95);柱温2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82 nm。求算熊果苷的累积透过量(Qr)、稳态透皮速率(Js)及皮肤累积滞留量(Qs)。结果星形硅微针可以刺穿人体皮肤角质层。HPLC标准曲线方程C=0.000 2A-0.182 9(r=0.999 9),线性范围0.4~50μg/ml、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2.4%和2.74%,回收率均大于90%。微针作用组的熊果苷累计透过量、稳态透皮速率和表皮累计滞留量均高于5%氮酮组(P<0.01)。结论微针作用皮肤后可显著增加熊果苷皮肤渗透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熊果苷制剂外用对豚鼠皮肤的敏感性、刺激性及黑素细胞和黑素颗粒的变化,为临床治疗黄褐斑及炎症后色素沉着提供安全和治疗依据。方法选用不同浓度的熊果苷制剂涂抹豚鼠皮肤,通过皮肤敏感试验、刺激试验、皮肤色素值测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观察豚鼠皮肤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变化。结果豚鼠皮肤对不同浓度的熊果苷制剂无过敏反应;而刺激反应不同,3%、5%和10%浓度的熊果苷制剂对皮肤没有刺激,15%的熊果苷制剂可引起皮肤轻微潮红,无水肿,为弱刺激性;20%的熊果苷制剂引起皮肤潮红、水肿,具有中等刺激性。豚鼠皮肤颜色的变化随着熊果苷浓度的增加色素值明显减少,其中3%、5%、10%浓度的熊果苷制剂使用3、4周后色素值的变化与单霜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显示:3%、5%、10%浓度的熊果苷制剂对黑素细胞数量无影响,黑素颗粒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少,15%和20%的熊果苷制剂使黑素细胞数量明显减少,黑素颗粒减少。结论 3%、5%、10%熊果苷制剂外用对豚鼠皮肤是安全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作者曾以搞清楚熊果叶的药效为目的,对氯化苦诱发接触性皮炎(PC-CD)免疫性炎症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发现其50%乙醇提取物具有治疗效果。熊果叶50%乙醇提取物与泼尼松龙并用时,能明显地提高泼尼松龙对预防和治疗PC-CD肿胀的效果,并分离出有效成分熊果甙。熊果甙对类固醇剂效果的增强作用,是仅对泼尼松龙所特有的作用,还是在PC-CD以外的Ⅳ型变态反应模型中也具有该作用,作者对此很感兴趣。Ⅳ型变态反应免疫性炎症模型采用PC-CD以及羊红血球迟发性过敏反应(SRBC-DTH),类固醇剂采用泼尼松龙和地塞米松,讨论熊果甙对免疫性炎症模型与类固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化妆品原料美白功效评价动物模型并应用.方法 紫外线连续照射7 d造成花色豚鼠皮肤黑化模型,在褐色无毛部位连续涂抹样品30 d.Maxmeter仪检测皮肤黑色素指数(MI)和红色素指数(EI)的变化.安乐处死动物后取皮肤组织,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切片,多巴胺染色和氨银染色,对组织切片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UV照射豚鼠皮肤后,MI指数升高,组织学观察显示黑色素颗粒增大和表皮层分布增多.经白藜芦醇-熊果苷复配美白原料测试,皮肤颜色MI指数显著下降,EI指数升高.组织学显示呈多巴染色阳性的黑素颗粒明显抑制,氨银染色区域在表皮内的分布下降.结论 利用紫外线造成实验动物皮肤黑化模型,运用皮肤生物物理学检测和组织学染色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美白化妆品原料的功效评价和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8.
熊果甙镇咳作用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民间曾用草药兔耳风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有一定镇咳效果,经生药鉴定该草药系菊科毛大丁草属植物毛大丁草(Gerbera piloselloides(L)Cass)。我们曾用该药煎刘进行实验,发现其经口给药对小鼠有明显镇咳作用而且毒性很小,但有效成分未明。续俊文等从毛大丁草中获得熊果甙(Arbutin)及其甙元鸡纳酚(Quinol)两种水溶性成分。它们的结构式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 α-MSH) 及黑色素在不同类型自体移植皮片中的表达,并与自身正常皮肤作对照,初步认识α-MSH在自体移植皮片过度色素沉着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银染-丽春红法检测自体移植皮片(包括全厚皮片、中厚皮片及刃厚皮片)与原供区及受区周围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α-MSH的蛋白表达及表皮中黑色素的含量.结果:α-MSH的表达定位于表皮基底部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胞质,在大部分自体移植皮片中呈阳性表达,皮片愈薄α-MSH的表达愈明显(P<0.01);α-MSH在各类型皮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在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的表达(P<0.01); α-MSH在受区周围与原供区正常对照皮肤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类型皮片表皮中黑色素的含量较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黑色素含量明显增加 (P<0.01);不同类型皮片间表皮中黑色素的含量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皮片愈薄黑色素的含量愈多,且皮片中黑色素的含量与α-MSH的表达量呈正相关.结论:自体移植皮片中黑色素的含量与α-MSH的表达量呈正相关,表明α-MSH在自体移植皮片中的高表达能使皮片中黑色素含量增加,在自体移植皮片过度色素沉着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黑色素细胞瘤切除后瘢痕中的黑色素沉着,可能继发于瘢痕组织相关的反应性表现,或首次切除部位黑色素细胞皮损复发。复发痣有时可表现出罕见的特征,使其很难与黑色素瘤相鉴别。目的:描述黑色素细胞瘤切除后瘢痕中黑色素沉着的临床、皮肤镜和组织学特征,以及组织学诊断与皮肤镜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应用微距摄影、皮肤镜和组织病理学研究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前瞻性收集西班牙巴伦西亚肿瘤研究所皮肤科的95份(77例患者)黑色素细胞瘤切除后瘢痕中继发黑色素沉着的皮损标本。对57处瘢痕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确定了13种皮肤镜结构…  相似文献   

11.
熊果苷对皮肤黑素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美白化学物熊果苷对皮肤黑素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利用B—16黑素瘤细胞株,添加熊果苷5d后,采用苔盼蓝排斥试验测定细胞生长情况,采用丙酮酸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水平,对熊果苷的细胞生物学效应进行评价,以RPMI 1640培养液培养同期B—16黑素细胞作正常对照。结果 加入不同剂量(10、30、50、70、100μg/ml)熊果苷后,可使LDH明显升高,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增强,黑素合成减少,但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不明显。结论 熊果苷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可抑制细胞增殖和黑素合成,其美白机制与酪氨酸酶活性改变的关系不大,可能与损伤细胞膜和抑制黑素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食蟹猴神经皮肤黑变病(NCM)中黑色素的来源.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病理室食蟹猴神经皮肤黑变病的病理学标本一例,复习其病理切片并辅助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对黑色素的来源做进一步探讨.结果 皮肤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内黑色素主要由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细胞CD31免疫组化染色阴性.脑膜的组织病理学显示脑膜下黑色素主要由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细胞CD31免疫组化染色阴性.脑实质的组织病理学显示其黑色素由黑色素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CD3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含有黑色素的血管内皮细胞呈阳性着色.电镜检查结果同样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内可见黑色素小体沉积.结论 我们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食蟹猴NCM大脑中血管内皮细胞可产生黑色素,这给内皮细胞增加了一项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高珂 《中国乡村医生》2009,(12):249-249
黑色素是一种皮肤生成的色素,它由表皮基底膜上的细胞产生。黑色素决定了皮肤的颜色,并且保护皮肤细胞免受阳光下紫外线的伤害。黑色素的局部沉淀形成斑块,就是黑痣,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痦子。  相似文献   

14.
眼皮肤白化病的临床表现与危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眼皮肤白化病是一组与黑色素生物合成有关的遗传性疾病,表现为眼、皮肤、毛发黑色素缺乏等。黑色素缺乏可引起眼的一系列异常表现,如严重的视力低下、畏光、眼球震颤等;患者皮肤极易被紫外线晒伤而患皮肤癌;由于其特殊的表型,白化病患者的心理发育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重点介绍眼皮肤白化病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相似文献   

15.
人的肤色、毛色及眼睛的颜色主要与黑素细胞(melanocyte)合成的黑色素(melanin)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有关.人类皮肤内黑色素分为两大类:真黑素(eumelanin)和褐黑素(pheomelanin)[1].  相似文献   

16.
黄芩甙锌络合物抗过敏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利用小鼠皮肤被动过敏反应(PCA)研究黄芩甙锌络合物抗过敏反应的作用,并对黄芩甙和黄芩甙锌络合物的抗过敏作用作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黄芩甙锌络合物抑制 PCA 的作用较黄芩甙强(P<0.05)。实验中,采用 Inagaki 氏耳廓法取代经典的皮肤法提高测定精确性;同时改良传统的 Ovary 氏蓝斑法,而采用 Watanabe 氏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小牛血清白蛋白(F—BSA)作为附加示踪剂提高了测定反应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7.
哈孝贤 《开卷有益》2001,(10):30-31
外阴白癜风在妇科门诊及外阴病门诊中比较常见,是一种色素脱失性皮肤病。 正常人的皮肤颜色主要由四种色素组成,即黑色素(黑褐色)、氧合血红素(红色)、还原血红素(蓝色)及胡萝卜素(黄色),其中以黑色素最为重要。一般说来,由于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功能及其数目的改变而引起的色素异常,可分为  相似文献   

18.
皮肤的颜色主要取决于皮肤中黑色素的含量,因其含量的不同,肤色有白色、黄色和黑色之分。此外,如果皮肤的表皮薄,表皮含有的黑色素量少、真皮含有的水分多以及皮肤紧张等,那么,皮肤的透明度就好,看起来就显得美丽。  相似文献   

19.
表皮黑色素能够减低紫外线的部分辐射效应,而紫外线是皮肤癌的主要致病原因。为了检测诱导的黑色素能否保护皮肤免于晒伤,65例受试者参与完成了关于有效合成促黑素激素的试验,在以10天为1个周期,共3个周期,超过3个月的时间内,犤Nle4-D-Phe7犦-α-促黑素激素(犤N le4-D-Phe7犦-α-M SH)以0.16m g/kg的剂量注射入腹部皮下。通过反射光谱法测定发现,所有犤Nle4-D-Phe7犦-α-M SH干预的受试者体内的黑色素密度均明显增加。最低基线皮肤黑色素水平受试者体内的黑素密度增加最多。在超过8个独立皮肤位点内,低最小红斑量(M ED)皮肤类型受试…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巨大黑色素痣在国内较为罕见,作者报告一例出生后即存在的先天性皮肤巨大黑色素痣伴皮肤感染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