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总结某院2009~2010年住院患者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以提高医护人员对安全用药的重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择某院2009年~2010年通过全国ADR监测网络系统向福建省ADR监测中心上报的206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报告人职业及科室分布、药品种类分布、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6例ADR中,男女比例相近,〉60岁患者80例(38.83%),其中中药制剂ADR居首位,ADR临床表现主要在皮肤及其附件69例(33.49%)。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分析来探讨加强医院药物管理的建议和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共计311例ADR病例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患者(≥65岁)和青少年儿童(≤18岁)发生的不良反应超过50%,静脉用药发生ADR比例高达64%,24小时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占到70%。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复杂,有时后果严重,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医院药物管理,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十分必要和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某院2006~2007年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成药品种的增多、用药频度的增加,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简称ADR)有上升的趋势。对中成药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旨在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用药提供参考。现将湖州市中医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的中成药ADR报告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严汝庆 《中国药学杂志》2013,48(10):830-831
目的 探讨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4年期间收治的102例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结果 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20~60岁的患者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给药;给药剂量为400 mg时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联合用药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单独用药患者高;临床表现以皮肤瘙痒、皮疹最为明显;102例患者经及时给予停药、对症处理后均治愈好转。结论 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并掌握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口服用药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0月—2009年9月收集到的72例口服用药ADR进行分析。结果 72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有8大类47个品种,抗微生物药所致的ADR最多;ADR临床表现多为皮肤损害。结论应重视和加强口服用药的ADR监测,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集上报的195例ADR报告资料,按照患者基本情况、报告人职业、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新的、严重的占22.5%,医师上报占82.1%,抗生素引起的ADR占32.8%.结论:健全ADR监测机制,发挥临床医护人员用监测作用,重视分析ADR报告资料,及时向临床反馈信息,重视检查技术在ADR监测中的应用,提高ADR发现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集到的75例中药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剂型、涉及器官/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5例ADR涉及中药品种48种,口服给药51例(68.0%)较静脉给药23例(30.7%)引起的多,胶囊剂引起的ADR略多(30.7%).ADR所涉及的器官/系统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多,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次之.结论:应加强中药ADR监测意识,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辽宁省肿瘤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辽宁省肿瘤医院2011-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29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9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年龄主要集中在40~69岁(184例,80.35%),其中50~59岁最多(100例,43.67%);静脉滴注给药最易引发ADR(328次,91.11%);引起ADR的药品主要为抗肿瘤药物,顺铂为致ADR最多的药品(63例,27.51%);血液及造血系统受累居首位(119例,51.97%)。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肿瘤药物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为合理用药与患者安全做出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月我院住院部住院部西药房退方原因,为减少退方,规范处方制度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1月我院住院部西药房退药处方,对退方数量,退药种类进行对比,分析其原因及变化趋势.结果:我院住院部西药房2006年退方675张,2007年726张,2008年792张.其中退药种类以抗感染药物、营养支持药物及心血管药物为主;退药原因以药物不良反应及药品费用原因为主;退药科室以骨外科、脑外科、心内科等临床科室为主.结论: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费用原因是退药主要原因,临床医师开具处方过程中应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充分同患者沟通用药的费用及必要性,减少退方,提高药品管理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以后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日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收集,运用ExcEL对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原患疾病、抗感染药物类别、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上报ADR101例,其中是抗菌药导致的不良反应有85例,占84.16%。统计此85例抗菌药不良反应,女性比例较大。651.8%。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6.5%。ADR的临床表现,过敏反应最多,占78.8%,其次是神经系统损坏。结论:使用抗菌药物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时对高敏体质患者和老年患者应重点监护,做好ADR监测工作,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做到安全、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我院门诊退药情况的分析探讨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退药处方和ADR记录报告,对患者的年龄分布、ADR因果关系、严重程度分级、用药情况和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应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和素质培养,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推进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工作的开展。方法:对我院2003~2007年收集到的14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76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4.4%(64例),神经系统类和中药制剂及抗肿瘤类药物引起的ADR也较多;静脉途径给药的ADR占70.8%,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到的152例ADR报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52例涉及的药品有107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47种(43.93%),其次是中药制剂24种(22.4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74.3%);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45.96%);严重的ADR有10例;对症治疗92例,未进行特殊处理的60例。结论应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陈美玲  詹云丽  李楚云  陈浩 《中药材》2008,31(8):1293-1295
目的:了解惠州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惠州市ADR工作站2007年收集的687份ADR报告,利用Excel软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所有报告共涉及药品207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居首位(56种,27.05%);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527例,76.71%);ADR损害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为常见.结论:分析结果可以提高ADR监测工作质量,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何健 《江西中医药》2010,41(7):52-53
目的:通过对本院中药不良反应(ADR)的回顾性分析,加深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报告的165例中药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但以老年人常见,涉及的药品剂型以注射剂滴注为主,可累及多系统-器官、但以皮肤及其附件常见,因果关系评价中"很可能"居多。结论:中药特别是注射剂应谨慎使用,发生中药ADR须及时停药观察,并及时上报,以加快药物不良反应信息传递,及时监测与再评价,保障患者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9年上报的34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既往过敏反应史、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46例报告中,怀疑药品涉及146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最多,占33.53%,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90%;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6.27%。结论:医院应积极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评价工作,特别要重视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加强临床合理使用,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医院医务人员中药用药安全现状进行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8年5月~2019年6月接受中医治疗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向医院40名具有开具中药资格的医务人员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其对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掌握情况,结合用药安全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结果:选取20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有20例,主要原因集中于炮制不合理、药物联用不合理、用法用量错误、未辨证施治等方面。40名医务人员有16名报告过ADR,有5名没有接受过与ADR有关培训,有3名不清楚ADR报告政策。结论:当前中药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医务人员对ADR的重视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不足,需进一步强化培训,提升其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意识,促进用药安全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药房与住院药房调脂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6月门诊药房和住院药房调脂药物的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调脂药中的阿托伐他汀钙(门诊除外)无论消耗金额和DDDs一直位居首位.结论:我院调脂药物的使用符合经济、适用原则,他汀类药物仍是调脂药物的主流药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统计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了解其发生特点,提出合理性建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对我院2010年6月—2011年7月上报的药品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11例ADR主要由抗菌药物、中药制剂引起的全身性损害及皮肤系统损害,引发ADR的主要用药途径是静脉注射。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加大ADR监测的宣传,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我院2003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年我院各科室呈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按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对ADR因果关系进行初评。结果:128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共有96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52.34%,其次为心脑血管用药、抗肿瘤药物,中药制剂也较多。ADR病例中合并用药占31.1%,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胃肠系统损害、发热等全身症状,重度ADR有15例(占11.72%)。结论:应做好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加强慢性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