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脑白质稀疏症临床及CT特点分析(附26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白质稀疏症临床及CT特点,以提高对脑白质稀疏症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260例,男性165例,女性95例,年龄50-95岁,平均76例,临床症状均有头晕、恶心及偏瘫、肢麻、失语,认识障碍或痴呆等神经症状,结合CT特点对照分析。结果本病好于50岁以上,并与年龄成正比,临床上常伴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渐进性痴呆和智力减退是常见表现,多伴发急性或恶争性卒中,出现感觉,语  相似文献   

2.
目的:重点讨论分析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及CT特点,旨在提高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报告86例,男性54例,女性32例,年龄52-87岁,平均75岁,临床表现及症状多数病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眼底动脉硬化或老年性痴呆,特征为进行性智力减退,不同程度偏瘫,失语,头晕,眼花,恶心,手足麻木等。结合临床及CT特点对照分析。结果:本病常见于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大而发病率逐渐增高,CT特点表现为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及半卵园中心白质中呈对称性低密度影。病灶边缘模糊不规则,两侧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增宽,增深,脑白质CT值降低,可伴发腔隙性脑梗塞或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熟悉掌握本病的临床及CT特点,对提高本病的CT诊断准确率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及CT表现与临床症状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脑白质疏松症的CT及临床表现。结果脑白质疏松症的CT表现为双侧侧脑室额角和/或枕角周围对称性低密度区、双侧侧脑室周围斑片状对称性低密度区或脑白质弥漫性低密度区。此病尚可合并有基底节、丘脑腔隙性梗塞及出血。结论脑白质疏松症常发生于双侧侧脑室额角和枕角周围,严重病例可累及双侧侧脑室周围全部脑白质区。本病病理基础为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脱髓鞘,其决定因素可能为脑白质的血供特点及高血压。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患者白质疏松与痴呆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力 《中国临床康复》2002,6(3):358-35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白质疏松与痴呆的关系以及对Binswanger病(BD)的评定标准。方法:详细分析了15例无明显痴呆的高血压患白质疏松改变的临床特点及CT、MRI表现。结果:无痴呆高血压白质疏松患临床缺少神经症征,智能缺损无或轻微,影像学发现常早于临床,随访患有智能衰退。结论:高血压患白质疏改变可能是BD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老年性脑白质疏松的磁共振 (MRI)表现并与临床对照分析。方法 搜集资料完整并经MRI诊断为脑白质疏松者 76例 ,男 4 9例 ,女 2 7例 ;年龄 6 0~ 94岁 ,平均 6 9 2岁。根据MRI所见和病灶部位 ,比较临床症状与脑白质疏松的关系。结果 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质下脑白质区域侧脑室周围 ,常伴有多灶性脑梗死、脑萎缩等脑血管病变 ,脑白质疏松还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脑白质疏松可见于正常老年人。结论 MRI是发现老年性脑白质疏松的重要手段 ,对预防老年性痴呆有重要意义。T2 WI水抑制序列(TIRM )显示白质疏松特别敏感。  相似文献   

6.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病理变化、临床特点及CT主要征象,旨在提高SAE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94例SAE,男58例,女36例,年龄62~92岁,平均77岁。临床表现与症状多数病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眼底动脉硬化及老年性痴呆。特点为进行性智力减退,不同程度偏瘫,语言不清或失语、头晕、眼花、恶心、手足麻木等。结果本病常见于60岁以上,CT特点为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影,病变模糊不清,可伴发脑萎缩或腔隙性脑梗塞,有的可伴发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熟悉掌握本病的病理、临床及CT特点,对提高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髓母细胞瘤31例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髓母细胞瘤(MB)的CT及MRI表现分析,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经CT和(或)MRI检查、术后病理证实的31例MB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B好发于儿童,常见于小脑蚓部;成人MB少见,多见于小脑半球。结论:MB有特定的发生部位、年龄及影像学特征性;仔细分析CT和MRI表现,可做出准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白质疏松与痴呆的关系以及对Binswanger病(BD)的评定标准。方法详细分析了15例无明显痴呆的高血压患者白质疏松改变的临床特点及CT、MRI表现。结果无痴呆高血压白质疏松患者临床缺少神经症征,智能缺损无或轻微,影像学发现常早于临床,随访患者有智能衰退。结论高血压患者白质疏松改变可能是BD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对30例TOBS患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并行头颅CT及MRI检查明确病变的部位。结果:8例经头颅CT确诊,余22例经MRI确诊。CT及MRI提示重要的特征是中脑或丘脑梗塞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如枕叶、小脑、颞叶。结论: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MRI对后颅凹病变诊断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脑白质疏松症是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变化,由于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晰,因此,早期评估普遍重视不足,对其电生理系统的改变认识更少。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和诱发电位改变,并与健康人做差异比较。设计:以患和健康体检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病例-对照。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和一所铁路中心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5-08/2000-0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门诊或住院的脑血管病患,其中包括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男79例,女35例。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男28例,女13例。随机选择来本院门诊查体的正常健康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方法:对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和CT检查进行分析,对其中7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35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行颅脑MRI检查;选择43例伴有高血压的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3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患既往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脑卒中等危险因素情况。②主要临床特征及头颅CT或MRI表现。③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114例脑白质疏松症患,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50例正常对照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危险因素多样化,仅以轻度记忆力减退、步态欠平稳为主要特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95.1%),均有神经局灶体征,均有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②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CT显示脑白质异常1型占70.2%(80/114),MRI显示脑白质异常1型占72%(53/74),2型占27%(20/74)。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CT显示脑白质异常2型占27%(11/41),3型占73%(30/41).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占54%(19/35),4型占46%(16/35),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均有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③单纯白质疏松组患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84%(36/43),其中轻度异常占60%(26/43),中度异常占23%(10/4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63%(27/43),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54%,(23/43),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患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97%(29/30),其中轻度异常占7%(2/30),中度异常占47%(14/30),重度异常占43%(13/3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87%(26/30),视觉诱发电位异常率83%,(25/30)。结论: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危险因素多样化,无明显神经局灶体征,诊断主要以影像学描述1型脑白质异常为依据,有明显的脑电生理功能异常。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以高血压、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常见脑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CT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或4型为影像学诊断依据,脑电生理表现亦存在明显异常,其中尤以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嗅沟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组织学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嗅沟脑膜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6例,年龄29~59岁,平均48岁。行CT检查3例,MRI检查8例,均为增强扫描。分析CT、MRI影像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瘤灶起源于颅前窝嗅沟,多数密度或信号均匀,边界清楚,均匀增强;少数不均匀增强,大部分病例出现脑膜尾征,少数伴钙化、坏死、囊变。邻近颅骨受累时引起骨质增生或受侵。结论:起源于嗅沟的脑膜瘤均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嗅沟骨质及其脑膜影像改变的显示,对瘤灶起源具有重要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MRI优于CT,但CT对钙化和骨质改变显示优于MRI。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螺旋CT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6例乳腺疾病胸部CT平扫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例,女性24例,年龄36岁~84岁,平均56岁。恶性病变22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0例,转移性腺癌2例,良性病变4例,包括纤维腺瘤2例,乳腺脂肪坏死2例,均经病理证实。分析乳腺病变的形态学表现,并测量CT值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毛刺征、病变周围脂肪组织模糊及乳后脂肪间隙狭窄在良、恶性病变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病变、恶性病变与正常乳腺组织CT值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性纤维腺瘤与浸润性导管癌CT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多表现为淋巴结门结构消失、密度增高、肿大,部分有融合趋势。结论:螺旋CT图像的密度分辨力高,清晰显示乳腺的解剖结构及乳腺病变的形态、密度及周边情况,观察胸壁、双肺及淋巴结等转移情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1~40岁,平均32岁)。6例CT检查,3例有MRI检查。结果:发生于胸椎3例,腰椎1例,骶椎2例。CT主要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和较大软组织肿块;MRI表现T1加权成像为低等信号,T2加权成像为高低混杂信号特点,可显示瘤内坏死、囊变、出血等。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具有侵袭性强、生长活跃、易复发等特点,结合CT、MRI检查可对该病做出及时诊断,且对临床分期、手术方案制订及术后定期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胸部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其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对16例经临床证实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胸部病变的CT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女性14例,男性2例。年龄16-53岁,平均为24.5岁。累及两侧胸部且合并肺纹理增强16例,胸腔积液14例,心包积液11例,肺内磨玻璃征11例,其余CT表现主要为肺内索条影、胸膜下线、网格状、小蜂窝状改变、片状、絮状、粟粒状结节、肺实变以及肺动脉高压等。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胸部CT表现复杂多变,影像表现主要为间质性改变及胸膜、心包病变,CT对其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ABC术前诊断正确率,同时评估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15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0~65岁,中位年龄30岁,病程1周-2年,其中有外伤病史3例。15例均有平片检查,7例同时有平片和CT检查,4例同时有平片、CT及MR检查资料。结果:发生部位:股骨4例,脊椎3例,骨盆、胫骨及肱骨各2例,肩胛骨和跟骨各1例。其中2例合并巨细胞瘤,1例合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检查均表现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伴骨包壳形成。CT检查能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及囊性低密度区。MRI T1WI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囊状或片状高信号,3例CT和MRI显示出病灶内液-液平面。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有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外伤病史,吹气球样改变,液-液平面是其比较特异性征象,平片、CT及MRI检查各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脑实质室管膜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脑实质室管膜瘤的CT、MRI资料(16例中男4例,女12例,年龄29~63岁,中位年龄50岁),分析其病变部位、形态、与脑室关系、水肿情况及影像学特点。结果肿瘤12例位于幕上,4例位于幕下;12例呈囊实性,4例呈实性;16例均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体积多较大,周围水肿不明显;8例肿瘤内可见钙化。CT扫描呈不均匀混杂密度,MRI扫描呈不均质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实性部分可见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4例病灶呈显著多环样不规则强化。结论脑实质室管膜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和MR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累及的范围,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腮腺Warthin瘤的CT、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腮腺Warthin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Warthin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37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中,男33例,女4例,年龄45~82岁(平均55.5岁),55岁以上29例(78.4%);有20年以上吸烟史27例(73%)。37例共53个瘤灶,25例为单发,8例为单侧多发,4例为双侧多发。肿瘤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方(79.2%),呈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平均长径约2.8cm。CT平扫(21灶)肿瘤呈实性(11灶)或囊实性(10灶),实性部分呈稍高密度;MRI检查(32灶)T1WI瘤灶均呈低信号,压脂T2WI呈稍高混杂信号(27灶),内可见裂隙状或圆形长T1、长T2信号,16灶T1WI瘤内见斑片状高信号。增强扫描(17例27灶)动脉期呈中等度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18灶见包膜强化。结论:腮腺Warthin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与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表现及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8例病灶均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00%),15例位于长骨(83.3%),12例为偏心型(66.7%)。其中11例见骨皮质破坏(66.1%),2例见骨膜反应(11.1%),12例边缘见分叶(66.7%),14例见囊腔(77.8%),10例见囊间隔(55.6%),11例见低信号边界(61.1%),6例见液-液平面(33.3%),5例见软组织肿块(27.8%)。结论:①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MRI表现较一致;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复杂多样,但多数仍具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共性特点。如囊腔及低信号边界等。②MRI有助于动脉瘤样骨囊肿尤其是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定性诊断,较X线及CT能更早、更敏感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征性表现。③综合X线、CT及MRI进行影像学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魏娜  濮月华  王拥军 《临床荟萃》2009,24(24):2124-2126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A)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75例连续住院的脑梗死患者,通过CT扫描由神经科医生诊断分为单纯脑梗死组和伴有LA组。评价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logostic回归分析检验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单纯脑梗死患者86例(31.3%),脑梗死伴LA患者189例(68.7%),脑梗死伴LA组比单纯脑梗死组年龄大,(68.1±9.3)岁vs(60.0±12.5)岁,女性比单纯脑梗死组多,119例(63.0%)vs37例(43.0%);有高血压史者较多,111例(58.7%)vs34例(39.5%)(均P〈0.01);舒张压比单纯脑梗死组高,(85.9±7.4)mmHgvs(80.9±5.3)mmHg(P〈0.01);logistic回归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和舒张压高是脑梗死伴LA的危险因素,且脑梗死患者LA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1.066,P〈0.05)。结论女性、高龄和高血压是脑梗死患者LA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三叉神经鞘瘤的CT和MRI资料,9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结果颅内三叉神经鞘瘤分三型:颅后窝型(4例)、颅中窝型(3例)及骑跨型(9例);CT扫描肿瘤呈混杂密度、均无钙化;可见岩尖骨质吸收或破坏(4例)。肿瘤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病灶呈均匀强化,囊变(6例)病灶呈环状强化。结论CT和MRI能较准确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和增强表现,对颅内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对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准确性优于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