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对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有效性与安全性情况以及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方法:选取实施干预前的2009年11月全部出院病历以及干预后的2010年11月全部出院病历,进行干预前后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对照研究。结果:干预后中药注射剂使用率下降,由干预前的38.09%下降为干预后的31.09%(P<0.01);干预后用药不合理性表现形式显著改善,用药无适应证、剂量超量、疗程不当、联合用药不当、溶媒选择不当、混合配伍等用药不合理现象都有所改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降低,由干预前的3.04%下降为干预后的0.66%(P<0.01),临床疗效提高,由干预前的89.00%上升为干预后的98.35%(P<0.01);人均中药注射剂费用由637.35元下降为398.11元。结论:医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有效、可行,提高了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与安全性,降低了中药注射剂药品费用,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提高疗效,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开展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指导工作提供了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文章归纳了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因素,分析了与护理给药行为密切相关的因素及护理干预手段。在此基础上指出,护理管理者可通过建立系统的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护理实践标准,规范护理给药行为,提高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推进中药注射剂静脉护理给药的专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4.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中药注射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CMI)的不良反应涉及国家批准的109个品种。主要不良反应(ADR)包括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急性血管内溶血、肝肾功能损害、皮肤损害、心功能损害、呼吸系统损害、胃肠道反应等。引起药物ADR的因素包括:医务工作者对CMIADR重视度不够、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过敏反应物质不确定、患者特殊体质,尤以儿童和老年人不合理用药现象较重。因此,应从合理选择药物适应症、把握用药方法、避免加大药物浓度、不能随意增加用药剂量和改变用药途径、选择合适的溶媒等方面加强CMI的临床合理使用,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5.
6.
42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注射剂是近几年发展比较快的剂型之一,因其中草药对某些疑难杂病有独特疗效,又是天然药物的提取成分,制备成注射剂后,疗效又迅速,故目前中药注射剂的品种越来越多,即有单一药物的注射剂,又有复方注射剂,为临床治疗疾病用药发挥了中药特色。但是,随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过程中所出现ADR也被逐步认识,现就1999年6月至2003年6月间有关资料综述如下,以为临床合理使用和药学的进一步监测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7.
69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杂志报道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中,中老年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引起不良反应的品种主要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为主,涉及刺五加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丹参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等49个品种。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完善、充实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体系,加强中药注射剂各环节的监管,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耐药细菌的急剧增加,医院感染率也有所增长,合理使用抗生素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理想的预防性用药是:最恰当的抗生素,最小剂量,最短疗程和最合适的给药方式,达到最佳疗效。为此,我科开展了围术期用药,并与传统常规用药进行前瞻性对比,探讨其在降低剖宫...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生素的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3~7月(干预前)与2012年8~12月(干预后)收治的外科常见的4种部位的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施干预措施后,我院围术期使用的抗生素种类由干预前的18种减少到干预后的12种;不合理用药率降低,合理用药率增加。结论实施干预措施后,我院外科围术期抗生素预防用药逐渐规范化、科学化,用药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0.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以为使用中药比西药安全,并不尽然。中药注射剂是在中药制剂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注射用无菌制剂。中药注射剂具有疗效好、见效快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药物不良反应(ADR)也逐年增多。据报道,西药注射剂和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几率较大。为了防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1.
影响血液流变学的活血化瘀中药药物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探讨影响血液流变学的中药药物研究的方法,阐明活血化瘀中药药物的流变学作用.以宏观血液流变学和细胞流变学为分类项目,阐述血液流变学中药药物的作用,如影响血液粘度的中药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中药药物,抗血栓形成的中药药物等,中药药物的单味药和复方药对于宏观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细胞流变学指标均具有广泛的作用,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单味药或复方对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具有作用,作用机制不尽相同.血液流变学中药药物对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中药药物的流变学作用可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从细胞血液流变学、分子血液流变学水平研究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同时,发现中药有效单体及有效成分,或组成中药复方有效组分,发挥中药复方的优势与特点,提高活血化瘀中药的流变学研究水平,进一步促进中药药物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卵巢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死亡率高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活血化瘀中药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预防、干预恶性肿瘤转移,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癌可显著提高其疗效.通过探讨卵巢癌的病因病机,阐明血瘀证与卵巢癌的关系,并从中药方剂、单味药、中药提取物3个方面对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血瘀证卵巢癌的概况进行综述,为中医药治疗卵巢癌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采用综合干预管理的效果,以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3月的手术住院患者病历中筛选273例(非干预组,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不进行干预)、2011年4—6月手术住院患者病历中筛选262例(干预组,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进行干预),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年10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要求,制定数据统计表,对2组数据进行对照。结果干预组术前、术后用药时机合理比例和联合用药比例均高于非干预组(P〈0.05)。药物选择不当、更换药品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百分比,干预组均低于非干预组(P〈0.05),而单次剂量、每日给药次数2组均控制得很好。结论医院制定和实施的规范化围术期预防用药方案及采用的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促进医院安全、有效和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我院2010年随机抽取的住院手术病例400例及非手术病例400例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和费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我院2010年DDDs排序前三位的抗菌药物为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和奥硝唑注射液;预防用药〉72h的病例占84.00%。非手术的400例中使用抗菌药物者128例(32.00%):治疗性用药92例(71.88%),预防性用药36例(28.12%);单用一种抗菌药物94例(73.44%),二联用药34例(26.56%),无三联及以上用药。手术的400例中324例(81.00%)为预防性用药;术前使用抗菌药物12例(3.00%)、术后24h内停用6例(1.50%),术后〉24—48h用药13例(3.25%),〉48—72h用药45例(11.25%),〉72h用药336例(84.00%)。400例手术患者中I类切口无联合用药情况,Ⅱ类切口联合用药113例(42.64%)。结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存在细菌培养送检率较低、手术患者预防用药时间长、抗菌药物选择不当等问题,应加强与规范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中药静脉滴注引发不良反应的探析及防范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液在静脉滴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内413例静脉滴注用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中药注射液在静脉滴注时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合理应用能够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患者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行剖宫产的300例产妇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的情况,分析严格规范应用抗生素后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的合理性。根据入院时间及抗生素用药剂量的不同,将300例产妇分为A、B、C 3组,A组(2008年1月—2010年5月):围手术期应用3 d头孢唑啉钠(2.0 g),每日2次;B组(2010年6月—2011年12月):围手术期应用3 d头孢唑啉钠(1.5 g),每日2次;C组(2012年1月—2013年1月):术中单次应用头孢唑啉钠1.5 g;每组各100例。比较3组切口感染率、产褥病率及术后住院时间超过7 d患者所占比例。结果:A、B、C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褥病率分别为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超过7 d的患者分别占3%、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后单次应用低剂量(1.5 g)头孢唑啉钠并不增加剖宫产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使用CiteSpace对1983-2019年中国知网(CNKI)中有关中成药合理使用的相关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该文借由解读与分析可视化图谱,以了解目前中成药的研究趋势与发展,提高医生与患者对中成药合理使用的重视。方法:检索知网(CNKI)近40年中成药用药合理性研究的有关文献,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并以CiteSpace软件生成可视化图谱,对关键词、作者、机构、时间热点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064篇有效文献,高频关键词“中成药”关联内容涵盖:合理应用、不良反应、疗效、感冒、中药处方点评。表明合理用药为现代研究中成药之热点所在,而感冒、儿科疾病、骨科疾病等常见病亦列于研究热点之内。结论:对中成药使用中“是中医,又非中医”之现况提出思考,无论临床医生或普通大众,对合理运用中成药都应该更加重视,应当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用药,通过辨证论治,减少不良反应,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我院临床使用的12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FQNS)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信息.方法 搜集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门、急诊及住院部使用12种FQNS(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莫昔沙星、加替沙星、芦氟沙星、司帕沙星、伊诺沙星)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不良反应.结果 本组192例中男性患者113例(58.9%),高于女性患者79例(41.1%),31~40岁年龄段ADR发生率最高(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涉及12种FQNs,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循环、皮肤、泌尿、消化、呼吸、血液等,其中以神经、循环、皮肤系统症状较多也较突出;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共137例(71.4%).结论 FQNS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使用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破瘀抗栓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破瘀抗栓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属血瘀证者88人随机分为2组,2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及丹参注射液。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加用破血化瘀抗栓药物,疗程均为3周。结果:2组在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血液粘稠度、血小板聚集率、D二聚体、血小板膜蛋白颗粒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破瘀抗栓颗粒可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属血瘀证者的血液粘、浓、凝、聚状态,可做为急性脑梗死的重要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20.
非充盈法观测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循环状况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皮瓣移植术后必须持续监护血液循环,绝大部分的血循环危象是可以纠正的,关键是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报告11例游离皮瓣移植中,均因皮瓣的皮肤色素沉着或其它原因导致难以观测皮瓣的皮包和循环充盈度,采用特异性的观测方法来判断移植皮瓣的血循环情况,本组11例正确判断率为100%。作者认为在皮瓣充盈不明显的条件下,综合其它有价值的观测手段,可以早期和及时的判断是否有皮瓣的血循环危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