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是一种进行性肝病,病程长,预后差[1],且治疗费用昂贵,缺乏特效治疗方法,患者易发生各种心理障碍。因此详细了解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成为  相似文献   

2.
郭文伟 《新医学》2012,43(4):274-275
肝豆状核变性(WD)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临床少见,容易误、漏诊。该文报道1例有4年乙肝史患者,因间断呕血1月余、黑便1周入院,在外院诊断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但在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后误诊为神经脱髓鞘,并且针对精神症状给予抗精神病治疗,造成误诊,后经仔细询问其家族史,同时结合血清铜蓝蛋白测定,明确诊断为WD。该例诊断提示应仔细分析患者所出现的各种表现,尽量用一元论解释患者的各种症状,并反复追问病史、家族史,方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色病的临床特点及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并血色病漏诊病例的诊治经过。结果本例以乏力、食欲缺乏、间歇头晕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为乙肝肝硬化,给予常规治疗但病情持续进展,行头颅MR I检查示大脑脚背外侧异常信号,考虑为代谢异常或铁质、含铁血黄素沉着所致,查血清铁和铁蛋白含量异常,去铁胺试验阳性,明确血色病诊断。结论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过快进展至肝硬化者,以及早期肝硬化在常规治疗并有效控制肝炎病毒的情况下,肝功能反复异常且肝硬化持续进展时,应尽力寻找其他病因,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4.
为尽早诊断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改善预后,现将1988~1992年误诊为病毒性肝炎(下称肝炎)和活动性肝硬化(下称肝硬化)的肝癌3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误诊为肝脏结核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1例原发性肝癌误诊为肝脏结核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分析.本例因乏力、头昏3周,右上腹疼痛伴发热2周入院.结核抗体(+),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16.00 mm×18.00 mm.行超声及CT引导下肝组织活检,结果示肝内慢性增殖性炎性病变.会诊考虑肝脏结核.查甲胎蛋白略有升高.行肝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示动脉分支增多,病灶内部血管丰富,粗细不均、不规则,部分血管拉直、扭曲.患者接受肝切除术,术中病理诊断:低分化肝细胞癌伴炎性坏死.结果 患者术后经对症治疗症状改善,术后3周出院.结论 肝脏穿刺活检是区别结核及肿瘤的"金标准",但此方法受很多客观和主观因素影响会导致误诊.加强技能培养、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增强各部门合作,并培养临床医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可防止误诊.  相似文献   

6.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为肝癌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提高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1990年1月~2004年3月收治的14例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在未行病理学检查之前很难与肝癌鉴别。结论:病理学检查是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患者的X蛋白,探讨其对疾病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X蛋白,分别比较健康对照组、肝癌组与肝炎组的X蛋白检测阳性率的差异;分析乙型肝炎DNA测定值阳性和阴性中X蛋白阳性率的差异以及e抗原(HBeAg)阳性和阴性中X蛋白检出率的差异,探讨乙型肝炎X蛋白对疾病的影响。结果肝炎组患者的X蛋白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肝癌组X蛋白阳性率高于肝炎组,乙型肝炎DNA测定值阳性X蛋白阳性率高于阴性,HBeAg抗原阳性中X蛋白的检出率也高于阴性,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型肝炎X蛋白在疾病监测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且可能对病毒的复制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半定量评分对早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2年4月~2007年4月收治的110例慢性乙肝行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分为早期肝硬化组34例和非肝硬化组76例,对两组同时行彩超检查并对其进行半定量评分.结果 早期肝硬化组彩超半定量总评分为16.74±1.07,非肝硬化组总评分为8.56±0.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肝硬化组肝脏实质回声、肝脏表面被膜、肝脏边缘形态、肝静脉清晰度、脾脏面积、胆囊壁、肝内韧带等参数评分均高于非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彩超诊断半定量评分系统对早期肝硬化诊断的灵敏度为94.12%,特异度为89.47%.结论 彩超半定量评分可作为慢性乙肝患者筛检早期肝硬化较灵敏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刘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9):2524-2525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7细胞特异转录因子———RORγt的mRNA表达。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测定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ORγt基因mRNA表达。结果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ORγt mRNA表达为0.31±0.13,乙型肝炎组为1.23±0.25,肝硬化组为1.36±0.21,肝癌组为1.42±0.27。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ORγt mRNA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ORγt mRNA表达升高,RORγt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资料 女,66岁.因右上腹疼痛半个月,加重1周入院.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上腹痛,可忍受,无发热、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尚可,无厌油症状.行腹部B超检查示肝右叶实质性占位病变;肝脏CT扫描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肝癌可能性大,以可疑肝癌收入院.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少量饮酒、吸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性肝硬化对病人生命质量影响。方法 应用生命质量普适性量表SF 3 6,对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性肝硬化病人和健康对照进行测试比较。结果 与健康对照比较 ,轻度慢性乙肝在SF 3 6的 4个领域分数显著降低 ;中度慢性乙肝和ChildA级乙肝性肝硬化 7个领域分数显著降低。与轻度慢性乙肝比较 ,中度慢性乙肝在 6个领域分数显著降低 ;ChildA级乙肝性肝硬化在 5个领域分数显著降低。ChildB级乙肝性肝硬化与其它组比较 ,所有领域分数均显著降低 (P <0 .0 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性肝硬化病人生命质量在精神和躯体健康方面都有显著降低。SF 3 6能较好地评价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性肝硬化病人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HBV-related Liver Cirrhosis)患者2型糖尿病的流行情况,并探讨与2型糖尿病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调查了济南市传染病医院504例住院成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人口资料、血生化、HBV血清学及病毒学指标。结果504例患者中,55例合并2型糖尿病,总的患病率为10.91%。在20~40岁、41~50岁、51~60岁及大于60岁年龄段,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4.95%、13.25%、13.22%及7.94%(P=0.104)。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城乡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城市、城镇、农村患者的患病牢分别为8.31%、12.09%和19.32%(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城市居民、ALB异常、TG异常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总胆红素(TBil)〉50μmol/L是保护性因素。结论城市居民、TG升高、ALB降低是乙肝肝硬化并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反映肝脏损伤的TBil升高为并发糖尿病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及丙肝病毒感染对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995—2000年在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行手术切除的355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乙肝相关肝细胞癌163例(HBV组),丙肝相关肝细胞癌73例(HCV组),119例非病毒相关肝细胞癌作为对照组(NBNC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对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结果:临床病理特征: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年龄轻,男性患者比例高,甲胎蛋白(AFP)均值高;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年龄最大,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伴白蛋白降低者比例高,体检发现的小肝癌居多,肿瘤分期相对较早;NBNC组患者由于无肝病背景,往往缺乏定期体检,多因出现临床症状就诊,故发现时以大肝癌为主,合并血管侵犯,肿瘤突破包膜者比例高。术后生存情况:HBV-HCC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71.0%,34.0%,30.7%和11.53%;HCV-HCC组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1-,3-,5~7-年生存率分别为90.3%,68.2%,41.9%和31.41%。提示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总体预后好于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χ2=10.92,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病毒感染类型是肝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于无病毒感染肝细胞癌患者而言,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术后死亡的风险是前者的1.5倍(P=0.03),而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术后死亡的风险是其0.85(P=0.58)。结论:乙肝病毒与丙肝病毒相关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显著差异。丙肝相关肝细胞癌总体预后好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乙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Breg)的比率,了解Breg与肝硬化、肝癌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CD19^+CD5^+CD1d^+作为Breg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2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28例肝癌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Breg占B淋巴细胞的比率。结果肝硬化患者组Breg比率(29.90±9.19)%和肝癌患者组Breg比率(31.34±8.99)%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2.50±6.52)%,分别为P=0.016和P=0.003;肝硬化患者组和肝癌患者组间Breg比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对照组比较,Breg比率在肝硬化、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显著升高,提示Breg细胞增加,与肝硬化、肝癌B细胞免疫调节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间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IMH)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泌尿系结石IM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左侧腹部疼痛伴腰部疼痛5 d,加重1 d入院。外院诊断为泌尿系结石,予相应治疗无效。入我院后2次查血浆D-二聚体和肌酸激酶均升高,高度怀疑主动脉夹层或撕裂,急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确诊IMH,予控制血压、心率,降低左室收缩力及收缩速率,镇静、止痛等对症处理,病情缓解。结论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思维局限、缺乏诊断经验及未行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是造成IMH误诊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长期抗病毒治疗对代偿期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患者一般检验指标及肝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长期抗病毒治疗,其中恩替卡韦用药45例,阿德福韦酯用药24例,连续用药144周,比较用药前后肝功能指标、乙肝病毒基因(HBV-DNA)、Child-Pugh积分、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肝纤维化分期变化,同时用药前后分别行CT肝脏灌注扫描,观察肝动脉灌注量(HAP)、总肝灌注量(TLP)等肝灌注参数变化;记录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用药前比较,患者用药144周后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HBV-DNA水平、Child-Pugh积分均显著下降,白蛋白(Alb)水平显著上升,用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4周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分期较用药前均明显改善(P<0.05).用药前、用药144周总肝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量(HAP)、肝静脉灌注量(HP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长期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等一般检验指标及肝灌注参数.  相似文献   

17.
明芳  赵云  张沛枫  姚煜 《医学临床研究》2013,(11):2174-2176
【目的】研究核苷类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型、丁型重叠感染肝炎肝硬化48周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失代偿期乙型、丁型重叠感染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疗程中监测患者生化学指标(ALT、AST、TBil、ALB)、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HBsAg定量、child—push评分,B超门静脉宽度、门静脉峰值流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24例患者各项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疗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丁型重叠感染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较好生化学指标改善、HBsAg下降及抗HBV病毒学应答,部分患者抗HDV病毒学应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肝脏MRI形态的变化.方法 对慢性乙肝患者3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17例及无肝脏疾病的患者(对照组)18例行MR轴位T1W、T2W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肝脏形态.结果 肝脏表面不规则、肝脏边缘变钝、胆囊窝扩大、肝脏右后切迹征及再生结节能提示肝硬化(P<0.05),以其中任一种阳性诊断肝硬化,敏感度为99.85%,以其中任两种同时阳性诊断肝硬化,特异度为98.80%~99.96%;上述指标与炎症活动度无关(P>0.05);肝脏边缘变钝提示早期肝硬化(P<0.05),其余各指标在对照组和慢性乙肝不同分期、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显示的肝脏形态变化能提示乙肝后肝硬化,与肝炎症活动度无关.  相似文献   

19.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安全性、耐药性。方法选择乙肝肝硬化患者7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口服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各1片;对照组47例,单用拉米夫定或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均治疗24-48周。结果治疗组治疗12、24个月时病毒学应答、治疗12个月时生化学应答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不易产生耐药性,并可起互补作用,患者能长期稳定病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在肝纤维化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探讨TGF—β1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评价其对肝维化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检测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CⅣ)水平,40例患者全部进行肝组织活检,分析TGF-β1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期和炎症活动度分级的关系以及与HA、LN、PⅢNP、CⅣ四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GF-β1水平明照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1),TGF-β1变化趋势与HA、LN、PⅢNP、CⅣ均呈正相关(P〈0.01)。(2)按炎症活动度(G)分组,TGF-β1在G1~G4组水平明显高于G0组(P〈0.01),但组间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且不受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影响,在早期肝纤维化的敏感性高于HA、LN、PⅢNP、CⅣ,可作为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