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颈动脉支架置入是一种微创、安全、简便的介入治疗方法,对于身体基础状况差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尤其有意义。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联合经皮血管成形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29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45-78岁,进行支架置入及经皮血管成形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量表、神经功能评分及CT检查;随访3-12个月,复查凝血指标及颈动脉B超。 结果与结论:1例患者为右侧颈总动脉分叉部完全闭塞,经治疗仅颈外动脉管径恢复50.0%,其余患者均经血管造影证实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治疗成功率为97%。29例患者治疗后24 h的颈动脉病变血管长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量表、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梗死和短暂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狭窄明显改善,6个月复查时患者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率为3%。表明经皮血管成形联合生物材料支架置入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CAS治疗,评价手术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置入支架23枚,术后造影证实狭窄程度≤10%,术中出现5例颈动脉窦综合征,2例血管痉挛,1例轻度栓塞,经治疗均恢复良好。随访2~4个月,均未出现与手术血管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CAS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段,是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措施,而提高操作者本身技巧、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护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总结16例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病人的护理,其中3例脑血管痉挛、1例高灌注损伤、1例心动过缓合并低血压、1例皮下血肿经及时处理后恢复。提出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围手术期护理,特别是术后抗凝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血管内支架(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行CAS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颈动脉狭窄均成功进行了CAS,颈动脉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其中100例(80%)采用脑保护装置;多发性狭窄40例(32%),伴发颅内动脉瘤3例(2.4%);术后30天内死亡2例(1.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小中风6例(4.8%);100例随访6~52个月(平均22个月),无TIA及中风发生;DSA发现3例(3.0%)再狭窄.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CAS治疗是安全的,操作规范能减少并发症,中远期随访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雷  周石 《临床荟萃》2004,19(19):1125-1126
脑卒中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占人口死亡的第三位,是造成成人长期严重残疾的首位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约20%~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carotid stenosis,CS)、栓子脱落所致。所以,及早地发现和诊治CS可以有效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具有手术病死率和致残率高、适应证范围窄等原因,因此CS的治疗已越来越多地采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对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4例患者均在术前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行颈动脉及其颅内段血管造影,手术采用自膨式支架植入方法,术后神经专科及颈动脉超声随访。结果:4例均为60岁以上曾患有脑卒中或反复一过性脑缺血的男性病人,其中3例合并严重冠心病,共成功植入支架4个,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未发现神经系统发作事件,颈动脉超声检查示靶心血管开通无明显狭窄,结论:经皮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造成的高致残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与生存质量。所以近年来在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同时,应用支架行血管内成形技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也已取得长足进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 ing,PTAS)可通过解除颈部血管狭窄而治疗缺血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对脑缺血事件发生的二级康复干预作用。方法: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03-01/2004-06收治28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进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采用过滤伞装置,将脑保护装置(保护伞)小心通过狭窄部位放置于颈动脉狭窄的远端并释放,然后进行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观察手术期脑栓塞发生的情况及其他并发症。结果:28例保护伞放置及支架成形术均成功实施。支架释放前颈动脉的平均直径狭窄率为(87.6&;#177;6.8)%,支架释放后颈动脉的平均直径狭窄率为(18.9&;#177;10.8)%。释放后颈动脉的平均直径狭窄率明显的降低(P&;lt;0.01)。操作过程中未发生栓塞等并发症。结论:脑保护装置能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同时,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支架置入能使狭窄的血管得以重建,大脑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有效防止脑缺血及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和并发症少等特点,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方法。但目前血管内支架置入后再狭窄仍影响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支架置入损伤血管壁从而激活一系列的愈合过程是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原因,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药物洗脱支架通过局部输送针对支架置入后局部炎症的抗炎药物,以达到增加疗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采用支架置入术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护理工作在治疗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心理护理、术前、术后护理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对手术的成功、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和配合手术.  相似文献   

11.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手术技术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方法。选择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颈内动脉狭窄≥80%的患者18周,围手术期进行抗凝治疗,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采用2类3种不同支架,分预扩与不预扩两种操作,18例均使用”导引导管衬管“和”颈外动脉支撑“技术。结果 18例操作顺利,无临床并发症,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超皮检查脑血流恢复正常或好转;15例临床症状消失;3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3至24个月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 (stenting)后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的变化。方法 :对 6 8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75 %而成功行PTCA和stent植入术前 ,术后 (4h、2 4h、1周 )进行同步 12导联心电图检查 ,测量QTd和QTcd ,还同期测量了 6 2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术前、术后 (4h、2 4h、1周 )的QTd和QTcd。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组 :冠状动脉造影后 (4h、2 4h、1周 )与冠状动脉造影前的QTd和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2 )PTCA和stent植入术组 :PTCA和stent植入术后 (4h、2 4h、1周 )与术前的QTd和QTcd比较均明显缩短(P <0 .0 5 ) ,但术后 4h、2 4h、1周之间的QTd和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亚组分析表明 :多支病变组QTd、QTcd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延长 (P <0 .0 5 )。单支病变组术后 (4h、2 4h、1周 )与术前QTd、QTcd比较均明显改善 (P均 <0 .0 5 ) ,但术后 4h、2 4h、1周QTd、QTcd相互比较无明显变化 (P均 >0 .0 5 )。单支病变组术后 (4h、2 4h、1周 )与术前比较QTd、QTcd改善率为 78% ,恶化率 15 % ,无变化者 7%。多支病变组术后 (4h、2 4h、1周 )与术前比较QTd、QTcd均无明显变化 (P均 >0 .0 5 )。多支病变组术后 (4h、2  相似文献   

13.
TCD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 对9例颅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患的颅内血管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7例,基底动脉狭窄1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例。结果 所有患成功地进行了支架成形术,术后临床TcD随访6个月,无血管再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成功率高,可以改善狭窄远端的供血,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对14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2例DS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的诊断,主要狭窄段位于颈总动脉14例,颈内动脉128例。狭窄段长度8-65mm.平均14.5±2.5mm。3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拟行腔内介入治疗者,37例成功地置入了血管内支架,1例患者因严重狭窄与扭曲,导丝无法通过而改行外科手术治疗。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7%(64%-100%)下降到约32.4%(0%-58%)。2例患者在支架置入过程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平均6个月的随访中,无1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或脑梗死。结论:腔内介入治疗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周晓红  叶丽敏  吴远聪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4):1076-1077,1087
目的探讨椎动脉狭窄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术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11例椎动脉狭窄患者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措施。结果11例患者均一次植入成功,造影证实血流畅通,术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术后3~5d出院。术后3~6个月随访,超声波复查示有效率为100%。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有效的护患沟通、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预防并发症、针对性的出院指导,是提高椎动脉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支架植入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An estimated 15% to 20% of strokes that occur annu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caused by atherosclerosis of the carotid artery.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 has been the standard of care for over 50 years in patients with carotid disease and has a proven track record.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CAS), which received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pproval in 2004, has emerged as a less invasive alternative treatment for carotid stenosis. Recent clin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long-term outcomes of CEA and CAS are comparable. Carotid stenting may also offer additional clinical benefits in high-risk patients. This article will compare carotid stenting with CEA as a treatment for stroke prevention. The pre-, intra-, and postmonitoring of the patient undergoing this new neurointerventional procedure will be emphasiz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⑶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⒉ T C D⒕动态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微栓子信号的产生⒚方法⑶经股动脉插管将缚有球囊及支架的导管输送至病侧颈动脉⒚采用 T C D 对 3 例成功实施 P T C A 加 S T E N T 的患者⒙检测术前、术后双侧半球中、前、后及眼动脉血流⒙术中持续监测双侧中动脉流速及微栓子信号的变化⒚结果⑶术前 3 例患者双侧半球血流不对称⒙狭窄侧低流速、低搏动性血流⒙术后脑血流明显改善⒙双侧流速对称⒚术中均发现微栓子信号⒚结论⑶采用 T C D 可以有效地监测脑血流的变化及栓子信号的产生⒙评价 P T C A 加 S T E N T 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⒚  相似文献   

18.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8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72例对照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特征、程度。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颈动脉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软斑、溃疡斑)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展组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斑块(51.6%)为主,且进展组不稳定斑块(软斑、溃疡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可以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其仍存在一定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包括脑栓塞事件、过度灌注综合征、手术器械相关并发症、系统性并发症等。通过分析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原因,总结预防措施,可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腔内血管成形术的安全性,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已存在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