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MPP+对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及胆碱摄取能力、多巴胺含量变化及细胞形态的改变等,研究MPP+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的影响,探讨利用MPP+建立体外PD细胞模型的可能性及实际意义.方法用孕14天Wistar大鼠,氯胺酮麻醉后取胚胎,按本室常规方法分离培养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培养至第7天后将不同浓度的MPP+加入培养有神经元的培养基中,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1μM,1μM,10μM.分别测定不同时相点[3H]多巴胺和[3H]胆碱摄取能力及细胞内多巴胺含量变化,并进行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MPP+浓度为0.1μM、1μM和10μM时,其[3H]多巴胺摄取力分别是为6.2±0.7、5.9±0.5、5.4±04,较之对照组100±1.7的结果看,MPP+对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摄取力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而[3H]胆碱摄取力其值为98±3.1,较之对照组100±2.4,差异不显著,说明MPP+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胆碱摄取力无抑制作用(P>0.05).另一个有趣的结果是胶质细胞的存在对MPP+的作用有明显影响,未抑制胶质细胞组其作用明显强于抑制胶质细胞组(P<0.05);同时MPP+使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内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P<0.05);TH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MPP+对体外培养的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摄取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仅使多巴胺的摄取降低,而且细胞内的多巴胺含量也显著减少,TH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也支持这一结果.MPP+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胆碱摄取能力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提到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我们就会想到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人们最初是先认识了PD,而后在对其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索中,才开始慢慢解开DA能神经元的神秘面纱,并确立了DA能神经元在PD发病机制的中心地位。近年来,人们对PD的治疗逐渐倾向于神经保护治疗,除了保护DA受体、抑制DA降解及干细胞替代治疗等,保护DA能神经元是关键措施。本文先简单介绍DA能神经元的解剖生理基础,并就目前DA能神经元保护的热点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长期应用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 (PD)大鼠黑质多巴胺 (DA)能神经元和DA递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 6 羟基多巴胺 (6 OHDA)制备部分损毁和严重损毁的PD大鼠模型 ,给两种模型口服不同剂量左旋多巴 /苄丝肼 3个月 ,通过观察大鼠旋转行为、酪氨酸羟化酶 (TH)免疫组化染色和高效液相色谱 电化学检测仪 (HPLC ECD)检测纹状体单胺类递质 ,研究左旋多巴对PD大鼠残存的黑质DA能神经元的影响。结果  (1)左旋多巴对PD大鼠的旋转行为无明显影响 ;(2 )TH阳性细胞数损毁侧 /非损毁侧比值在左旋多巴喂药组和不喂药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3)在严重损毁组 ,大剂量左旋多巴使PD大鼠损毁侧DA和 3,4二羟基苯乙酸 (DOPAC)水平明显升高(P <0 0 1)。结论 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对 6 OHDA单侧损毁的PD大鼠残存的黑质DA能神经元无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分化的基因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由于涉及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药物成瘾等多种严重神经精神障碍的病理过程而受到重视。多巴胺神经元的发育是一包括多种转录因子和生长因子参与的严格控制过程。在胚胎发育早期,是由控制中脑发育的多种同源域蛋白调控多巴胺前体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在特异性转录因子Nurrl和Ptx3表达后,多巴胺神经元开始表达特定的表型并合成DA;最终在与纹状体靶细胞的正确联系建立的前提下分化成熟;同时这一过程要受到来自周围细胞信号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观察帕金森病 (PD)中脑黑质残存多巴胺(DA)能神经元bcl 2、bax和一氧化氮合成酶 (nNOS)的蛋白表达 ,探索PD中脑黑质残存DA能神经元继发性损伤的机制。材料方法 :将 6 羟多巴胺注入中脑右侧黑质部 ,建立右侧选择性偏侧大鼠PD动物模型。术后 2周 ,腹腔注射阿朴吗啡诱发大鼠旋转行为 ,旋转速度达到 6r/min(Φ 35cm/r)视为成功PD选择性偏侧模型 ,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PD组 ,每组 8例 ,正常对照组除不行PD造模手术外 ,其余处理方法与PD组相同。PD组于造模术后 2周断头处死 ,分离中脑 ,常规固定…  相似文献   

6.
美多巴对早期帕金森病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临床上以锥体外系运动障碍为特征,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PD的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Dopaminergic neuron,DN)缓慢进行性变性和消失,导致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DAT)、多巴胺(Dopamine,DA)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7.
鱼藤酮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鱼藤酮 (rotenone)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神经毒性作用的机制。方法 用神经生长因子 (NGF)将PC12细胞诱导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细胞模型 ,经不同浓度的鱼藤酮处理 ,观察细胞形态改变 ,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及代谢状态 ,磷脂酰丝氨酸外翻法(Annexin V)检测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α synuclein、硫磺素T(thioflavinT)染色研究细胞内蛋白聚集情况。结果 经鱼藤酮处理 2 4h后PC12细胞突起样结构消失 ,细胞体积变小、形态变圆 ;随着鱼藤酮浓度或作用时间增加 ,细胞活性进一步下降 ,呈量效和时效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 ,细胞活力在浓度为 10nmol/L鱼藤酮作用 2 4h时即出现明显下降 ,吸光度A570 值为 0 4 15± 0 0 13(P <0 0 5 ) ;可见Annexin V呈阳性的早期凋亡细胞 ;凋亡率在 5nmol/L为 7 35 %± 0 5 2 % (P <0 0 5 ) ,在 10nmol/L为 13 30 %± 1 80 % (P <0 0 1) ;细胞内出现α synuclein和硫磺素T双标染色呈阳性的蛋白聚集。结论 鱼藤酮在体外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毒性作用 ,可诱导出现细胞凋亡并出现类包涵体 ,表明鱼藤酮可能通过影响α synuclein的代谢而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9.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氧化应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氧化应激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仪 ,将 6-OHDA注入大鼠一侧纹状体内制备 PD模型 ,2周后观察动物的行为学改变 ,2个月后观察黑质纹状体等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检测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活性 ,丙二醛 (MDA)、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 (NO x)的含量的变化。结果 成功 PD模型鼠有 2 2只。光镜下 HE染色示模型组右侧黑质的多巴胺神经元受损 ,数目减少。模型组右侧黑质的 SOD的含量下降 ,MDA及 NO x含量明显升高 ,与左侧、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0 .0 5)。结论  6-OHDA纹状体内双靶点注射法是一种有效的制备 PD模型的方法。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内 SOD活性下降 ,MDA、NO x含量升高 ,氧化应激在 PD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神经营养因子对体外培养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DN)存活和分化的作用。方法选取14d孕鼠,无菌条件下取出胎鼠,采用酶消化法培养中脑DN神经元,在培养过程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营养因子3(NT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通过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细胞纯度鉴定,观察不同作用条件下TH阳性细胞率确定细胞存活。结果以10~60ng/L的GDNF或BDNF持续培养10d,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率明显高于NGF和NT3作用组,浓度为20ng/m l的GDNF作用最强,能够维持60%的DN神经元存活。此外BDNF和GDNF能够增加DN神经元的数目,但未发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当GDNF与BDNF联合应用时,未见DN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增强。结论GDNF和BDNF对原代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并能诱导神经前体细胞分化为DN神经元。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的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了。其中一种假说是推测某种我们尚不知道的内源性和(或)外源性的神经毒性物质通过产生过量的自由基,使得氧化反应增强,最终导致了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变性和死亡。如果存在这种或这些神经毒性物质,就应  相似文献   

12.
多巴胺能神经元替代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金森病的病理改变主要在黑质、纹状体,最大特点是病变只侵犯单一类型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尽管目前存在药物治疗的缺陷,但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替代治疗呈现了广阔的前景。文章综述了近年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NF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作用及其对自噬的调控。方法通过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in诱导PC12细胞变性前和后分别施加200nM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cerebral dopamine neurotrophic factor,CDNF),利用MTT法检测PC12细胞生存率、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alpha-共核蛋白(synuclein)mRNA和蛋白表达;利用Western-blotting检测p62、Beclin-1和LCI/II蛋白表达。结果经Lactacystin诱导后PC12细胞生存率为0.374±0.086、α-共核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为5.766±0.052和0.434±0.077,诱导前/后施加200nM的CDNF后PC12细胞生存率分别上升至(0.594±0.121和0.542±0.097)、α-共核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下降为(0.275±0.047、0.242±0.087和0.325±0.086、0.267±0.075);Beclin-1和p62分别下降为(0.728±0.143、0.235±0.096和0423±0.108、0.258±0.065),而LC3-I/II分别上升为(0.638±0.097和0.601±0.085)。结论 CDNF可能通过负向调控自噬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发挥神经保护和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脑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发育成熟过程主要有两条转录因子信号通路参与一条是孤儿核受体(Nurr1)-酪氨酸羟化酶(TH)通路调控DA神经递质合成;另一条通路需要同源域蛋白Lmx1b和En的参与,Lmx1b驱动Pitx3控制中脑DA能神经元的成熟、存活,En1、En2(engrailed1、2)则控制其存活。中脑DA能神经元的正常发育是多种信号分子通路共同调控,DA能神经元的分化成熟过程是神经发育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对于阐明相关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寻找治疗方案,尤其是对帕金森病的发病和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microRNA(miR)-124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免疫炎性调控机制. 方法 采用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制备炎性反应的细胞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miR-21、miR-124、miR-155、miR-146a、miR-181c、miR-221-3p等中枢炎性相关rniRNAs表达;腹腔内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备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尾静脉注射miR-124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治疗前后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情况(TH蛋白表达)、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Iba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及qRT-PCR检测治疗前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情况. 结果 miR-124在BV2细胞中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5种miRN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致炎后表达下调幅度最大;与帕金森病模型鼠相比,miR-124治疗后黑质区TH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而Iba1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量亦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iR-124可通过抑制黑质区小胶质细胞活性缓解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进程,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仍面临细胞存活率低的问题,大部分细胞因氧自由基形成及脂质过氧化而发生程序性凋亡。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神经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至帕金森模型鼠后的细胞存活及移植效果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0/2008-06在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多巴胺能神经元组、白藜芦醇组、联合组,8只/组;孕十四五天的健康SD大鼠4只,取胎鼠用于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白藜芦醇为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取体外分离培养的胎鼠中脑神经干细胞,在含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中传代扩增后,在分化液中诱导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方向分化。各组大鼠均应用6-羟基多巴胺制备帕金森病模型。采用两点移植法,多巴胺能神经元组向大鼠毁损同侧纹状体注入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悬液3 μL (1×105个/μL);白藜芦醇组注入40 mg/L白藜芦醇3 μL;联合组注入40 mg/L白藜芦醇3 μL+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悬液3 μL (1×105个/μL);模型对照组注入DMEM/F12细胞培养液3 μL。 主要观察指标:胎鼠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率,细胞移植后帕金森模型鼠不对称旋转行为的变化,纹状体移植区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存活情况。 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分化6 d的细胞中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率为(17.8±4.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联合组大鼠移植后10 d不对称旋转行为有显著性改善(P < 0.01),移植后20 d不对称旋转圈数开始明显下降(P < 0.01)。移植后10~ 60 d,联合组大鼠的不对称旋转圈数明显低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组(P < 0.01)。白藜芦醇组、模型对照组均未见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联合组酪氨酸羟化酶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多巴胺能神经元组(P < 0.01)。 结论:胎鼠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移植至帕金森模型鼠后,白藜芦醇可提高纹状体移植区植入细胞的存活率,改善大鼠不对称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退行性病变,其病因机制尚未明确,且缺乏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因此,建立有效的帕金森病模型对其病凶机制的进一步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Berger等人于1982年建立腹侧中脑原代细胞培养方法,通常应用小鼠或大鼠胚胎(13~15d胎龄)中脑组织进行培养。多巴胺能神经元可存体外存活长达数月,因此,可为多巴胺能神经元急性或慢性损伤的病因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手段。多巴胺能神经元在体外可通过免疫化学、放射自显影及荧光组织化学等方法确认。故其形态学及数量上的改变在体外较容易被检测,凶而这种实验模型的建立对于帕金森病病凶机制及新的治疗方法的探讨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帕金森病的病因尚未清楚,一般认为是由氧自由基、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所致的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而细胞凋亡可能是这种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由于病人死后脑标本难以获得,因此建立帕金森病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该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是一种新型强效多巴胺 (DA)能神经元营养因子 ,本实验用大鼠中脑原代培养细胞观察GDNF对DA能神经元的营养、保护和损伤修复作用 ,为其应用于帕金森病 (PD)治疗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 :取E14d大鼠胚胎中脑组织 ,制成细胞悬液 ,按每孔 1× 10 5接种于涂有Poly Lysine的 48孔培养板。在细胞接种后不同时间添加重组人GDNF或甲基 苯基 吡啶离子 (MPP )、6 羟基多巴胺 (6 OHDA)进行处理 ,通过酪氨酸羟化酶 (TH)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H阳性 (TH )细胞形态并计数每孔所…  相似文献   

20.
铁在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中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铁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铁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起病阶段的作用。方法:通过PD大鼠模型,采用生化、TUNEL方法观察6-羟基多巴胺(6-OHDA)脑立体定向注射1、7、14、21d PD黑质铁浓度、自由基以及黑质细胞凋亡数变化。结果:1~21d PD大鼠黑质铁浓度、自由基及凋亡细胞数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并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铁在PD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