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005肠上皮化生而不是胃萎缩或胃酸缺乏是形成不利于幽门螺旋杆菌内环境的因素[英]/GentaRM…∥ScandJGastroenterol.-1993,28(10).-924~928以往认为幽门螺旋杆菌(HP)胃炎是一种原发于胃窦部逐渐累及胃体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胃溃疡患者唾液和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DNA的检测刘平,鲁严,唐建英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胃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有关。HP的传染主要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1,2]。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旋杆菌生存于人胃部幽门部位 ,是最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之一 .据认为胃溃疡、胃炎、胃癌等一系列疾病都与感染该菌有一定关系 .对幽门螺旋杆菌蛋白质图谱研究是生命科学的前沿之一 .专家们认为 ,绘制基因组图谱只是了解其活动规律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弄清基因所编码的各种蛋白质的功能及相互作用 ,因为生命活动都要靠蛋白质来完成 .专门从事蛋白质功能研究的法国“哈伯里健尼克斯”(Hybrigenics)公司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 ,他们绘制出的这张幽门螺旋杆菌蛋白质图谱 ,标识了蛋白质之间 12 0 0种可能的相互作用 .这一成…  相似文献   

4.
背景:寻找一种既能适合细胞生长又避免添加血清的培养基迫在眉睫,无血清培养应运而生。 目的:探索一种适用于C3A细胞生长的无血清培养基,为肝细胞用于临床治疗以及生物人工肝走入临床奠定基础。 方法:分别用无血清培养基、完全培养基和基础培养基培养C3A细胞,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和活力曲线,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上清中谷丙转氨酶漏出量、尿素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白蛋白分泌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水平的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3种培养基培养的细胞生长良好,无血清培养基组与完全培养基组细胞密度在培养周期内,除第7天以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培养第4~7天,其他两组明显高于基础培养基组(P < 0.05);无血清培养基尿素合成水平>完全培养基>基础培养基(P < 0.05)。Real-time qPCR显示,无血清培养基组相对于完全培养基组仅CK18、CK19和HNF4α基因表达量下降(P < 0.05)。说明实验研制了一种适合于肝细胞(C3A)生长的无血清培养基,与传统血清培养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关键词:培养基;无血清培养;C3A细胞;肝细胞;生物人工肝;PCR检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1.015   相似文献   

5.
免疫印迹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及其分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悠悠  沈霞 《现代免疫学》2004,24(6):511-513
本文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幽门螺旋杆菌抗体及分型 ,借以评价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情况 ,并分析与临床各种胃部疾病的关系 ,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 5 6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胃部疾病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情况 ,并作 74例正常对照。结果显示 ,胃部良性疾病患者的CagA阳性率为 6 2 5 %,VacA阳性率为 6 0 0 %,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的 4 4 5 %和 4 7 3%,尤其胃癌CagA和VacA阳性率都为 1 0 0 %,明显高于其他良性胃部疾病 ;试验还发现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这一趋势。胃部疾病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 ,尤其是产毒菌株的感染密切相关 ,免疫印迹法可以应用在临床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抗体 ,并能够判断是否为产毒菌株感染 ,为临床早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空泡毒与致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癌的关系已被证实;本文通过临床分离Hp的培养滤液,对体外培养Vero细胞是否产生空泡毒作用,探讨Hp的致病机理。选择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人,内镜下分离培养62株Hp,按Schm...  相似文献   

7.
巨幼细胞贫血患儿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d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患儿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05年2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37例巨幼细胞贫血患儿为实验组,随机统计102例健康查体儿童为对照组,分别用胶体金方法进行血清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检测。结果实验组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69例(50.36%),对照组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23例(22.54%),实验组和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ylori与MA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临床治疗MA同时应根除H.Pylori。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病理组织中幽门螺旋杆菌(Hp)的效果,为临床Hp感染诊断提供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及苯胺蓝染色法分别对106例临床送检胃窦黏膜组织标本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106例胃窦标本中,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阳性例数68例,阳性率为64.2%,苯胺蓝染色法检测阳性例数46例,阳性率为43.4%。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检测病理组织中幽门螺旋杆菌,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对确诊胃镜活检标本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泮托拉唑杀灭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疗效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BM、CNKI、WanFang及VIP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关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泮托拉唑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疗效影响的研究,检索...  相似文献   

10.
<正>幽门螺旋杆菌在199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Ⅰ类致癌因子,常诱导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发生,并且可能促进胃癌的发展[1-2]。深入研究幽门螺旋杆菌慢性感染机制和致病机理及其对宿主的保护免疫反应的逃避效应,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自噬作为细胞程序化死亡方式之一,其过程主要经历吞噬泡的形成、自噬小体的形成、自噬体与溶酶体的结合、细胞内容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三联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5例接受雷贝拉唑三联法,对照组75例接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三联法;用药均为7 d,疗程结束4周及半年后复查内镜及快速尿素酶实验检查,观察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溃疡治愈率和复发率。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分别为84.0%和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81.3%,复发率分别为为7.7%和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雷贝拉唑三联法和传统的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均能快速缓解临床症状,但雷贝拉唑三联疗法疗效更显著,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溃疡治愈率更高,而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78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雷贝拉唑、兰索拉唑联合阿莫西林等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雷贝拉唑、兰索拉唑联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溃疡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且观察组患者溃疡面积减小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vs 10.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未出现延误患者治疗的严重不良后果。结论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临床有效率和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均显著提高,有效减小溃疡面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10种显示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10种显示法的比较蒲明秋,郭克民,史本彩,葛秀峰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曾称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pylori,CP)的研究,为慢性胃病的病因探讨开辟了新的途径[1]。该菌位于胃枯膜表面粘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臭与幽门螺旋杆菌及其它因素的关系。方法对59名正常组、50例单纯口臭组患者、56例口臭伴消化道疾病组患者14C呼气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口臭伴消化道疾病组14C呼气试验含量明显高于单纯口臭组和正常组(P0.05),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单纯口臭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口臭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口臭与幽门螺旋杆菌及其它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59名正常组、50例单纯口臭组患者、56例口臭伴消化道疾病组患者14C 呼气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口臭伴消化道疾病组14C呼气试验含量明显高于单纯口臭组和正常组(P<0.05),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单纯口臭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口臭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相似文献   

16.
小儿慢性再发性腹痛,是儿科门诊的常见症状,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缺乏特异症状。为确定二者的关系本文收集了小儿再发性腹痛42例,在排除了肠寄生虫、肠痉挛、急慢性肠炎及其他外科疾病之后,再给予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来确定有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现将结果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对象:男20例,女22例,年龄57岁10例,714岁32例。病程2周3年,其中2周6月24例,1年8例,3年10例。临床表现:上腹痛36例,脐周痛6例,多为隐痛或钝痛,缺乏规律性,伴有呕吐28例,呕血3例,上腹部饱胀25…  相似文献   

17.
张小林 《医学信息》2007,20(5):872-873
目的 了解脑梗死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观察比较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结果 脑梗死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梗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无血清原代培养人前脂肪细胞并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无血清原代培养人前脂肪细胞并诱导其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并原代培养人前脂肪细胞,通过对细胞形态学的观察、油红O染色,以及脂肪细胞标志性酶G-3-PDH活性的测定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摸索出无血清培养并诱导人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的条件。在无血清的基础培养基中前脂肪细胞能够维持增殖。无血清分化培养基培养4d后细胞形态逐渐变圆,并出现球性脂滴,脂滴的数量逐渐增多至分化培养的第21天到达顶峰。结论在无血清培养的状态下成功诱导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的分化,以作为激素或细胞因子对前脂肪细胞增殖或分化影响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是消化性溃疡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因素,并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氨基己糖水平的影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州510180)周树锋,李瑜元,吴惠生近年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被认为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因之一,亦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预后密切相关。有关胃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