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对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地佐辛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斜角肌间隙入路法行臂丛神经阻滞,地佐辛组注入含有地佐辛10 mg+罗哌卡因100 mg+利多卡因100 mg的生理盐水稀释液40 m L,对照组注入含罗哌卡因100 mg+利多卡因100 mg的生理盐水稀释液40 m L,观察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呼吸循环改变、麻醉满意度以及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同时采用VAS评分评价术后镇痛效果。结果地佐辛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手术开始后对照组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显著升高(P均<0.05),地佐辛组麻醉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地佐辛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局麻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能缩短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并且镇痛效果更强,术后恢复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的效果。方法:50例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或手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n=25)。A组:经皮神经刺激定位组;B组常规体表肌间沟定位。两组均使用浓度为0.375%罗哌卡因。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能满足手术的定位穿刺成功率。结果:A组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定位穿刺成功率明显短于B组。(P〈0.05或P〈0.05)。结论:经皮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麻醉完成时间,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体表定位的肌闽沟臂丛N阻滞,且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笔者根据右旋糖酐为高渗透压且不易透过血管壁之药物特性与2%利多卡因配用,对42上肢手术,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与同期58例单纯性利多卡因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比较,其麻醉有效时间延长了2.32倍。文中对其麻醉时间延长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C4横突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研究。方法:选择ASA1—2级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者,行肌间沟霄丛神经阻滞+C4横突麻醉。结果:本组麻醉效果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C4横突阻滞麻醉,且镇痛时间长。结论:用1.33%利多卡因或0.375-0.5%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1%利多卡因C4横突麻醉可用于锁骨手术。  相似文献   

5.
预丛神经阻滞目前是行甲状腺手术常选用的麻醉方法,它与传统的针刺麻醉不同。我们就此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对比观察麻醉效果及对循环影响。且资料与方法_11病人选择与分组选择甲状腺单侧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其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25-60岁。体重55-75kg。手术包括单侧腺瘤摘除23例,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3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一组行预丛体经阻滞,一组行针刺麻醉。两组年龄、体重、病种无明显差异。1·2麻醉方法预丛神经阻滞:采用预4横突阻滞一点法。所配局麻药为含114%利多卡因与014%丁吡卡因混合液(含1;20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氯普鲁卡因用于剖宫产术硬膜外阻滞的效果。方法 观察 3%氯普鲁卡因组和 1.6 %盐酸利多卡因组麻醉后心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及麻醉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子宫收缩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2组麻醉后心率、血压曾一度下降 ,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易纠正 ,其余生命体征平稳。氯普鲁卡因组麻醉起效、运动神经阻滞起效较快 (P均 <0 .0 5 ) ,2组麻醉效果、子宫收缩情况和新生儿Apgar评分均良好。结论 氯普鲁卡因用于剖宫产术硬膜外阻滞起效快、麻醉效果优良、母婴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漆涛  张华梅 《山西中医》2011,27(2):30-32
目的: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硬膜外麻醉阻滞范围的影响。方法:观察两种麻醉方法对硬膜外阻滞范围的影响,共施行胆囊切除术120例,其中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A组)60例,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组(B组)60例。硬膜外麻醉用药种类、浓度(1.5%利多卡因)、给药程序及辅助用药相同,观察两种术前、术中及术后硬膜外导管中水柱的高度来间接观察硬膜外腔的压力变化。结果:A组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1.5%利多卡因)34.66%(约1/3);A、B两组硬膜外腔注入相同局麻药量(1.5%利多卡因9mL),A组较B组阻滞神经节段宽2~3个,A组水柱高度术中及术后平均较诱导前低3.37cmH2O、4.83cmH20,B组水柱高度术中及术后平均较术前高3.64cmH2O、3.19cmH2O。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硬膜外麻醉可使局麻药易于渗透或使硬膜外腔渗透压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单纯肌间沟及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探讨臂丛神经有效的阻滞方法。方法选择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9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手术范围以尺侧为主者采用腋路阻滞法,以桡侧为主者采用单纯肌间沟法;实验组采用肌间沟联合腋路阻滞法。观察2组临床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实验组平均为563.6 min,对照组平均为501.3 min,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术中有Ⅲ级麻醉效果者4例,占8.2%,需要加用辅助性镇痛、镇静药物完成手术,有1例实施肌间沟阻滞患者改用静脉麻醉后完成手术,实验组病例阻滞效果均满意,麻醉优良率为100%;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上肢手术,麻醉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杏坛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40例上肢手术且行臂丛神经阻滞患者,根据收治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传统穿刺法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与观察组(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每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100.0%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使用剂量均少于对照组,且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低于对照组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较为理想,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更降低了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延长了麻醉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小儿臂丛神经阻滞临床上更安全快捷的方法。方法:30例择期行上肢的儿童(2~12岁),ASA分级1~2级,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S和神经刺激仪引导组NS,两组均结合传统的解剖定位。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1:1混合液,药量为0.5mL/kg,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阻滞效果、术中静脉药丙泊酚的用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无差异,神经阻滞效果均完善,术中丙泊酚用量少,术后清醒早,US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明显短于NS组(P〈O.05),且US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NS组(P〈0.05)。结论:超声在小儿臂从神经阻滞中有明显的优越性,明显缩短麻醉完成时间,减少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的效果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将 16 0例行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单胎孕妇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4 0例 ,A组采用 3%氯普鲁卡因、B组采用 2 %利多卡因、C组采用 1.2 %利多卡因 +0 .2 %丁卡因、D组采用 1%利多卡因 +0 .375 %布比卡因行硬膜外阻滞。观察各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起始时间、运动阻滞起始时间、运动阻滞最大程度 (Bromage评分 )、痛觉恢复起始时间、运动恢复起始时间、新生儿脐静脉血气和Apgar评分。结果 A组运动阻滞时间较其他 3组迅速 (P <0 .0 5 ) ,A组与B组疼痛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较C组与D组短 (P <0 .0 5 ) ,用药量A组与B组较C组与D组少 ,低血压的发生率组A与B组较C组与D组高 (P <0 .0 5 ) ,新生儿血气和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3%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能获得满意效果 ,新生儿Apgar评分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局部浸润麻醉行阑尾切除术,主张逐层麻醉,逐层切开。由于没有作神经阻滞,往往肌肉不松弛,止痛不完全,手术较困难。本院自1993~1997年在局部浸润麻醉行阑尾切除术基础上改为区域阻滞麻醉共进行657例阑尾切除术,取得较满意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至一般资料:本组657例,男310例,女347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0岁。发病时间最短为4小时,最长72小时。其中急性化脓型26O例,急性单纯型163例,急性坏疽型112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20例,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2例。1.2麻醉方法:麦氏切口,先以0.5%普鲁卡因作切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与穴位注射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30例采用小剂量颈丛阻滞联合穴位注射方案麻醉,即25 mg杜冷丁与10%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液20 m L双侧合谷穴与内关穴注入,2%氯普鲁卡因7 m L与0.894%罗哌卡因5 m L颈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常规颈丛神经阻滞联合杜氟合剂方式麻醉,即2%氯普鲁卡因10 m L与0.894%罗哌卡因10 m L混合颈丛阻滞麻醉,诱导15~20 min以氟哌啶2.5 mg以及杜冷丁25 mg辅助麻醉。观察2组术中镇痛效果以及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血氧分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镇痛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2组血压、心率、血氧分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对照组血压、心率明显升高(P均<0.05),而血氧分压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血压、心率、血氧分压无明显变化(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联合穴位注射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镇静效果良好,可以稳定患者血压、心率、血氧分压,具有安全性较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笔者根据右旋糖酐为高渗透压且不易透过血管壁之药物特性与2%利多卡因伍用,对42例上肢手术,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与同期58例单纯性利多卡因的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比较,其麻醉有效时间延长了2.32倍。文中对其麻醉时间延长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Combinedspinalanesthesia,CSEA)应用于盆腔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120例择期行盆腔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单纯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腰麻用药0.75%布比卡因2ml(产科患者用0.5%布比卡因1.5~2.0m1),硬膜外腔用药0.5%耐乐品10~15ml。记录麻醉平面、镇痛、肌松效果和牵拉反应情况;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牵拉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麻醉效果对照组比治疗组好,进腹探查和牵拉时治疗组的血液流变明显比术前减慢。结论腰硬联合阻滞麻醉(CSEA)是盆腔部位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单次硬膜外阻滞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 2 3天~ 10岁患儿ASAI~Ⅱ级 6 2例 ,用单次硬膜外阻滞行胸、腹、会阴及下肢手术 ,分为A ,B ,C组。A组 15例 ,2 3d ,41d各 1例及 6岁以上患儿 13例行腹部、会阴及下肢手术时仅用单次硬膜外阻滞 ,术中保持清醒 ;B组 12例 ,对因开胸、上腹部或俯卧位等需加强呼吸管理患儿 ,先气管插管 ,再行单次硬膜外阻滞 ;C组 35例 ,对不合作患儿的腹部、会阴及下肢手术 ,基础麻醉下行单次硬膜外阻滞。局麻药为 0 5 %~ 1%利多卡因 +0 2 %~ 0 375 %布比卡因合剂。记录单次硬膜外阻滞前及阻滞后 10min患儿的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呼吸 (R)、血氧饱和度 [Sp(O2 ) ]。结果 :6 2例均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 ,5 4例术中未用任何镇痛药物 ,8例术中追加镇痛药物氯胺酮或芬太尼 ,手术时间均在 3 5h以上。硬膜外阻滞后 10minHR ,MAP ,Sp(O2 )与阻滞前比较经t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呼吸频率无变化。结论 :单次硬膜外阻滞适用于任何年龄组小儿手术时间在 4h以内的胸、腹、会阴及下肢手术 ,应用后患儿呼吸循环均趋于稳定 ,最大可能减少了全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锁骨骨折手术中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锁骨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麻醉方法不同分观察者、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阻滞优良率分别为100.0%和82.5%,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和25.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中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的阻滞效果佳,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的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将上肢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各60例。A组采用改良的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B组采用传统麻醉方法。观察2组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针感数、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A组麻醉操作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少于B组(P均<0.01);A组针感数明显低于B组(P<0.01);A组麻醉效果略优于B组,但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未见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B组出现1例Horner综合征,1例声音嘶哑。结论改良后的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0.5%左旋布比卡因与0.5%布比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等方法,选择拟行手或前臂手术的患者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3组:A组予0.5%左旋布比卡因30 mL,B组予0.5%布比卡因30 mL,C组予1%利多卡因30 mL。评估3组麻醉起效时间,感觉、运动阻滞时间。结果麻醉起效时间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觉、运动持续时间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0.5%左旋布比卡因与0.5%布比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20.
并发心脏双束支阻滞患者手术的麻醉处理.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总结与探讨之处。现将我院1988年1月~1998年4月所遇到的6例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见表1。1.2术中全部病例监测ECG、HP、SPo2。全麻以安定、芬太尼、司可林快速诱导气管插管、Sllla808麻醉机控制呼吸。例1,4间断给予芬太尼、卡肌宁或万可松并吸入安氟醚;例3以1%普鲁卡因、0.1%司可林混合液静滴维持。硬膜外阻滞以0.2%丁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辅以杜冷丁,并常规鼻导管吸氧.术中平均输液1000~1500mL;例2,4,5输血400mL。1.3血压下降经补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