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雨湿季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概括了湿热致病的多种类型,是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的综合论述。现代医学中“伤寒”“肠伤寒”,“钧体”等疾病,都属于中医湿温的范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他又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合,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可见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脾胃。薛生自还说:“中气实病在阳明,中气虚病在太阴”,其证候可因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病变,即中气实则病在阳明胃而热化,表现…  相似文献   

2.
湿温病,是由湿热之邪引起的温热病,所谓“暑病偏湿者,名曰湿温”(《时病论》)。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多发于雨湿较盛的夏秋二季。湿乃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与热互结,则蒸酿为患,着难胶解。以致病起难辨,病多传变,痛程甚长,病势缠绵,故湿温病的证治辨析,为历代医家所精心探求。溯洄观之:《内经说》:“热病者皆伤寒之类”;《难经·五十八难》亦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由此可以得知,热病(包括湿温)属于伤寒范畴。然则热病与伤寒证治是否  相似文献   

3.
湿温病浅析     
杨莹洁 《光明中医》2010,25(2):175-177
湿温是临床常见的较为特殊的一种湿热类温病,临证易与"湿热""暑温"混淆,易误识误治。在临床实践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分析湿温的病因病机特点,发生发展演变规律,遣方用药的治疗原则。强调湿温属于温病,而异于其他温病,乃阴阳合邪,内外合邪致病,起病虽缓,但病势较重,且病机复杂,传变多端。以清热祛湿为治疗大法。本文意在为湿温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谨守病机,随机策应,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论治湿温病于气分阶段,据体质之异、脏腑之别、邪气之偏而立"脾湿""胃湿"2型。鉴别2型之差异,以彼类己,相互参验,明辨"脾湿"之病因病机及病理特点,概括常见症状,识病明证,确立"脾湿"治法及方药,为临床治疗湿温病之脾湿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湿热病篇》作者为薛雪,字生白,江苏吴县人,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其对中医学的贡献是对湿温病进行了全面的定义,湿温病的病因、病机和不同病程阶段的症状体征的描述,以及湿温病的用药规律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是王士雄(孟英)将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为主收编,在各派医家标注解析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研读心得,使《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在《湿热病篇》的内容基础上集多位医家的按语,对推动湿温的理解和发展起重要意义。文中先对湿温概念进行探讨区分,湿温证病位在中焦,脾胃功能的运化水谷功能失常,直观表现出消化道症状,呕吐、下利均为消化道症状,在《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出现较多,故总结浅析该组症状在湿温病中的病机,对湿温病临床辨证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首先概述了温病湿热证,然后从岭南温病湿热证、岭南流感、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三个方面探讨了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的机制,最后分析了岭南流感温病湿热证“湿阻”病机和红细胞特殊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湿温病证治刍议河南473061南阳师范专科学校卫生所曲占河主题词湿温/中医药疗法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湿热二邪合而为病。湿为阴邪,氤氢粘腻,热为阳邪,耗津伤液,湿与热合,湿包热外,热处湿中,以胃肠为薮,外连肌表,内连膜原,弥漫三焦,郁...  相似文献   

8.
温病湿热证是湿与热的复杂结合,提出温病湿热证的证候实质与炎症、水液代谢密切相关,炎症因子的异常启动与大量存在,以及水液代谢相关指标的异常是温病湿热证发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可能反映着温病湿热证的证候实质。  相似文献   

9.
湿温是儿科临床常见温病之一 ,多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是其病机 ;湿与热合 ,病情缠绵难愈 ,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是其特点。因湿热轻重的不同 ,易从热化或湿化 ,变生它病。儿科临床常见其湿从热化 ,致病后伤阴 ,令治疗颇为棘手。兹就其伤阴的原因和治疗对策提出一己之见 ,与同道相榷。1 小儿的生理特性和湿温的病理特点共同构成伤阴的原因 湿温病 ,因湿为阴邪 ,其性重浊腻滞 ,与热相合 ,胶着难解 ,蕴蒸不化 ,故而病程长 ,传变慢 ,多从热化、湿化。素体中阳偏旺者 ,邪多从热化 ,病变偏于胃 …  相似文献   

10.
研究认为“毒”是导致温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湿热病特别是湿温病,除外感毒邪之外,湿热郁蒸久留不解,亦可蕴结成毒。因此,湿蕴成毒是湿温发生的重要病机。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是叶天士所创的治疗湿温病气分证的名方,备受后世医家推崇,被公认为是“治湿温时疫之主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湿热性疾病气分证的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进一步从实验方面证实其治疗湿温病的科学性及实验室数据,以现代科学为手段,用饮食 气候环境 鼠伤寒沙门氏菌,制造大鼠湿热性温病气分证模型。选用解毒化湿法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为基本方作为实验组,并设立宣肺燥湿法的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杏仁、桔梗组进行对照,对解毒化湿治疗湿热性温病气分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多数观察指标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解毒化湿法是湿热性温病气分证的重要有效治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湿温之名,始见于《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将湿温列在外感热病之中。历代医学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专著论述,这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温病大致可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温热病类,主要包括风温、春温、暑温、  相似文献   

12.
1.外感病系指感受外邪而以急性发热为主症的疾病。在中医古籍中.外感病有伤寒、中风、湿温、热病、温病等诸多名称,后世医家将外感病分为伤寒与温病两大类。  相似文献   

13.
11.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的急性热病。”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是指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中气实则病在阳明”: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为土之气,脾胃属土,湿土一属,同类相召,是指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外内相引”:是指外复感时令之湿,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内外湿相合而致病。“白瘩”: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痦疹。“暑温挟湿”:是指暑温  相似文献   

14.
<正> 湿温病大都发生在夏、秋之间。雨湿较盛季节。病由感受湿热邪毒而起,亦称之为湿热病。医家论其治则多以化湿清热为首务,而化湿之法不外芳香化浊,苦温化湿,淡渗利湿3法。正如张景岳所说:“湿热之病,宜清宜利,热去湿亦去”。热甚者以清火为主,佐以分利;热微者以分利为主,佐以清火。”然湿温病多为湿热合邪,临床湿热之间,孰轻孰重,不易掌握,用化湿清热法施治,往往出现治湿碍热,治热碍湿,“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的矛盾。而温清两难,使病程缠绵,发生传变。故说化湿与清热间轻重缓急,最难恰到好处。笔者在多年  相似文献   

15.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立湿温病为专病,详细阐述从三焦论治湿温病理论。湿热邪气弥漫三焦,在上焦宜宣化,中焦宜宣畅,下焦宜渗利,分消走泄,开宣肺气,宣畅气机,祛湿清热。分析《温病条辨》湿温病篇方剂常用角药配伍,探求吴鞠通用药心法与组方特点。  相似文献   

16.
温药宜于温病之理,其要有二:温病主要由于感受温热病邪所致,病后以热化伤阴为其主要矛盾。但温病亦常因感邪的兼挟,每易耗伤正阳而致寒化。如暑多挟湿,“暑伤气分,湿亦伤气,汗则耗气伤阳”。若湿热为病,湿为阴邪,与热相合虽有化热的一面,也有肃杀人体元火,损伤脾肾阳气的一面,故吴鞠通指  相似文献   

17.
湿温病是好发于长夏季节一种外感热病。其病名首见于《难经》,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各代医家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对于湿温病的界定含糊不清,至今仍有医家将其与他病混淆。清代以后,医家对于湿温病的认识臻于全面,确立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并总结湿温病禁忌证,沿用至今。考察湿温病源流,有助于对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更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二、三焦病——温病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可按三焦分类、分上、中、下三焦病。(仿寒按六经分类、)(一)温病与风、寒、暑、湿、燥、火之关系——一般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病变,可按三焦分类,在治疗上以矯治病变为主。以病原感染为主之温病,结合了负、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之病变,也可按三焦分类,但在治疗上是以杀菌解毒为主,而结合矯治病变。(二)温病与伤寒之区别——热性病分类,以病原为主者为温病,治法以杀菌解毒为主。(祛邪、解毒等、)以病变为主者为伤寒,治法以矯治病变为主。(汗、下、温、和等,)这是热性病相对的两大分类与两大治法。至於温病结合了风、寒、  相似文献   

19.
湿温概述     
湿温系四时皆有,但以夏秋雨湿季节多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本病由湿热病邪引发,起病较其他温病缓慢,临床表现兼具湿、热特点,且其转变慢,不易骤化。初起症见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湿遏卫气之象,继则循卫气营血过程发展演变,但主要稽留于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后期因湿热病邪既可湿阻阳气,又易热伤津液,放有“寒化”与“热化”两种不同转归。湿温病属于典型的湿热类温病。一、湿温源流湿热病的病因与定状,虽在《内经》中即有初步论述,但以湿温名病则始见于《难经》,且将其归于伤寒范畴,但未对其证治进行详细描述。及至  相似文献   

20.
湿温是临床常见的较为特殊的一种湿热类温病,通过对叶天士、薛雪论治湿温病的思想和方法作比较,分析病因病机、辨证思路、用药方法等异同之处,提出重视湿与热合邪侵犯人体,重视患者体质差异对疾病传变和转归的影响,侧重舌诊,在三焦分治的基础上结合脏腑、表里辨治,提倡分治湿热平衡阴阳,选用质轻灵动的药物治疗湿温病,意在为湿温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谨守病机,随机策应,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