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6):211-214
目的:观察化痰蠲饮方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痰饮中阻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6例),对照组予单纯Epley耳石复位手法治疗,治疗组予化痰蠲饮方联合Epley耳石复位手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治疗前后DHI评分差值、远期12个月复发率。结果:剔除病例脱落,治疗组临床总疗效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眩晕昏蒙、视物旋转、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重证候积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眩晕昏蒙、胸脘痞闷、肢体困重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证候积分比较上也差异显著;治疗前后DHI评分差值比较,治疗组躯体、情感、功能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尤以躯体评分差值疗效更优,治疗组DHI总分差值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血脂、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对照组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前有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脂各项指标降低更为显著,而血液流变学指标仅血浆粘度降低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远期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在Epley耳石复位手法基础上联合化痰蠲饮方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后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经Epley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82例一次性Epley法复位成功的后半规管型BPPV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予针刺晕听穴、太阳穴、风池穴为主,1次/天,6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在成功手法复位后不予任何额外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及眩晕障碍量表(DHI)的得分。结果:治疗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两组DHI评分在治疗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可有效缩短后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Epley法残余头晕的持续时间并显著改善患者残余头晕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化痰宁眩汤联合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采用化痰宁眩汤联合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单纯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第14天、3个月的伴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伴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宁眩汤联合颗粒复位手法在改善前庭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症状方面优于单纯颗粒复位手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小柴胡汤联合针灸治疗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成功残留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的后半规管耳石症患者予复位成功后残留头晕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口服小柴胡汤加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6 mg/次,3次/d。疗程均为14 d。对比2组治疗前后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2组DHI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柴胡汤联合针灸治疗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成功残留头晕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定眩颗粒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医诊断为眩晕,风痰瘀阻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手法复位加定眩颗粒口服,1剂/d;对照组30例,予手法复位加敏使朗口服,6mg/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d、治疗后14d观察服药前后DHI(眩晕残障程度评定)评分中躯体评分(P)、功能评分(F)、情绪评分(E)及DHI总评分,并应用眼震视图评价变温试验水平半规管轻瘫值(CP,canal paralysis)。结果:两组在治疗后7d及14d躯体评分(P)、功能评分(F)、DHI总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CP值均有所下降,14d时间点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情绪评分在疗程结束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中药定眩颗粒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风痰瘀阻型,疗效确切,服用方便,价格低廉,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茯苓饮加减干预手法复位后仍存在残余头晕(痰浊内蕴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应用手法复位后的疗效进行比较与分析。方法将经手法复位后仍遗留残余头晕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茯苓饮加减汤剂煎服,对照组予自然恢复,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14 d的干预治疗,2组经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测评,治疗组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P 0.05);对2组的中医症状、证候评分与中医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联合中医经方茯苓饮加减治疗,取得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安神解晕汤联合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经临床明确诊断为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90例,参照其治疗方案进行均分组,对照组给予Gufoni法复位治疗,观察组给予安神解晕汤联合Gufoni法复位治疗。统计两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复发率,记录两组血液流变学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眩晕障碍量表(DHI)分别评价两组平衡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的73.56%(P <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聚集指数(RAI)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大幅下降(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更低(P <0.05)。治疗后两组BBS评分大幅提升(P <0.05),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大幅下降(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 <0.05)。观察组总复发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31.11%(P <0.05)。结论 ...  相似文献   

8.
沈海平 《新中医》2020,52(17):58-60
目的:观察定眩汤联合耳石复位治疗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BPPV)的效果。方法:选取S-BPPV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耳石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定眩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记录2组患者耳石复位循环次数,评价临床疗效,并记录眩晕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每天耳石复位循环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6.38%,低于对照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0%,观察组为94.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定眩汤联合耳石复位治疗S-BPPV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减少复位次数和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中医辨证治疗脾虚痰湿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手法复位加中药,对照组分单独手法复位组与手法复位加西药组,治疗1周、2周后比较各组病人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眩晕分级,并随访3月,比较各组间复发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眩晕分级与随访复发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料组。结论: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中医分期辩证治疗脾虚痰湿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益肾止晕颗粒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伴残余头晕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BPPV复位后伴残余头晕肾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肾止晕颗粒治疗。2组均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及眩晕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26/30),对照组为73.3%(2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DHI中的躯体P评分与总分、VAS评分治疗后均下降,且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止晕颗粒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有效缓解BPPV复位后伴残余头晕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头晕程度,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萍  刘艳贞  李海朋 《新中医》2022,54(23):207-210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联合Epley 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PC-BPPV 患者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 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 例PC-BPPV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 例。对照组采用Epley 手法复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2 组均连续治疗2 周。比较2 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DHI 评分,并随访6 个月,比较2 组PC-BPPV 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2.50%(P<0.05)。治疗前,2 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周、2 周后,2 组中医证候积分逐渐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DH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周、2 周后,2 组DHI 评分逐渐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 个月内,研究组复发率2.50%,低于对照组17.50% (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联合Epley 手法复位治疗PC-BPPV 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PC-BPPV 患者疾病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可作为临床治疗PC-BPPV 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痰饮中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复位及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方治疗。两组均治疗7天。于治疗3天及7天后统计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DHI评分中情感、功能、躯体评分。3个月后随访复发率。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积分、DHI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BPPV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方天麻密环糖肽片联合温针灸风池穴与完骨穴治疗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成功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及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1月—2019年8月海口市人民医院诊治的92例半规管型BPPV成功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研究组4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复方天麻密环糖肽片联合温针灸风池穴与完骨穴干预治疗,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心理状态指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DHI评分及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6%(44/46)、76.1%(35/46),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给予半规管型BPPV成功手法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复方天麻密环糖肽片联合温针灸风池穴与完骨穴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眩晕症状,改善心理状态,分析与降低血黏度、改善脑供血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针刺晕听区为主结合改良Epley法手法复位与单纯应用改良Epley法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改良Epley法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刺晕听区、百会、情感区、太阳为主,每天1次,6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9%(34/37),高于对照组的83.3%(25/3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01);观察组在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1)。结论:针刺晕听区为主结合改良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改良Epley法手法复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眩晕方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53例口服倍他司汀,观察组52例口服倍他司汀合眩晕方,疗程1周,比较2组疗效、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积分及半年内头晕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23%,优于对照组的83.02%(P0.01);治疗后观察组DHI积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2组半年内同部位BPPV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眩晕方能加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肖卫 《陕西中医》2019,(10):1351-1353
摘 要 目的:探讨升阳活血汤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升阳活血汤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升阳活血汤联合手法复位方法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中医症候积分、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应用升阳活血汤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可以使证候积分得到改善,治疗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21年1月—2022年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肝阳上亢型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后伴有残余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1个月的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焦虑抑郁量表(HADS)的评分及治疗2周后的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DHI-P、DHI-E、DHI-F评分、DHI总分)、VAS评分、HAD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2周、1个月时,治疗组DHI评分(DHI-P、DHI-E、DHI-F评分、DHI总分)、VAS评分、HA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周,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眩晕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针灸完骨穴、风池穴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西药组及训练组,每组各24例,温针灸组给予温针灸完骨穴、风池穴治疗,西药组给予甲环酸倍他司汀(敏使朗)6mgtid口服,训练组给予前庭习服治疗,三组其余治疗相同,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眩晕残障量表(DHI)及眩晕病中医症候积分量表测定,统计分析比较三组治疗后疗效。在3个月后,6个月后随访疗效及复发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治疗后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及眩晕病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温针灸组积分减少最明显,而训练组减少不明显。在远期疗效方面,温针灸组复发率低。结论:温针灸完骨穴、风池穴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息风化痰通络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6月诊治的BPPV手法复位后仍有残留症状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手法复位基础治疗,治疗组以息风化痰通络为治则自拟定眩方治疗。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4%(28/30),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24/3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情感、DHI总分及VAS评分比较,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 0.05)。结论:应用息风化痰通络法治疗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单纯手法复位与晕听区针刺结合手法复位对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比较,探索晕听区针刺结合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所有病例来自本附属医院,共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晕听区结合手法复位治疗,主穴取晕听区、百会穴配合对症选穴;手法复位采用Gufoni法(向健侧)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治疗前DH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天、7天,两组DH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天、7天两组间情绪评分、功能评分及DHI总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天两组间躯体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两组间躯体评分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晕听区针刺配合手法复位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