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CI治疗的9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CTO将患者分为CTO组(n=36)和未合并CTO组(n=56),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及介入治疗情况,随访2年的预后情况。结果 CTO组患者中有高血压、冠心病史、AMI病史、脑梗死病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病史、PCI史的比例高于未合并CT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O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未合并CT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合并CTO组患者中、重度钙化病变血管比例低于CTO组,手术成功比例高于CT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O组患者全因死亡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未合并CT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CTO病变为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随访期间出现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合并CTO病变的AMI患者较单纯AMI患者采用PCI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均更差,且CTO病变是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33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住院期间发生脑梗死情况,分析TIA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治疗前发作次数以及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等因素,并对发生脑梗死患者与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3例患者中有48例(36.09%)发生了脑梗死,其中前循环TIA患者108例中发生脑梗死39例(36.11%),后循环TIA患者20例中发生脑梗死7例(35.00%),前、后循环TIA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累及前后循环的TIA患者5例中发生脑梗死2例.TIA发作频率>3次/d、发作持续时间> 30 min、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24h或治疗前发作次数>5次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0.01).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及伴有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的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继发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脑梗死是否存在缺血耐受现象.方法 136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有同侧TIA史的38例患者(有TIA组)及无同侧TIA史的98例患者(无TIA组),测定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阳性表达率,头颅MRI测量梗死面积,并评定其入院时及发病第30天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有TIA组患者人院时CD62P阳性表达率低于无TIA组[(4.21±0.43)%比(6.01±0.03)%,P<0.05].有TIA组患者梗死面积较无TIA组小(P<0.05 o有TIA组患者发病第30天时ADL评分低于无TIA组[(21.12±1.45)分比(30.83±3.47)分,P<0.05].结论 继发于TIA的脑梗死存在缺血耐受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IMA)水平变化及其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我院2013年8月到2014年9月收治的200例择期行PCI术的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类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至2017年9月,随访终点为心脏不良事件(MACEs),比较ACS患者PCI术前及术后各时段的IMA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ACS患者发生MACE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刻IMA水平高于术前,术后0.5 hIMA水平开始下降,术后6 h下降至正常范围,术后12 h下降至基线水平(P0.05),两组患者各时段IMA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结束共有94例患者发生MACEs,且MACEs组的IMA水平高于非MACEs组(P0.05);IMA水平高、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均是ACS患者长期发生MACE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r=0.541,P=0.015)。结论 IMA水平在PCI术后即刻迅速上升,但是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其水平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是ACS患者发生MACEs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患者长期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完全血运重建与否患者临床特点及远期预后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2006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介入中心PCI术后,通过电话、再住院及门诊成功随访的250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是否完全血运重建分为PCI完全血运重建组(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CR)114例和非完全血运重建组(in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IR)136例,记录基线资料、冠状动脉病变分型、PCI术相关参数。远期生存用Kaplan-Meier分析及Log-rank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基线除心血管病家族史(CR低于IR)外,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分型及PCI术参数中,CR组复杂病变、SYNTAX评分、植入支架平均直径及长度低于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终点:总MACE、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CR低于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VR/TLR及死亡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终点CR低于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分析提示CR平均生存时间及中位生存时间高于IR,累计危险函数CR曲线低于IR(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经校正后示日吸烟数(P0.05)及左室收缩末直径(LVSD)(P0.05)为MACE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PCI完全血运重建可显著改善远期生存质量及生存率,提示实践中尽可能实现CR,减少吸烟数量及关注LVSD变化将对PCI术后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与后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次入院的脑梗死患者547例,按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其分为无TIA组(437例)和有TIA组(110例),有TIA组根据TIA持续时间分为<5 min组(17例)、5~20 min组(65例)、21~60min组(23例)和>60 min组(5例)4个亚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分析TIA的缺血预适应与TIA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5~20 min组患者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比率较高,为81.5%(53/65),与无TIA组(53.5%,234/437)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5~20 min组Ⅰ级预后比率较高(78.5%,51/65),与无TIA组(54.0%,236/437)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5 min组、21~60 min组、>60 min组Ⅰ级预后比率分别为64.7%(11/17)、60.9%(14/23)、60.0%(3/5),与无TI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的缺血预适应与TIA持续时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觉醒型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根据CT和MRI影像数据结果、CISS分型(改良TOAST)特点及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发病时间,将其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觉醒型卒中组(100例)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清醒时卒中组(100例)。统计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NIHSS评分)、年龄、性别、家族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吸烟、饮酒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并作为危险因素统计各因素在两组中所占比例。治疗3个月后对所有入选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所有患者NIHSS评分及病死率。结果经分析,性别、年龄、糖尿病是导致觉醒型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觉醒型卒中组明显高于清醒时卒中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觉醒型卒中组死亡率为3.00%,清醒时卒中组死亡率为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年龄为影响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觉醒型卒中与清醒时卒中众多危险因素下,性别、年龄、糖尿病是导致觉醒型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觉醒型卒中后循环发病比例较高,神经功能恢复较差,对其进行影像观察尽可能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模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凝血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收治的STEMI行PCI患者142例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治疗后预后情况分为A组(预后良好组)和B组(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术后1 d凝血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并分析凝血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与PCI治疗STEMI预后相关性。结果 A组APTT、TT、TF水平低于B组,TFPI水平高于B组(均P0.05),两组PT、FI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hs-CRP、TNF-α、IL-18水平均低于B组,IL-10水平高于B组(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APTT、TF、hs-CRP、TNF-α、IL-18均为PCI治疗STEMI预后危险因素,TFPI、IL-10为PCI治疗STEMI预后保护因素。结论 PCI治疗STEMI后患者凝血功能及炎症水平指标存在异常,为影响患者预后危险因素,临床中早期检测凝血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预判PCI治疗STEMI预后,并针对性进行干预,对提高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70例,均在入院24 h内完成磁共振检查,根据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征出现情况分为无血管高信号征组和有血管高信号征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管学指标、病情严重程度等结果。结果 17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有血管高信号征55例(32.35%)、无血管高信号征115例(67.65%)。TOAST分型、血管狭窄程度、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在无血管高信号征组与有血管高信号征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管狭窄程度与血管高信号征之间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血管高信号征评分≥1分为诊断大动脉狭窄程度的界点,敏感度为85.49%、特异度为89.63%,AUC曲线下面积0.905(95%CI:0.860~0.952,P0.05);以血管高信号征评分≥2分为诊断大动脉狭窄程度的界点,敏感度为90.60%、特异度为86.83%,AUC曲线下面积0.941(95%CI:0.904~0.982,P0.05)。结论 磁共振FLAIR序列血管高信号征可用于评估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狭窄严重程度,与TOAST分型、梗死体积、NIHSS评分密切相关;有血管高信号征提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中白细胞分类、脂联素(APN)、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8例,根据患者临床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27例)和预后良好组(101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白细胞分类、APN、CRP水平,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CRP、CRP/APN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而预后不良组APN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均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预后不良组患者NIHSS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APN、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IHSS评分是脑梗死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不一,血清中白细胞分类、CRP/APN水平与患者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损害与血尿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再收集年龄、性别与观察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测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然后再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致残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患有急性脑梗死的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的对照组患者血尿酸水平(P0.01);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神经功能伤残较重者(EDSS≥3.5)血尿酸值较EDSS得分较低者(EDSS3.5)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血尿酸是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尿酸水平升高是引发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在不同时段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且根据其有无发生心律失常作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对可能影响其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中,总计46例(46.00%)发生心律失常,其中快速型心律失常占据56.52%(26/46),缓慢型心律失常占据43.48%(20/46),均多集中于术中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群体中,性别、年龄、梗死前心绞痛以及手术时间和其心律失常的发生无明显相关(P>0.05),而血管病变、血流TIMI分级、梗死位置以及梗死范围和其心律失常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影响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为血管病变、血流TIMI分级、梗死位置以及梗死范围(P<0.05)。结论 血管病变、血流TIMI分级、梗死位置以及梗死范围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临床需要根据危险因素及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优化药物治疗(OMT)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的治疗效果。方法连续入选2008~2014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的冠状动脉造影(CAG)住院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成CABG组,OTM组和PCI组,采用电话、门诊和查阅病历确定患者的存活状态,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患者1 643例,其中CABG 283例,OTM 425例,PCI 935例。CABG组年龄最大,合并疾病脑卒中、高血压、既往心肌梗死最多,冠状动脉病变最严重,Syntax积分和血管狭窄积分最高,其次为PCI,再其次为O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OMT左室射血分数最低,其次为PCI,再其次为CA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CI组肌钙蛋白T最高,其次为CABG,再其次为O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OMT和PCI红细胞低于CA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CABG组死亡27例(9.5%),OTM组死亡22例(5.2%),PCI为组死亡63例(6.7%),CABG的死亡率偏高(P=0.063)。CABG与OTM两两比较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男性、高龄、SYNTAX积分、红细胞降低,EF降低,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是老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远期随访显示CABG,OMT和PCI的死亡率大致相似,但CABG死亡率略高。男性、高龄、复杂病变、LAD近端病变、射血分数降低是老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前瞻性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常规药物治疗前后,甲氧异腈心肌显像及核素心室显像的结果和差异,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狭窄程度,将121例冠心病患者按狭窄70%~85%分为轻度组(36例),狭窄>85%为重度组(33例),患者不愿行PCI或狭窄<70%为对照组(52例),均按照冠心病指南的标准治疗1年后,分别复查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对比治疗前后的心肌缺血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缺血节段数、运动低下节段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明显改善(P<0.01),与轻度组、对照组和自身治疗后指标对比,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轻度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重度组缺血加重比例均比对照组少.结论 急性严重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或疑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在时间窗内的冠心病患者,PCI对改善缺血心肌、心功能和缓解症状,提高生存率和预后有明显效果,但对狭窄程度轻、病变广泛,危险因素多或错过时间窗,或合并糖尿病,尤其是高龄冠心病患者,综合治疗也许是较好的选择.不论何种冠心病,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对于疗效、再狭窄、侧支循环和生存率判定非常必要且重复易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后循环缺血(PCI)的临床特点及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5例PCI行DSA检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给予注射用葛根素静脉滴注;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10 d后评估疗效.结果 75例患者中有血管病变61例(81.3%,61/75),14例(18.7%,14/75)未见异常.单纯前循环病变9例(14.8%,9/61),单纯后循环病变25例(41.0%,25/61),前后循环同时病变27例(44.3%,27/61).累及2条或2条以上血管31例(41.3%,31/75).治疗组总有效率[90.5%(38/42)]高于对照组[66.7%(22/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患者DSA检查阳性率较高,包括后循环闭塞、狭窄、扭曲和发育不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PCI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入院后均实施常规治疗。收集临床资料并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水平,以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评估病情程度;出院后1年以改良Rankin(MRS)量表评估预后,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脑梗死预后影响因素及血清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清IL-6、hs-CRP、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患者血清IL-6、hs-CRP、D-D水平低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患者年龄、梗死体积、酗酒史占比、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6、hs-CRP、D-D、NIHSS评分、梗死体积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6、hs-CRP、D-D、NIHSS评分、梗死体积与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均呈正相关(均P0.001)。结论血清IL-6、hs-CRP、D-D、梗死体积、NIHSS评分均对急性脑梗死发展有一定影响,其中血清IL-6、hs-CRP、D-D水平可作为临床评估的辅助性指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丽宏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2898-2898
目的 分析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将65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DMCI)与60例非糖尿病脑梗死(NDMCI)进行危险因素、临床特点等进行比较.结果 DMCI组血糖、血脂水平、高血压及冠心病发病率较NDMCI组显著升高,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DMCI组女性患者较NDMCI组明显增多,而两组发病年龄、脑梗死部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疗效及预后DMCI组低于NDMCI组.结论 血糖、血脂代谢紊乱是脑血管病的两个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早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早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病2周后,TIA未发作90例(39.1%),TIA继续发作75例(32.6%),进发为脑梗死65例(28.3%);性别、年龄、脑卒中史、ABCD2分级、颈内动脉狭窄、心房颤动、糖尿病和冠心病是影响TIA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男性、年龄≥60岁、有脑卒中史、ABCD2分级为高危、存在颈内动脉狭窄、心房颤动、糖尿病和冠心病是影响TIA患者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年龄≥60岁、有脑卒中史、ABCD2分级为高危、存在颈内动脉狭窄、心房颤动、糖尿病和冠心病可影响TIA患者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脑内微出血(CMB)的发生概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7月至2013年2月期间脑梗死患者248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现CMB,将患者分为CMB(+)组122例与CMB(-)组126例.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临床资料盲法对患者病史、CMB、脑白质病变程度(WMC)、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等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高血压、既往心脑血管疾病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B(+)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明显高于CMB(-)组,CMB(+)组患者WMC评分明显高于CMB(-)组患者,而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提示,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史以及WMC分值是CM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梗死患者中CMB发生率较高.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史以及WMC等对CMB的发生率影响较大,高血压病史、心脑血管病史和脑白质病变(WML)是脑梗死患者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初发与再发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为及早进行临床干预及预防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254例,其中初发组131例,再发组123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再发组患者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均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组患者血浆总胆固醇高于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患者入院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发组和初发组患者在入院血压、血糖、血脂各成分及凝血功能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的患者有较高的再发风险,及早对脑梗死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如对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才能有效减少脑梗死的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