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描述色素性紫癜性皮病(PPD)的皮肤镜特征,探讨皮肤镜在PPD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就诊行皮肤镜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的PPD患者的皮肤镜照片,评估背景颜色、血管结构及非血管特征3方面的特征。结果共选取28例患者的69处皮肤镜照片,PPD皮肤镜下最常见的背景颜色为铜红色(59.4%,41/69),最常见的血管结构为红色点和红色小球(分别68.1%,47/69和95.7%,66/69)。最常见的非血管性结构为棕色点和棕色小球(分别60.1%,42/69)和棕色网状结构(79.7%,55/69)。结论 PPD有特征性的皮肤镜表现,皮肤镜在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PPD)为一组病谱性疾病,以主要局限于双下肢的多种紫癜性损害为特征,虽然皮损形态各异,但有共同的组织病理学基础。PPD诊断并不困难,但治疗效果不佳,目前对PPD病因和治疗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3.
<正>1 临床资料患者女,55岁。左大腿伸侧瘀点、瘀斑3个月余。3个月前,患者左大腿外侧出现带状分布大小不等瘀点和瘀斑,界清,无瘙痒和疼痛。2个月前原皮疹上方出现散在分布的粟粒大鲜红色斑疹,皮温不高,压之不退色。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外伤、手术、输血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结核病等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脏病,否认过敏体质,否认口服药物史,否认起疱史,否认静脉曲张史,家族史无特殊。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左大腿伸侧可见呈线状排布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因双腋下、肋间瘀点、瘀斑2个月于2013年8月来我院就诊。患者2个月前发现右侧腋下及肋间出现较密集大小不一瘀点、瘀斑,不伴瘙痒或疼痛等自觉症状。类似的皮疹逐渐增多,累及左侧腋下及肋间。自行外用"皮炎平软膏",治疗无效。病程中无系统症状,不伴有其它出血表现。家族中无类似病史。近1年有血糖异常史。  相似文献   

5.
正色素性紫癜性皮病(PPD)泛指皮肤出现瘀点同时伴有棕色色素沉着,主要累及双下肢的一组疾病。本病组织病理学上可见红细胞外溢、含铁血黄素沉积、皮肤浅表部位毛细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单侧PPD是其一种罕见的亚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0岁。左大腿外侧瘀点和瘀斑5月余。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基层灶性液化,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增生,毛细血管扩展充血,血管周围可见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及外溢的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诊断:象限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  相似文献   

7.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引起红皮病鲜见报道,笔者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1995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7例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27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7:1,15例(55.56%)合并有基础疾病。18例(66.67%)皮损位于双下肢,6例患者(22.22%)累及四肢,3例患者(11.11%)累及四肢、臀部和躯干,糖皮质激素、雷公藤多甙、沙利度胺、氨苯砜等不同药物联合治疗后21例患者皮损消退,6例患者皮损大部分消退。其中19例患者出现反复复发。结论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病程慢性、易复发,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糖皮质激素、雷公藤多甙、沙利度胺、氨苯砜等治疗均有效,且以糖皮质激素效果明显,但不能预防复发,光疗可作为一有效而安全的联合或单独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明确色素性扁平苔藓在皮肤镜下图像特征。方法分析45例经组织病理确诊为色素性扁平苔癣的患者,共选取144处皮损皮肤镜下图像特征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皮肤镜下18处(12.5%)皮损可见Wickham纹,Wickham纹呈现白色。117处(81.25%)可见尘灰样色素颗粒改变,27处(18.75%)可见色素球、弥漫的色素改变;皮肤镜下共129处(89.58%)可见血管构型变化,其变化为点状或线状。结论皮肤镜可以提高色素性扁平苔藓的临床诊断率,可作为色素性扁平苔藓的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17岁。躯干、双下肢黄褐色斑片7年。组织病理示:(腰背部皮损)表皮角化过度,灶性角化不全,棘层轻度增厚,单一核细胞移入,部分细胞核色深、不规则。免疫组化:CD2(+)、CD3(+)、CD4(+)、CD8(+)、CD5(+)、Ki-67阳性细胞率约20%。诊断:蕈样肉芽肿(红斑期)。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76岁。双下肢出现红色瘀点、进行性增多伴轻微瘙痒半年。组织病理示:表皮及真皮浅层单一核细胞浸润,表皮内可见Pautrier微脓肿。免疫组化:CD3(+)、CD4(+)、CD8(散在+)、CD45R0(+)、Ki-67(20%左右+)。诊断: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70岁。左下肢皮疹10余年,泛发全身伴痒3个月。皮肤科检查:四肢为主的广泛对称的紫癜性暗红色斑片、斑块,躯干散在的暗红色斑疹表面可见明显鳞屑。皮肤组织病理示符合蕈样肉芽肿诊断。患者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肌注,300MIU,1周3次,甲氨蝶呤10 mg,1周1次,同时配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1周3次治疗。经1年余治疗后患者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4.
总结孙虹教授对于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临床辨治的经验。孙教授认为此病病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外因多责之于“风、湿、热”邪气,内因以日久耗伤气血为主,“瘀血”贯穿疾病始终,治疗以清热凉血法、益气活血法为主,临床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例,用NB-UVB治疗仪治疗,初始剂量0.30J/cm2,每次递增0.06~0.10J/cm2,最大剂量2.00J/cm2,隔日1次,共30次,随访3个月。对照组10例,口服复方芦丁2片,3次/d;维生素E丸100mg,3次/d;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1次/d,连续治疗2个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91%,对照组为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UVB治疗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网状色素性皮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状色素性皮病(dermatopathiapigmentosareticularis,DPR)是一种罕见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网状色素沉着斑、非瘢痕性脱发及甲营养不良的皮肤病。1958年Hauss和ObersteLehn首次报道了姊妹同患DPR后,迄今共报道12例,除一例为亚洲人外[1],均为欧美所报告,国内尚未见报道。本例为有典型DPR症状的14岁汉族女性,伴有视力改变、牙龈异常及粟丘疹样皮损。我们还对该患及其近亲进行了HLA单倍型分析。患者女,14岁,汉族。出生后发现颜面、躯干、四肢皮肤黑褐色斑,随年龄增长色斑颜色加…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29岁,面颈及四肢远端网状棕褐色色素沉着7年余。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颈部及四肢远端出现淡褐色斑疹,无明显自觉症状。5年前指(趾)甲开始出现纵嵴,于多家医院就诊,未明确诊断。患者曾服用维生素C、E和米诺环素,外用维生素E软膏等治疗,无明显疗效,且病程中皮损及指(趾)甲改变不断加重,遂到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30岁。全身网状黑褐色色素沉着20余年。面颈、躯干及四肢可见网状黑褐色色素沉着,尤以颈部、躯干及上肢为重,头部毛发稀疏,发质干脆,双侧眉毛外1/3稀疏,掌跖点状角化过度、双手指甲萎缩、脱落,双手掌皮纹减少,拇指指纹消失。皮损组织病理示:棘层萎缩变薄,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并见大量嗜色素细胞。诊断:网状色素性皮病。  相似文献   

20.
持续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样蕈样肉芽肿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的罕见类型,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皮肤镜、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本文报道1例持续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样蕈样肉芽肿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