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柴退热洗剂擦浴对外感高热降温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两组不同的物理降温方法比较,探讨青柴退热洗剂擦浴对外感高热的降温效果.方法 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均给予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中药洗剂擦浴,对照组给予35%酒精擦浴.在擦浴后分别测量30min、60min、90min后的体温,并与擦浴前所测的体温进行对比.结果 擦浴后30min时治疗组的疗效低于对照组;擦浴后60min时两组的退热效果相当;擦浴后90min时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青柴退热洗剂擦浴对外感高热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青柴退热擦剂配合针刺曲池穴对外感高热的降温效果。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青柴退热洗剂擦浴退热;治疗组给予青柴退热洗剂擦浴结合针刺曲池穴退热;在治疗后30min、120min测量体温,并做自身前后体温对比。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温,但治疗组降温持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青柴退热擦剂合针刺曲池穴对外感高热的有良好的持续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小儿解表退热洗剂擦浴对外感风热型高热婴幼患儿的降温效果。方法:将2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统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小儿解表退热洗剂擦浴,对照组给予32~34℃温水擦浴。记录患儿擦浴前及擦浴后30、60、90 min体温,并对两组间各时间点体温进行比较。结果:在擦浴后30min时治疗组的疗效和对照组退热效果相当(P0.05);在擦浴后60、90min时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小儿解表退热洗剂擦浴对外感风热型高热婴幼患儿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温水擦浴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中药擦浴对外感发热风热证的退热效果。方法:60例外感发热风热型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在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辅以温水擦浴降温,观察组辅以银翘洗剂擦浴降温。并分别记录分别记录两组患儿就诊时的体温,以及温水擦浴后、银翘洗剂擦浴后15min、30min、1h、2h、4h后的体温;并记录两组擦浴次数。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擦浴后15min、30min时退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擦浴后1h、2h、4h后,观察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擦浴次数及整个病程中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擦浴对外感发热风热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升降散药液擦浴治疗对社区获得性肺炎高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社区获得性肺炎高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在使用基本治疗方案及不使用解热镇痛药的基础上,实验组予升降散药液擦浴退热,对照组予酒精擦浴退热,观察两组在擦浴治疗前、治疗后30min、60min及90min的体温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擦浴后体温均呈下降趋势,且实验组降温后60min、90min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疗效比较,实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升降散药液擦浴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高热具有一定降温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两组不同的擦浴降温方法比较,探讨青蒿洗剂擦浴对小儿外感高热的降温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高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常规给予美林退热混悬液口服,治疗组同时加用青蒿洗剂擦浴,对照组给予温水擦浴.在擦浴后分别测量30、60、90、120 min后的体温,并与擦浴前所测的体温进行比较.结果:擦浴后30min时两组效果相当,但擦浴后60、90、120 min时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青蒿洗剂擦浴对高热患儿具有良好且较持久的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中医降温措施治疗外感高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外感高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8例,对照组予头孢噻肟钠静脉滴注、常规酒精擦浴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医外感高热急症护理,包括耳部刺络放血和药液擦浴法。治疗结束后,检测退热效果,即分别观察患者治疗护理后30 min,60 min,120 min的体温变化、综合退热疗效、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及治疗后24 h、48 h、72 h的退热效果。结果:(1)护理后两组综合退热疗效比较,治疗组退热效果优于对照组;(2)两组降温护理前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降温护理后30 min时,治疗组疗效低于对照组;在降温护理后60 min时,两组退热疗效相当;在降温护理120 min时,治疗组退热疗效优于对照组;(3)护理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4)经护理后两组24 h、48 h、72 h的退热效果表明,治疗组体温反弹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降温措施可有效降低外感高热患者体温,缓解外感高热危急病情,且体温反弹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酒精擦浴对外感表证高热的疗效。方法:将60例外感表证高热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中药酒精对患者擦浴降温;对照组采用常规酒精擦浴降温,30min后观察疗效。结果:中药酒精擦浴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酒精擦浴对外感表证高热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金银花药液擦浴对小儿外感高热的降温疗效。方法: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5例外感高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观察组42例,治疗组采用金银花药液擦浴,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温水擦浴,比较两组患儿擦浴后30min、60min、90min的体温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97 67%)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两组患儿擦浴后体温下降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及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银花药液擦浴治疗小儿外感高热可快速平稳地降低体温,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荆防擦浴液擦浴对高热患者降温的效果。方法:将160例高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使用酒精擦浴降温;实验组78例,使用荆防擦浴液擦浴降温。比较2组体温变化情况及体温下降幅度的差异,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擦浴0.5h后体温下降不明显,而在1h后及以后的时间点体温与初始体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擦浴0.5h后及1h后体温与初始体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1.5h后体温与初始体温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各个时段体温下降幅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5h后对照组体温下降幅度大,1.5h后实验组体温下降幅度大。实验组寒颤的发生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荆防擦浴液降温效果良好、温和,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柴葛酒精浸液治疗外感高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柴葛酒精浸液搽浴,对照组予单纯酒精搽浴物理降温,比较2种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组12h内体温降至正常的有99例(81.1%),对照组53例(67.9%),经统计学分析,2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柴葛酒精浸液在短时间内起到较好退热效果,治疗外感高热症疗效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酒精擦浴与中药擦浴的降温效果,提高物理降温效果。方法:将高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使用酒精擦浴降温,实验组38例,使用中药擦浴降温。结果:擦浴后30min~1h,两组患者均体温下降明显。擦浴后1.5~2.5h,实验组患者体温下降幅度明显多于对照组。中药擦浴在降温的持续时间方面显著优于酒精擦浴组,且降温平稳,没有皮肤干燥等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擦浴是高热病人的温和有效物理降温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温冷酒精擦浴对高热患儿降温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温、冷酒精擦浴的直接降温疗效。方法:将2006年5月~10月在我院儿科治疗的100例高热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50例,采用温酒精(30%、41℃~43℃)擦浴;对照组50例,采用冷酒精(30%、30℃左右)擦浴。30min后观察其降温效果。结果:两种擦浴法都有降温作用,温酒精擦浴与冷酒精擦浴的体温下降平均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高热患儿以温酒精擦浴法为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热患儿使用传统温水擦浴及中医推拿清天河水在退热治疗中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本科室2016年3~12月外感发热T﹥39.0℃患儿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中药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清天河水小儿推拿手法,对照组则使用传统的温水血管丰富处擦浴方法物理降温。对两组外感发热患儿的90min内降温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90min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0min和60min体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清天河水手法退热在短时间内能够显著有效快速地降低患儿体温,且用物简单,操作简便安全,值得临床科室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使用升降散药液循经擦浴及常规大动脉处擦浴进行退热治疗中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本科室2015年2月~2016年4月外感发热T在38.5~39.0℃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未采用药物及其他治疗。治疗组使用升降散药液循经擦浴,对照组则使用升降散药液在大动咏等血管丰富处擦浴方法进行物理降温。对两组外感发热患者的120min内降温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对于外感发热患者的体温控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降散循经擦浴操作简便安全,降温效果显著,值得临床科室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外感风热型发热患者使用不同浓度的酒精进行擦浴降温的效果。方法以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105例外感风热型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A组与对照B组,各为3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200~250 m L酒精进行擦浴降温,其中观察组为35%酒精,对照度A组为20%酒精,对照度B组为50%酒精。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A组(77.1%)和对照B组(74.3%),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少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6%)明显低于对照B组(28.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浓度为35%的酒精对外感风热型发热患者进行擦浴降温的效果最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佳杰  李辉 《新中医》2017,49(6):25-27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联合常规疗法治疗中枢性高热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中枢性高热肺热壅盛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吸氧、冰帽、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治疗,并给予脱水、营养保护脑细胞等常规药物治疗,有手术指征者行手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2组疗程均为10天,监测记录2组患者的日最高体温、日体温平均值,并记录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体温反弹例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1天开始至第10天,2组日最高体温及日平均体温均逐渐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日最高体温及日平均体温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组退热起效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均未出现体温反弹,而对照组有8例患者出现了体温反弹,2组体温反弹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治疗中枢性高热效果显著,退热快,综合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柴葛解肌汤加减擦浴的退热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发热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擦浴降温,对照组采用冰敷法降温,比较2组退热疗效及退热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 0%,对照组为76. 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平均退热时间、退热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柴葛解肌汤加减擦浴的退热疗效优于冰敷法,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中药擦浴联合穴位刺激护理小儿高热惊厥的疗效观察。方法收集小儿高热惊厥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护理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药擦浴护理联合穴位刺激干预。结果与对照组同期相比,治疗组擦浴后30 min、擦浴后60 min体温降低更明显,治疗组护理后体温恢复至正常值所需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擦浴联合穴位刺激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的治疗中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用中药泡浴为高热患儿物理降温的降温速度和降温效果。方法:将499例高热患儿随机分为A、B、C 3组,A组(168例)采用略高于测试体温的中药泡浴,B组(167例)采用略高于测试体温的温水擦浴,C组(164例)采用略高于测试体温的温水泡浴,对A、B、C 3组的降温速度及降温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3组降温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降温效果A组最好,C组次之,B组最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热患儿物理降温选用略高于测试体温的中药泡浴,降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