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胃安散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内镜和病理确诊为胃癌前病变的患者且符合脾虚血瘀型中医证型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1例,予胃安散;对照组17例,予市售胃复春,两组均用药12周。结果:胃镜所见胃安散组患者治疗后与胃复春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与临床公认的治疗胃癌前病变的胃复春疗效相当。结论:胃安散对胃癌前病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有较好的改善临床症状及一定的抑制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酒精性肝病严重危害国民的健康。现代医学认为肠黏膜屏障损伤和细菌移位是酒精性肝损伤的重要病理环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肠-肝轴”理论和“二次打击”学说。本文基于历代医家论点的文献检索和现代研究结果,提出“脾虚血瘀”是酒精性肝损伤的基本病机,“肠道是中药防治酒精性肝损伤的重要靶位”及“从脾论治”的理论假说。并结合研究团队近年来对经验复方健脾活血方的研究进展,说明具有健脾活血、清浊利湿功效的健脾活血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药理机制表现为修复小肠黏膜的机械屏障损伤,改善菌群结构,减少内毒素释放,进而减轻对肝脏的“二次打击”。该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体现了酒精性肝损伤“脾虚血瘀”的病机特点以及“从脾论治”的治疗法则,对传统理论进行了现代诠释,为中医药防治该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4.
通过整理古今文献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讨急性脑出血的血瘀病机;同时分析了瘀血是该病的基本致病因素,血瘀是其基本病机,“瘀”与“风”、“火”、“痰”、“虚”诸致病因素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病机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 PLGC)是指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一种胃黏膜病理变化,是胃癌发生的重要阶段和炎-癌转化的“黄金转折点”。因此,及时、有效地截断或逆转PLGC对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总纲和基本指导原则,即扶助衰弱之正气,祛逐强盛之邪气,以使正盛邪弱、正胜于邪、疾病向愈。PLGC归于中医的“胃痛”“痞满”等范畴,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发生发展之根本为正衰与邪盛长期作用的结果,正衰(脾胃虚弱)为致病之本,贯穿疾病始终,是感邪和虚实夹杂的基础,反复感邪,出现不同的邪实(滞、痰、瘀、湿、热、毒等)为致病之标,为病理基础,多种邪实互为因果,致使疾病冗杂多变。邪盛与正衰共存于本病不同阶段,治疗应采用扶正祛邪原则,即“健脾益气、养阴益胃、温中散寒”以扶正与“理气、祛湿、除痰、化瘀、解毒”驱邪等治则,根据病机组合,动态施治。大量研究证实,中医中药在改善胃黏膜萎缩、逆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上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文章基于“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6.
7.
受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大气下陷理论的启发,根据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医学气血理论及升降理论,提出了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机特点是气陷血瘀。深入探讨了心血管疾病气陷血瘀病机的理论基础及现代医学证据,指出气陷血瘀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在不同阶段具有的相同的病理基础,气陷血瘀证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一种临床证型。主张采用升陷祛瘀法治疗心血管疾病辨证属气陷血瘀证者。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胃肠安方治疗脾虚型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脾虚型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给予胃肠安方治疗,对照组予胃复春治疗,疗程4个月。观察两组证候积分、症状疗效、胃镜和病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证候积分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疗效、胃镜疗效和病理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安方可改善脾虚型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症状,逆转胃黏膜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一组南化学、生物、物理因素及不明原因所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中风与气虚血瘀病机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缺血性中风的病机较复杂,有风、火、痰、瘀、虚之分。笔者立足临床,通过对缺血性中风古今文献的整理,认为气虚血瘀与缺血性中风的相关因素、先兆症、临床表现、现代病理机制密切相关,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病机。 1 缺血性中风相关因素与气虚血瘀的关系 1.1 年龄大小 缺血性中风多发生在40岁以上,尤以50~70岁为多[1]。《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说:“每见中风之人,必中年以后。”为什么步入中年以后缺血性中风发病率增高呢?因为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血由强到弱不断衰减,影响气血运行。如《杂病源流犀烛》云:“人至五六十岁,气血就衰,乃…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该病病程较长,初期往往并无特殊不适。随着病情进展,多表现为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CAG作为胃癌前疾病的一种,若不予以重视和及时治疗,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性较大。研究发现,高浓度胆汁酸患者的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肠道菌群作为人体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被发现在胆汁酸的合成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胆汁酸代谢形成密切相关的胆汁酸-菌群轴或与CAG的发生及进展有关,甚至可导致胃癌。中医认为,脾虚血瘀是CAG的核心病机,胆汁酸-菌群轴与CAG的相关性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以“胆汁酸-菌群轴”为切入点,探讨CAG脾虚血瘀证的病机内涵,以期进一步认识CAG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12)
血瘀是临床重要的病机之一,可见于临床多种疾病。血瘀日久可生风致瘀风内动,并常与其他内风相兼出现;瘀血蕴积日久可化毒,毒又可致瘀,毒瘀从化,引发诸多临床急证;瘀血还可与痰浊、内热相互搏结形成痰瘀互结、瘀热互结证,而血瘀化风、瘀毒从化、痰瘀互结、瘀热互结多见于老年病、慢性病或疾病的危重病阶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胃康复冲剂对胃粘膜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应用胃康复冲剂治疗61例脾虚证胃粘膜肠上皮化生(IM)和不典型增生(ATP)患者,治疗前后均作胃镜检查,取胃窦部粘膜作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检查。结果: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证病理疗效优于脾阴虚证和脾虚气滞证(P〈0.05,P〈0.01);4组脾虚证胃窦部病灶区组织病理、肠化生亚型和非病灶区粘膜超微结构 的“背景病变”,在治疗后均有改善,趋向接近于健康对 相似文献
15.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血瘀病机与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深入开展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CAG)的研究,笔者曾对80年代以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45首现代验方的用药进行了统计分析,按中药的功效分类整理,药味和频次排在前4名的依次为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化湿化痰药。其中活血化瘀药有丹参、延胡、莪术、没药、蒲黄、当归、川芎、五灵脂、三棱、乳香、红花等20余种。把现代对于CAG的治疗用药与 相似文献
17.
18.
孙西庆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4):92-93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阐明了阳明邪热与胃肠宿有的瘀血相结导致健忘的发病机制。血滞于下,下实上虚,心神失养,心气失常,故喜忘。因此,阳明瘀血引起老年痴呆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据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胃癌及胃癌前病变脾虚证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核DNA及微量元素含量、胃黏膜SOD和血清LPO水平,探讨胃癌与胃癌前病变与胃黏膜病变的内在联系。方法:160例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组5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组68例、胃癌(CA)组37例及正常组22例,胃镜下取病灶区、非病灶区胃窦及胃体3处黏膜,做胃黏膜上皮细胞核DNA及微量元素含量、胃黏膜SOD活性、血清LPO水平测定。结果:①HC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核DNA含量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HC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核Zn和Cu含量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HC组胃黏膜SOD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HC组血LPO水平与CSG组、CAG组、C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癌与胃癌前痛变脾虚证与胃黏膜病变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胃黏膜组织细胞Zn、Cu含量降低,细胞核DNA舍量异常增高是胃癌前痛变信号,应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20.
不少研究显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系统研究胃黏膜癌前病变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对早期诊断胃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医治疗CAG多局限于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消化不良等对症治疗,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时,具有辨证论治、灵活加减、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尤其是活血化瘀法的应用,使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显示出独特优势,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并使胃癌前病变有不同程度的逆转。就目前对中医血瘀证在胃癌前病变中的认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