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淋巴结直径大小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胃癌全阴组与全阳组淋巴结的螺旋CT资料,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螺旋CT检出病理诊断为全阳组和全阴组的各组淋巴结共267个,其中阳性淋巴结有123个,阴性淋巴结有144个。直径1~5mm和5~10mm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4%和40%;10~15mm和15mm及以上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2.3%和100%。阳性淋巴结直径均数为10.9±7.1mm,阴性淋巴结直径均数7.1±2.3mm,两均数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以淋巴结直径10mm为域值,则阳性淋巴结的敏感性为39.8%(49/123),阳性预测值为71%(49/69),阴性预测值为62.6%(124/198),特异性为86.1%(124/144)。结论单纯依据淋巴结直径(≥10mm)判断有无转移,无法同时保证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不能只注重直径较大的淋巴结,更应重视小淋巴结转移的问题,这对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材料与方法:分析CT能发现的70例胃癌转移淋巴结的表现,术前常规CT检查,平扫、增强扫描,观察影像学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病理检查1042个淋巴结,转移为367个(35.22%),>8mm淋巴结419个阳性246个(58.71%)。CT检出淋巴结数758个,手术后病理检查阳性346个(45.64%)。其短径、长径、平扫CT值等阴性阳性对比差异明显,不同大小淋巴结、不同CT强度阳性率不同,阴性阳性对比差异明显。结论:胃癌术前进行CT检查,具有无创、准确率高等特点,为胃癌根治术制定手术方案和预后评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直径大小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44例胃癌患者术前施行超声检查,术后收集患者的病理结果,对胃癌肿瘤大直径组及小直径组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直径大小≥4 cm的胃癌患者和肿瘤大小4 cm的胃癌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肿瘤分期、远处转移情况上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区域内淋巴结转移的数量上,不同N分期的肿瘤直径大小上存在差异(P0.05)。结论肿瘤直径越大,淋巴结转移率越高;N分期越大,肿瘤直径越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特征。方法 分析35例进展期胃癌淋巴结的螺旋CT影像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螺旋CT共检出淋巴结379个,其中阳性淋巴结有173个(阳性率45.6%).阴性淋巴结有206个。以长径≥10mm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淋巴结阳性率达62.7%,淋巴结不规则的阳性率96.3%,淋巴结强化不均匀者阳性率89.4%,以平扫CT值/〉25HU、动脉期CT值≥70HU、静脉期CT值/〉80HU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淋巴结的阳性率达55.7%、56.3%及67.8%。结论螺旋CT对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作用.采用淋巴结长径为10mm,结合淋巴结形态,密度差有助于提高螺旋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评价其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方法:72例经胃镜证实的胃癌患者进行术前螺旋CT扫描,分析CT图像上胃周淋巴结肿大的检出情况,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螺旋CT对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敏感性为69%.准确性68%。结论:螺旋CT在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对临床制订治疗方案、评估手术切除可能性、比较治疗效果、估计预后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48例胃癌患者的CT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螺旋CT对淋巴结总检出率为61%,转移阳性淋巴结检出率57%。结论:螺旋CT对胃癌腹腔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进一步判断胃癌分期,对病人的预后、治疗方案、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yndecan-1基因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将44例胃癌手术病例分为伴淋巴结转移组和不伴淋巴结转移组,以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为对照。应用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yndecan-1的表达,并同时检测p53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所有癌旁正常组织均有Syndecan-1基因的表达,而44例胃癌组织中只有10例有表达,阳性表达率为22.7%(10/44),癌旁正常组织中Syndecan-1基因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组织(χ~2=9.14.P<0.05)。35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2例有Syndecan-1基因表达,阳性表达率为5.7%(2/35),不伴淋巴结转移的9例胃癌组织中有8例检测到Syndecan-1 mRNA的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8.9%(8/9),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Syndecan-1 mRNA的表达率显著低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两组间差异明显(χ~2=23.66,P<0.05)。p53表达阳性的胃癌组织Syndecan-1 mRNA的表达低于p53表达阴性的胃癌组织(χ~2=6.18,P<0.05)。结论:Syndecan-1 mRNA表达缺失促进了胃癌生成及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CT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CT在观察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进行了病理与术前CT对比观察。结果:各组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率为40%~81%,有远处淋巴结转移者多伴有1~2组浅、深淋巴结转移。结论:(1)根据部位的不同,受累淋巴结的检出率有较大差异,较易显示的为距肿瘤较远周围脂肪丰富的淋巴结。(2)淋巴结转移的分布有由浅入深,由近至远的规律性,以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3)与原发肿瘤融合的转移性淋巴结及大小趋于正常的转移怀淋巴结为CT漏诊的主要原因。(4)CT对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的检出率虽不十分令人满意,但仍具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清扫术的适应症。方法:对D3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廓清术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a2,16b1组淋巴结转移率17%,均为进展期胃癌,均有N1-N2淋巴结转移,胃癌浸润深度达T3,T4者淋巴结转移率21.5%,低分化型瘤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2.2%,癌灶直径≥5cm的淋巴结转移率25.8%,弥漫型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更高达42.8%,结论:胃癌浸润深度,癌肿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大体类型,肿瘤大小等病理因素是预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主要根据,对高度怀疑或证实有N1-N2淋巴结转移,浸润浓度T3,T4,进展期低分化型癌,癌灶直径≥5cm,以及弥漫型胃癌,但无肝脏,腹膜等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尽可能行D3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廓清术。  相似文献   

10.
淋巴转移是诸多人类恶性肿瘤扩散的重要途径,包括胃癌、结肠直肠癌及乳腺癌等。淋巴转移主要包括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系统性播散3个部分。肿瘤细胞一旦穿透上皮基底膜及其下方的结蹄组织层,即可通过主动运动进入淋巴管或微淋巴管,并经由其内部的淋巴液流向和压力差到达各级淋巴结中,进而增殖直至破坏整个淋巴结。淋巴结对于肿瘤细胞而言,既是转移必经场所,也是一道微弱的自身屏障。胃癌是以淋巴转移为主要扩散途径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浸润性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Ⅰ期和Ⅱ期患者88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早期浸润性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肌层浸润、组织分级、临床分期、脉管浸润等5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仅临床分期、肌层漫润、组织分级、脉管浸润与淋巴转移相关,P值分别为O.0002,0.0125,0.0001,0.0165。结论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临床分期、肌层浸润.组织分级、脉管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2.
高频彩超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结转移(LNM)的相关因素,以获得超声预测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结转移的指标。方法分析我院171例乳腺癌患者的原发灶和腋LN的超声图像。观察原发灶的位置、最大径、肿瘤内部的血流丰富程度分级(0~级)、腋下可探及淋巴结的个数。全部患者均进行乳房改良根治术,以腋LN清扫的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与LNM相关的影像及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诊断指标。结果171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观察指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的最大径、超声可探及的淋巴结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将统计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原发灶的最大径线与超声可探及的淋巴结数均进入方程。利用ROC曲线评价肿块最大径线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随着预测淋巴结转移的肿瘤最大径线值的增大,其敏感性降低,而特异性增大,肿瘤最大径为20mm、24.5mm、31.5mm时,其敏感性分别为75.3%、63.0%、32.5%,而特异性分别为55.7%、73.9%、90.0%。结论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腋下淋巴结超声扫查,综合考虑原发灶最大径线与可探及的腋下淋巴结数,将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腋LNM的正确率,较为准确地判断淋巴结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数目对行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符合筛选标准的148例行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按照淋巴结转移数目进行分组:N0组(0枚)91例、N1组(1~3枚)41例、N2组(≥4枚)16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Log-rank比较3组术后3年生存率,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用χ2检验进行两两比较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死亡率情况。结果 N0、N1、N2 3组的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88.1%、71.4%、61.1%,3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N0、N1、N2 3组的总体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死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1,0.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数目是结肠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情况的危险因素,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3年生存情况明显比有淋巴结转移者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根据术中探查发现及术后病理结果确诊,将215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36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79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类型、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浸润深度、肿瘤最大直径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病有关(OR=3.103,95%CI:1.495~6.609).结论 肿瘤的浸润深度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PT1-4N0M0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病理因素和淋巴结微转移对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纳入PT1-4N0M0结直肠癌126例,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用免疫组化染色术后平均随访64.11(64~106)个月。观察临床病理因素及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病理因素中,"淋巴管浸润"及"侵袭肠壁深度"与CK20的表达呈正相关,而其它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的CK20表达无明显相关性。临床病理因素与5年无瘤生存率均无明显相关性。在淋巴结CK20表达阴性、孤立肿瘤细胞巢(isolated tumor cells,ITCs)和微转移(micrometastasis,MCM)的患者中,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6%、63.5%和50.0%。ITCs和CK20(-)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而MCM与CK20(-)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对于PT1-4N0M0期结直肠癌患者,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应予以积极的术后辅助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何涛  罗婷  张明鸣  伍晓汀 《华西医学》2008,23(2):297-298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术中收集35例发生淋巴转移的胃癌患者的正常黏膜、原发灶、淋巴转移灶标本,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其IGFBP-2 mRNA表达,同时行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IGFBP-2在原发灶中表达与正常黏膜、淋巴转移灶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IGFBP-2表达在正常粘膜与淋巴转移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GFBP-2在胃癌的增生、淋巴转移中可能发挥着一定作用,可为临床预测与治疗胃癌淋巴转移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纳米炭混悬注射液检测胃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波  陈佳平  胡建昆 《华西医学》2006,21(3):514-515
目的:研究胃癌前哨淋巴结(SLN)的分布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使用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对38例胃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术中检测,随后对患者行胃癌根治术。结果:38例患者中有34例(89.5%)成功检测出前哨淋巴结。在31例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有25例存在前哨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0.6%(25/31),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率为19.4%(6/31)。结论:前哨淋巴结的检出对胃癌术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提高CT对胃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纤维胃镜、病理证实的84例胃癌CT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局部或广泛胃壁增厚,其中1例早期胃癌,4例皮革胃。周围组织脏器侵犯9例,后腹膜及远处转移4例。结论:CT对中晚期胃癌定位和定位的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早期胃癌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清扫不同术式(采样组与根治组)对乳糜胸发生率、治疗和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5月2003年6月1373例肺癌术后(肺叶切除术+淋巴结采样)并发6例乳糜胸的资料,以及2003年7月-2008年7月1679例肺癌术后(肺叶切除术+系统性淋巴结根治,包括胸腔镜)并发19例乳糜胸的临床资料。结果:采样组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为0.44%,根治组为1.1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34)。采样组所有病例均行保守治疗,根治组17例保守治疗,2例手术治疗成功,无死亡病例。结论:肺癌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和淋巴结清扫方式明显相关;治疗转归由于淋巴结清扫方式不同而不同;营养支持治疗使保守治疗的有效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检测盆腔淋巴结的人乳头状瘤病毒DNA,以预测病理诊断淋巴结阴性宫颈癌的复发。方法对8例术后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的石蜡包埋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HPV-DNA,作为阳性对照。对20例病理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阴性而临床上出现复发的患者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原发病灶和盆腔淋巴结石蜡包埋标本中的HPV-DNA。随机选择20例病理诊断无淋巴结转移临床上也无复发的患者,进行上述同样的原发灶和盆腔淋巴结的HPV-DNA检测。结果在8例病理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病灶中,均检测出与原发病灶型别完全相一致的HPV-DNA。在20例病理诊断无盆腔淋巴结转移而临床上复发的患者中,18例检测出与原发病灶型别完全相一致的HPV-DNA,占90%。在20例病理上无盆腔淋巴结转移、临床上也无复发者中,除了1个盆腔淋巴结检测出HPV—DNA外,其余19例均未检测出任何的HPV-DNA。结论在病理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阴性的宫颈癌患者中,盆腔淋巴结HPV-DNA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早期微小淋巴结转移或同时存在不能发现的血性转移,因此,盆腔淋巴结HPV-DNA的检测结果可以作为一项诊断指标,以预测这部分宫颈癌患者的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