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风先治血是临床常用治疗风证的法规。所谓“先”,是强调治血为治风之先导,并不是先治血而后治风。至于治血的概念,则凡是能调和营卫气血、通利血脉、疏畅经络之法,皆在此例。历代医家于治风的同时对不同的风证,分别配伍不同的治血之品,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治风先治血之法。这些治法散见于历代医家的各种著作中,依笔者之管见,可归纳为如下十种:  相似文献   

2.
治风和治血是中医常用的两类治法,二者关系密切。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妇人偏枯贼风方论》载有“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一直为临床各科所推崇,其应用范围已从血病生风推及多种风病,实践证明治血的确有助于治风。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治风是否有助于活血,则缺乏明确论证。  相似文献   

3.
神经性皮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中医学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是神经性皮炎的首发病因。我们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提出“从血论治”神经性皮炎,主要的辨证分型为血热证、血瘀证、血虚证,治疗时从“治血”入手,重视活血药、养血药的使用,适当配伍祛风的虫类药物,往往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血风汤治疗皮肤瘙痒症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风先治血”是前贤治疗诸类风证的经验名言,可谓一语破的,深得其要。笔者师其意,自拟血风汤治疗皮肤瘙痒症52例,疗效颇佳,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2例,均符合江苏省卫生厅主编的《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中有关皮肤瘙痒症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黄培新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主任导师,拥有数十年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至今仍工作于临床一线,在临床上重视"治风先治血"的临证思路。"治风先治血"的论述源自南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贼风偏枯方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1]黄教授在继承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行血、养血、和血、补血等不同的具体治法,将"治风先治血"的思路应用于中风、癫痫、颤证、瘾疹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上。兹将黄教授"治风先治血"临证经验的病机分析、治法方药及审因论治原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明代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在阐述行痹的治疗方法中提到"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李氏的防风汤及如意通圣散中都使用了补血活血的当归,从中更能看出从血论治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充分表明理血在风证进展和治疗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荨麻疹多由风血合病,风邪善行数变,致使此病发无定时,发无定处。而风邪又分"内风"和"外风",风或从外生,或从内生。风从外生,多由风邪夹杂寒邪、热邪、湿邪侵袭肌表,多兼有卫外不固的症状,风从内生,多由脏腑功能受损失调或因七情内伤等多种致病因素诱发,而临床上无论是血寒、血热、血虚、血瘀皆可化风而引起瘾疹,风邪为临床多数荨麻疹病患的根本致病因素。而李氏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思想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对风邪致病证型的皮肤病的诊疗意义非常。临床上发现荨麻疹大多病情缠绵难愈,易致邪气入里,遂应辨清其标本虚实,历代医家主张以治血理血为重,兼以疏风和营之法。导师张燚深入剖析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提出将荨麻疹分为血寒生风、血热生风、血虚生风、血瘀化风,4个证型,并自拟中药方剂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 “治风当治血,血行风自灭”一语,首见于宋代妇科名家陈自明之《妇人大全良方》。这一独特见解,至今仍不失为治疗各种内、外风证的有效方法。然而,对于中风一病,尤应详为辨证,进而分清该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属血逆、血热、血瘀或血虚病机,分别采取引血下行、凉散血热、活血化瘀或补益气血等治“血”方法。现就中风证的常用治血诸法,略要论述如次。一、血随气逆法当引血下行中风初起,每常头晕头痛、耳鸣目眩、  相似文献   

8.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最早由南宋陈自明提出,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拓展发挥为从血治疗外风和内风相关疾病并获得一定疗效.作者在临证时常使用血府逐瘀汤从"治血"的角度治疗颤病这一"风证"而屡屡获效,总结分析后认为:颤病之形成,多因肝之气血阴阳失调、肝气疏泄失常而致经脉血瘀,经脉血瘀再逢肝气过盛,肝气受阻不能畅行,遂鼓动...  相似文献   

9.
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属于中医学“风瘙痒”的范畴。风邪是造成皮肤瘙痒的最主要病理因素。“治风先治血”理论被广泛用于治疗以风证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基于“治风先治血”理论分析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以血病为因,风病为果;以阴虚内热、伤津耗血为本,津血耗伤、内生风邪为标的病机特点,并从“调血消风治其标,滋阴养血求其本,兼顾他邪防生变”三个层面论治本病,为中医药理论指导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左智杰 《北京中医》2006,25(10):616-617
养血祛风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它渗透于浩瀚的医籍中,临床许多疾病都使用本法治疗。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指导下,笔者心有所悟,自拟了养血祛风汤。临床治疗数十例疑难杂证,疗效满意。特总结病案3则,介绍于下,错谬难免,敬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1.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观点首载于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卷三贼风偏枯方论》中,他在本篇提出:“贼风偏枯,其状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间作痛,……古人有云:‘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治法当用火儿风汤……养其血,则风自去矣.”到了公元1347年,朱丹溪为突出治疗学上的观点,把医字改为治字,遂成“治风治先血,血行风自灭”.现就谈谈我们这观点的看法: 一、含义与应用范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从字面而言:是指风邪为患的病证——风证.首先通过治血,使  相似文献   

12.
吴力群教授认为小儿慢性抽动障碍病理基础是"肝风",肝风分为外风及内风,无论外风或内风皆可引起气血功能障碍,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血又应以养血为本.临证常选用养血息风汤,以四物汤养血调肝治其本,止痉散息风止痉治其标,标本同治,效果显著.其对慢性抽动病因病机的把握及遣方用药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从宋代医家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中得到启发,探讨银屑病发病的内在机理。传统认为"治风"为标,"治血"为本,治疗当审其病因,笔者结合临床,提出"风血互为标本",治疗当辨风求因,辨血求因,治风未必行血,治血未必熄风,当采用"风血辨证",对摆脱固有的理论束缚,扩展银屑病的辨证思路,有一定价值,旨在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于彬  宋坪  王振萍  刘馨雁  王素梅 《中医杂志》2012,53(19):1692-1694
介绍运用中医药辨治荨麻疹临床体会,可分为风热束表、风热挟湿、风邪久羁、风寒束表、血热风盛、血瘀生风、血虚风盛和脾胃失和等8种证候,以成方分别加减施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虽为古人之名训,但前人并未言及治风的方法,如凉血祛风、养血祛风、活血祛风等.若将此法予以发扬,对于治疗顽固的荨麻疹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5.
答:“治风当治血,血行风自灭。”至今仍不失为治疗各种风证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中风一病,更应辨明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属血逆、血热,还是血瘀、血虚,然后采用相应之法。1 引血下行法:适用于血随气逆之证。中风初起,每常头晕头痛、耳鸣目眩,或突发舌强语謇、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舌红脉弦等候。分析脉证,大都因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于是“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寒热错杂,正虚邪实,其病机与厥阴病阴阳寒热虚实错杂、主血主风的病机特点相应,提出从六经之厥阴辨治慢性肾衰竭,临证辨治时注重分析血分证和风证的特点,采用"和血法"、"和风法"之和厥阴法治疗慢性肾衰竭,为慢性肾衰竭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刘洪  熊维建  熊燕影  邓星  郑新 《中医杂志》2018,(10):825-828
郑新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矿物质与骨异常的病因病机基本特征是"本虚标风",以肾(精髓)、脾(气血)、肝(阴血)亏虚为本,邪气亢盛(如浮阳、毒、瘀、痰、浊等)致风邪扰动为标,提出从"风"论治。临证时根据致"风"成因进行分证论治,以养肝健脾益肾治其本,化瘀解毒搜风通络治其标,灵活运用平肝熄风、培土宁风、化瘀解毒搜风法治疗本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治风先治血”之说,结合临床实践,论述了风病的概念、特征及病机证治。提出风病证治有三要:即治风必先审因;治风必先察位;治风必备多法。  相似文献   

19.
四物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擅补血调血,为补血剂首方,历来多用于营血亏虚之证。笔者依据中医整体辨证思想,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用养血疏风法,以四物汤为主方化裁,治疗多  相似文献   

20.
周唯 《中医研究》2008,21(11):2-4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出自《妇人大全良方》,原语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所谓治血,是指治疗风病配伍活血、养血药。这一治则为历代医家所尊崇,许多传统经典方剂都体现了这一治则,其疗效已为长期的临床实践所肯定。然而治风何以需治血?本文拟对其中的意蕴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