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本《本草经》佚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本(本草经).是古人托名神农所著(神农本草经)的简称。当时托名的不止一家,后因战乱损失,只剩下四卷本。梁·陶弘景序云:“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干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四卷本(本草经)经过魏、晋名医增补,形成多种(本草经),它frJ在收载药物数目、三品分类、自然属性分类、药性寒热,主治内容多寡,均各不相同。陶弘景将诸家(本草经),统称之为“诸经”。在‘’诸经”中,四卷本(本草经)是最古的本子,其余都是名医增补的本子。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时,采用“苞…  相似文献   

2.
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所据的古本经是四卷本<本草经>.梁陶隐居序云:"汉献(公元190~220年)迁徙,晋怀(公元307~312年)奔迸,文籍焚糜,千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  相似文献   

3.
《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学术界多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今本《针经》(《灵枢》)《素问》即《内经》之见,并认为《黄帝外经》散佚已久。而考察历代史志可知,随着《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渐失记载,《黄帝素问》《黄帝针经》两个系统的传承脉络日益清晰,至《清史稿·艺文志》所载书目,《素问》《...  相似文献   

4.
讨论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是用“苞综诸经”的办法,以诸经中最早的本子《神农本草经》药365为主,以吴普、李当之等名医在诸经中增录的药物“名医副品”亦365种,编为七卷本《本草经集注》。由于历代本草序,把“名医副品”一词多加改动,从而产生一些误解:一是认为“名医副品”365种药来自一本现成《名医别录》书,二是认为《证类本草》“梁陶隐居序”为《名医别录》序。  相似文献   

5.
王士祯的家世和家学渊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翰林院侍讲、长洲文震孟所写《王氏族谱序》云:“海内族性之贵者莫最于王氏,其望二十有二,成以分封食采,而太原、琅琊尤著。若新城之王,固琅琊之裔也。自北海徙济南凡几十世……遂极人文之盛,则海内王姓之贵者又莫最于新城,而不必以琅琊望矣。然新城之有王也,则自琅琊公始也。”序中所称琅琊公即新城王氏始祖王贵,其人原籍青州府诸城县初家庄,后移居新城县曹村,为赵氏佣作。《渔洋山人自撰年谱》中说:“公居港城,古琅琊地也。当元末白(一作花)马军乱.公徂击之,杀一贼,度不能抗,乃避居新城之曹…  相似文献   

6.
《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陶弘景在《本草经》基础上注的。陶氏所据的《本草经》是一种《本草经》,还是多种《本草经》。从陶氏《集注》序录看,陶作《集注》是据多种同名异书《本草经》注释的。并将多种同名异书中文字糅合为一体,收入《集注》中,用朱字书写,定为“本  相似文献   

7.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皇甫谧《甲乙经序》 :“伊尹以元圣之才 ,撰用《神农本草》 ,以为《汤液》。”又云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 ,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 ,皆可施用。”林亿《伤寒论序》云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 ,诸家莫其伦拟 ,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 :伊尹以元圣之才 ,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 ,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 ,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 ,伊尹本神农之经 ,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是皇甫谧、林忆诸前贤大德皆谓《伤寒杂病论》在《伊尹汤…  相似文献   

8.
《肘后备急方》对针灸学的贡献《肘后备急方》原名《肘后救卒方》,晋·葛洪撰,约成书于公元四世纪中叶。原86首分为三卷,公元500年,陶弘景并原书为79首,另加22首称《补阙肘后百一方》,公元1144年,杨用道得辽乾统年间(公元1101~1110)刊本加...  相似文献   

9.
黄■辑《本草经》增补23条佚文汇考王家葵,孙启明在众多的《神农本草经》辑本中,黄辑本被公认为是剽窃之作。如范行准先生指出:“二孙辑本即被当时富商黄所窃,删去叙录,辑入《黄氏逸书考》中。”[1]黄抄袭孙星衍、孙冯翼所辑《本草经》时,为显示与二孙本不同,...  相似文献   

10.
《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草经》)为基础,加上魏晋名医记录,进行注释的资料。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生于刘宋元嘉29年(公元452年),卒于梁大同2年(536年)。陶氏生平著述极多,大部份属于道家的。医学著作亦有若干种,如《补阙肘后百一方》3卷,《效验方》5卷,《太清草木集要》2卷,《陶隐居本草》10卷,《本草经集注》7卷等。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序载:“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卷”。对于此句中“平脉辨证”,历代医家传注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笔者考日本江户医家对此解释,有一些独到之处,特集录如下,以备参阅。 目黑道琢《伤寒论集解·序》:平脉辨证,疑是书名,而文献无可以证焉。喻嘉言曰:“自叙云平脉辨证,则脉法当隶篇首”。是以平脉辨证为篇名而既云,则未必然。 铃木良知《伤寒论解故》:平脉辨证,未详。柯琴曰:“仲景…  相似文献   

12.
自杨氏创始“循经取穴”编纂体例和针刺原则以后,后世医家多沿其例,至今此法仍为医家采用。此书之出现,推动了明堂学术之发展。公元752年(天宝12年),王焘(约公元670~755年)《外台秘要》成,卷39据《甲乙经》大量引用《黄帝明堂经》原文,并称此经为明堂学之正经。而在王焘前,甄权(约公元540~643)曾修《明堂图》,孙思邈(公元581~682)《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屡引《明堂》之说,可见《明堂》之学在唐初的发展盛况。至王焘又将《明堂》列为专卷详加论述,尤可见明堂学影响之巨大。唐代明堂类著作,不限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所…  相似文献   

13.
《儒门事亲》为张从正所撰临床综合医著,总结其版本源流大致为:单行本系统,指《儒门事亲》三卷单行刊印的本子,蒙古中统三年壬戌(1262)高鸣刻本为现在所知唯一的三卷本;丛刻本系统,是指以“丛书”形式刊行而以“儒门事亲”为总名的本子,又有单行本和丛书本两类,前者如明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邵辅刻本,后者如明万历间王肯堂《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医方类聚》征引,指《医方类聚》所载录的《儒门事亲》、《杂记九门》等;建国后诸本,指建国后以十五(十四)卷本为基础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的本子,可分为排印本、校注本和点校本三种。  相似文献   

14.
对《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的研究。始于宋代王炎。明代卢复的《本草正经》则为现存诸辑本中最早的。入清后,研究《本经》之风日盛,成为清代本草学的特色之一。宏观地看,这种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辑录,即从前代本草中录出《本经》原文,或加考证而成书;一类是注解,即对《本经》药物酌加损益,参以注解;再一类是杂著。兹列表于下(见下页)。 至于吴世铠《本草经疏辑要》,乃系将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删繁节要再加增补而成。《本草经疏》是“从《证类本草》中录出二百六十余种而为之疏”,并非《本经》的注解本,所以《本草经疏辑要》也不是《本经》注本。  相似文献   

15.
学习《内经》“神”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神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狭义的神则是指人的神志。现将《内经》中有关“神”的九种含义分述于后。1代表精神活动,意识思维、聪明智慧:如《索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灵枢·五色篇》“积神在心,以知往今。”等。2代表巧妙、高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按其脉,知其病,命回神。”又说:“知一则为工而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难经,六十一难》云:“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至…  相似文献   

16.
洪亮 《大家健康》2010,(4):37-37
芝麻,《神农本经》说,它主治伤中虚赢,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精益髓。《本草经疏》说:胡麻(即芝麻)益脾胃、补肝肾之佳谷也。《本草求真》说:胡麻补血、暖脾、耐饥。  相似文献   

17.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医学家。著有义备急千金要方》及《丁金翼方》各30卷;“思邈通百家说……于阴阳、推步(天文历法)、医药无不善”(《新唐书·孙思邈传》).提出了“心小、胆大、行为(品行端正)、智园(思考周密”的医德思想修养准则。孙氏的这些观点和主张在《备急千金要方》小有着详尽的阐述.虽时隔千年,至今读来仍倍觉亲切,深感祖国古代医家医德之高尚,为人之可敬。孙思围相出,医道是比较难的,立志要当好一个医生,首先要注意两条:一是“精’\即技术要精湛,因为医道是“至精…  相似文献   

18.
关于《内经》(包括《灵枢》)成编年代问题“一向有争议”。自宋·林亿在《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中 ,否定“似出战国”论 ,提出“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 ,《针经》三卷 ,最出远古”以来 ,后世学者提出过多种可能性 ,如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曰 :“其书云出上古 ,固未必然 ,然亦周秦人传述旧闻 ,著之帛书”[1] 。将《灵枢》所载文献资料与其它文献资料做对比分析 ,我认为《灵枢》初编 ,约在春秋末期 ,流行于战国 ,至于其学术思想和许多内容的流传 ,比用竹帛作文具的商周时代早得多 ,甚至可以追溯到伏羲、神农、黄帝三世医学启蒙时代。《…  相似文献   

19.
《内经》“扬刺”临床应用举隅南京市中医院(210001)徐立群【关键词】刺灸法《内经》临床应用《灵枢·官针》云:“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此法是正入一针,旁入四针且浅刺的一种刺法,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大而浅的病症。张景岳...  相似文献   

20.
半夏与水半夏的区别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草经读》:今人以半夏功专祛痰,概用白矾煮之,服者往往致吐,且致酸心少食,制法相沿之陋也。古人只用汤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从之。此药是太阴、阳明、少阳之大药,祛痰却非专长,故仲景诸方加减,俱云呕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末闻以痰多加半夏也。《医学启源》云: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