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心房颤动的分类(ESC/NASPE制定)心房颤动分为以下几类:(1)初发性房颤(Ini-tial event):为首次发生的房颤,不论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终止。(2)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指房颤的持续时间小于7d,一般小于48h,多为自限性。(3)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指持续时间超过7d的房颤,持续性房颤可以是首发的房颤,也可以由阵发性房颤发生、发展而来。持续性房颤一般不能自行转复,经过治疗(药物复律或电复律)可以恢复窦性心律。(4)永久性房颤(PermanentAF):为复律失败或复律后24 h内又复发的房颤。可以是房颤的首发表现,也可以由反复发生房颤…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房颤)按其病程可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对于阵发性房颤的转复分为电转复和药物转复两种方法。现比较口服胺碘酮、普罗帕酮(心律平)在心房颤动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用小剂量地高辛和倍他乐克控制持续性房颤的心室率或转复窦性心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用单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对所选病例分为四组 (地高辛组、倍他乐克组、小剂量地高辛和倍他乐克组、安慰剂组 ) ,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小剂量地高辛和倍他乐克组观察持续性房颤转复疗效 ,25例患者有6例转复为窦性心律 ,与安慰剂组对照 ,P<0 01 ,同时观察该组控制心室率的疗效为94 7 % ,该组不良反应观察有1例患者出现频发室早、短阵室速 ,停药后消失。结论 :小剂量地高辛和倍他乐克治疗持续性房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窦律)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复律前均进行适当的病因治疗。48例患者给予胺碘酮,第1周每次200 mg,tid,第2周每次200 mg,bid,第3周以后,每次给予维持量200 mg,每周5次。如第2周房颤未转复窦律者,可给予一次体外电复律。结果35例在服用胺碘酮负荷量时(2周内)转复为窦律,其余13例患者于第3周采用了电复律,11例首次150 J复律成功,2例第2次200 J复律成功。6例患者分别于复律后0.5,0.6,1.0,1.2,2.0,3.0 a房颤复发。发生不良反应者4例(8.3%)。结论胺碘酮是房颤转复窦律并维持窦律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经食管心房调搏转复房扑与房颤是一种新的电机械转复心律方法。本文总结了20例房扑与10例房颤食管调搏复律情况,其中房扑20例有19例当即或短时间内即转复为窦性心律,而房颤10例均未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本文认为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转复房扑是一种安全实用的临床新技术,尤其对一些药物难以控制的房扑比较适用,而对房颤则不宜应用TEAP法转复心律。  相似文献   

6.
一、临床资料本文分析应用乙胺碘呋酮对32例持续性房颤转复的疗效。患者男22例,女10例;年龄26~78岁。其中风心病17例,冠心病10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心功能Ⅰ、Ⅱ级20例,Ⅲ、Ⅳ级12例,房颤持续时间均超过6周(2个月~6年)。口服给药,以0.6g/d(部分病例开始1周以1.2g/d),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渐改为维持量0.2g/d。有明显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静息时心室率超过100次/分者,先用强心甙、利尿剂和/或血管扩张剂,待心功能改善和心室率控制后;停用强心甙再行转复。在转复期间不加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凡在服药4周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为成功;4周未转复者,定为失败。二、治疗结果本组32例,转复成功21例,失败11例,成功率为65.6%,其中第一周转复成功1例,第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伊布利特转复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连续42例持续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平均年龄(53.1±6.8)岁,其中男性30例,女12例,在Carto系统指导下行环双肺静脉线性消融加左心房顶部、二尖瓣环线性及复杂碎裂电位(CAFE)消融,对术后心律未转复为窦性者(31例)给予富马酸伊布利特(Ibutilide fumarate,1.0mg/次,10min内静脉注射,如无效,10min以后再以同样剂量静注)进行药物复律,给药后30min内转成窦性心律视为复律成功,未成功者,行电复律。测量冠状窦电极记录的房颤波平均AA间期和转复即刻及给药后2h QTc间期。结果 42例患者11例消融成功。31例术后仍为房颤者给予富马酸伊布利特复律,有21例转为窦性心律,成功率为67.7%,平均转复时间(13.7±6.9)min(从给药始计时);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富马酸伊布利特比用药前延长平均AA间期(257.1±39.4)ms、182.5±28.9)ms,P<0.05,给药后30min的QTc间期比转复前的QTc间期缩短(496.8±39.5)ms、(442.3±30.2)ms,P<0.05。1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40min后恢复正常,期间未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余41例患者未出现室性心动过速、严重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伊布利特转复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或永久性房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霍丽丽  邓微 《药品评价》2013,(15):32-34,41
心房纤颤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最常合并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甲亢房颤的治疗必须建立在控制甲亢的基础上,虽然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有效性和使用率明显增加,药物治疗仍然是房颤节律控制的一线治疗。本文从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和抗凝治疗三个方面着重介绍甲亢房颤的药物治疗策略,同时介绍了一些房颤治疗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9.
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 WPW)伴房颤属临床急症,是一种危险性颇大的心律失常,临床可出现血液动力学障碍,或发生房颤而猝死。WPW伴发房颤,应首选直流电转复,无此条件者可用药物转复。我们采用普罗帕酮抢救8例,均转复为窦性心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沙坦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其对左心房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8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时间超过1 wk)中71例经药物或电复律转复成功的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Ⅰ组)39例,给予氯沙坦100 mg,po,qd;对照组(Ⅱ组)32例给予胺碘酮200 mg,po,tid,1 wk后改为200 mg,po,bid,在wk 3开始以200 mg,po,qd维持治疗。2组均连续服用6 mo。于治疗后1、2 wk及1、2、4、6 mo分别行ECG或DCG以检测是否房颤复发;复律次日及6 mo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房形态功能变化。结果随访6 mo,房颤复发率Ⅰ组23.1%,Ⅱ组43.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房颤转复6 mo后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沙坦用于持续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较胺碘酮有效;长期服用氯沙坦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力,有利于降低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经食管心房起搏(TEAP)技术治疗了40例患者的46次心房扑动(AF)发作。结果27例Ⅰ型AF患者的34次发作均治疗成功,13次直接转为窦性心律,余21次转为房颤(Af)后心室率显著减慢(P<0.0005),其中,14次在6小时内自行恢复为窦性心率。13例Ⅱ型AF患者中仅1例F波规则者转为持续性Af。文中对使用TEAP转复Af的有关临床问题作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43例持续时间<90d的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20例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进行转律,23例应用普罗帕酮转律。比较两组药物转复心房颤动的成功率、转复时间和不良事件。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70%vs39.1%,P<0.01),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组的转复成功率亦分别高于普罗帕酮组(76.9%vs50%,57.1%vs27.3%,P<0.05)。伊布利特组的转复房颤时间明显缩短[(34.62±4.47)minvs(62.74±12.73)min,P<0.01],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优于普罗帕酮,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崔嵬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135-136
目的比较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房扑/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选择符合条件的房扑/房颤患者共38例,按照药物编号顺序依次入组,给予富马酸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静脉泵静注,观察两组患者的房扑/房颤转复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时观察血、尿指标。结果普罗帕酮组为(38±9)min的平均转复时间,转复窦性心律时为(134.5±5.8)mg的平均使用量,出现低血压2例,于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另有1例患者发现窦性停搏,全天共发生4次>2.5s的窦性停搏,最长R-R间期2.8s。伊布利特组转复率78.9%(15/19),普罗帕酮组转复率31.6%(6/19)。伊布利特组转复窦性心律时有(1.6±0.5)mg的平均使用量,(28±12)min的平均转复时间,有2例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现短阵单型性室速。两组所有患者用药前后的化验检查无明显变化。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快速转复房扑/房颤新型Ⅲ类的有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安全、疗效迅速等优点,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伊贝沙坦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复律)后的维持作用。方法持续性房颤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6例。两组经正规抗凝治疗3周后均给予胺碘酮200mg,q8h,用1周后继以200mg,q12h,1周后改为200mg·d1,治疗组同时给予伊贝沙坦150mg·d1。分别观察两组中成功复律者中的复发率。结果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律19例中有2例复发,17例维持窦性心律;对照组复律17例中有8例复发,9例维持窦性心律。治疗组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伊贝沙坦能降低房颤复发率,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孤立性房颤与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患者分为对照组,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分析比较各组间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对阵发性房颤组及持续性房颤组的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组间NT-proBNP与房颤转律后窦性心律维持之间的关系。结果房颤可导致血清NT-proBNP水平的升高。结论 NTproBNP水平及左房内径(LAD)大小对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田利 《中国医药指南》2013,(33):572-573
心房颤动治疗的目标是将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在100次/min以下,预防心房颤动复发,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并发症。房颤的复律和预防复发是当前首要的房颤治疗策略。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是短期内的治疗目标,长期的目标是维持窦律。由于药物口服方便,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技术条件,药物防治房颤复发仍是目前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普罗帕酮联合电复律对于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房颤和房扑患者,电复律前均对给予其负荷量普罗帕酮进行治疗,未转复者则给予其电复律,转复后给予其维持使用普罗帕酮。结果 100例中共91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其余9例患者无法维持窦性心律,早期治疗有效率为91.0%。结论普罗帕酮联合电复律对于房颤和房扑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方法 ,且安全可靠,值得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治疗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方法选择持续性房颤胺碘酮复律后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口服胺碘酮0.2g1次/d维持,对照组为胺碘酮0.2g1次/d+螺内酯40mg1次/d。随访1年,观察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后1年房颤复发率。结果治疗后口服螺内酯组患者房颤的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内酯可以减少持续性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9.
降脂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他汀类降脂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64例,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27例和常规药物加阿托伐他汀对照组37例,治疗组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睡前顿服。患者门诊随访1次/月,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血脂变化、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持续7d以上,但可转为窦性)或永久性房颤(持续性,不转为窦性)的发生率、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血脂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阵发性房颤再发率和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缺血相关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降脂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内皮细跑功能及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对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临床诊断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阿司匹林、胺碘酮口服,心室率快者加用美托洛尔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观察两组患者症状缓解、窦性心律转复率,转复后维持率、Q-T间期改变等。结果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维持窦性心律16例;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维持窦性心律9例。结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纤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