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物疗病与养生在我国很早就有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内经》中有“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条文,以后又有食疗专书相继问世,如唐朝的《食疗本草》、宋朝的《养老奉亲书》、元朝的《饮膳正要》、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对食物养生和疗病都提供了不少精彩的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食养疗法起源很早,在中国医学发展形成的同时,就有了食疗经验,周代专设有"食医".即专职管理食物补养和饮食卫生的医生,至春秋战国时代,在<内经>中明确指出,治疗疾病应"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疾病症状缓解后应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以助身体康复.后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逐步充实内容,并著有食症专书,如唐朝孟诜的<食疗本草>,宋朝陈直的<养老奉亲书>,元朝忽思楚所著的<饮膳正要>,明朝姚可成的<食物本草>,清代医家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篆>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饮食调养专书.近代陈毅楠的<康疗食谱>,翁维健的<食补与食疗>,叶桔泉的<食物中药与便方>又为饮食疗法提供了具体而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李时珍采诸家补养学说,收历代食治之法,集各家食疗之品,在《本草纲目》中详尽丰富的记载了诸多食养食疗内容。收集《本草纲目》中所载的食物,运用数据频次统计的客观手段,从书中记载的食物本草的性、味、功效等方面对食物的养生功效进行探讨,总结出"食物多以平性、甘味为主,以补为多"的规律,以此对《本草纲目》食物养生思想作初步探讨,以丰富中医食养的内容;同时对书中所载食物保健内容进行阐述,希冀对当今保健品的开发略有启发。  相似文献   

4.
《东方食疗与保健》,几经改版魅力显;条条栏目皆精彩,期期品读味道鲜;《特别推荐》图文茂,边学边做易实践;《食疗箍》里百花开,名篇佳作解疑猜;《科学饮食》一条龙,吃出健康是根本;《套疗临床》传真经,饮食疗珐观点新;《青少年食养食疗》,食谱从小要抓好;《孕产妇食养食疗》,母婴健康食为宝;《中老年食养食疗》,老年健康乐逍遥;《吃出健康》很贴切’病从口入要杜绝;《饮食陷阱》需牢记。进食安全莫大意≥《套疗美容》效果好,吃出美丽可长效;  相似文献   

5.
《山家清供》系宋代的饮食笔记,蕴含着丰富的食疗内容。《山家清供》中的食谱收录食材广泛,加工方式多样,记载了诸多饮食宜忌。与同时期医书中的食疗文献相比,《山家清供》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以食养为主,形式唯美,色香味全,具有一定的食疗文献价值,是了解宋代食疗文化的绝佳窗口。  相似文献   

6.
孙晓生 《新中医》2011,(4):120-122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重视养生,尤重食疗,其医学著作《千金方》有着大量关于食养食疗的记载。介绍了其主要内容、学术继承,特别对其“养生十要”中食养食疗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而简要的梳理阐述。  相似文献   

7.
"食疗"一词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该书中另有"食治"一词和"食疗"语义相同,但由于避唐高宗李治的讳,多称为"食疗"。此前《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有"食养"的概念,与其含义相同。唐宋以来随着食疗发展日趋兴盛,又出现了食补、药膳、饮膳等同义词,其表达的基本含义均为通过饮食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现代食疗的内涵可以概括为:食疗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食物的不同性味,通过饮食调理或运用食物与药物配伍而成的膳食,以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全书共著录药物520种,源于食物基原的本草药物逾200种。本文就《本草求真》食物基原本草药物的功效主治、药效机理、修治宜忌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释黄氏本草药物的食疗和食养学术思想:食疗重修治,食养重宜忌。  相似文献   

9.
食养学,是老年医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节制饮食,讲究饮食卫生,保持健康,延年益寿;使用合理而恰当的饮食,调治疾病,这是食养学派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它包括有“食补”、“食治”、“食疗”等方面。随着我国医药学的不断发展,食养学派逐步地建立和发展,自成学术体系,在现今的摄生养老术中,深受国内外的重视,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学中的食养食疗学术是数千年来华夏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早在西周时期的《周礼·天官》中就有关于食疗内容的记述,疾医可“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记有食物与治病的关系,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  相似文献   

11.
正误区一:进补多多益善。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机体代谢水平降低,无病进补,不分虚实,反而加重身体负担。《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勿使过之,伤其正也。"因此,进补并非多多益善。误区二:食补药补,分不清楚。虽食药同源,但食养、食疗与药治有别。食养是指通过调节正常的膳食实现养生保健。与食养不同,食疗是指有一定治疗目的的饮食调理,治疗作用与药物类似,通过借助食物特性来扶正祛邪,治疗疾病。食疗和药补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相似文献   

12.
孙晓生 《新中医》2011,(2):130-132
《内经》是首次记载食养食疗理论的经典著作。笔者从养生的角度,全面收集其中食养食疗的内容进行筛选与归纳,阐述其分类方法、性味阴阳以及作用趋势等,探讨通过平衡饮食、改善饮食结构的方法,辨证施膳以改善机体的体质,以此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论马王堆医书中的饮食养生理念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王堆出土的众多医书中记载有丰富的饮食养生理念和方法,《五十二病方》更是记载有药膳25方,脏器疗法26方,酒剂32方,理论与方法丰富完备.本文从首重“聚精”、重视“食养生精”,注重“房中守精”、提倡“药食养精”,讲究通过“却谷食气”以养气,推崇药膳、食疗4个方面对其饮食养生理念与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寿世青编》是清代一部养生专著,该书重视饮食物的养生调护功效,特列"食疗秘方""饮食禁忌节要""服药忌食"等篇.本文从食养食疗视角对其养生学术思想及方法进行发凡,其内容包含食能养生、食亦害生、食能防病、食能治病、食可愈病,具体原则有食宜凡简、食应"节""律"、食当应时,倡导素食、食后养生、瘥后服食.《寿世青编》总结了作...  相似文献   

15.
饮食与营养是保证、恢复健康的基本手段。合理的饮食和适当地限制食物摄入量可以推迟衰老,延长寿命。遵循中医理论,做好饮食调护工作。研究和实施中医食疗、食养。防止早老和老年多发病,而且是维护老年人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护理内容。  相似文献   

16.
胡敏 《江西中医药》1992,23(5):48-49
根据中医学基础理论,饮食不节、不洁和偏嗜都能致病。尤其大病之后,余邪未尽,饮食不当,极易复发,影响病人康复。因此,中医临床上常有饮食的禁忌,表明中医护理与饮食的关系极为密切。提到饮食护理,当然离不开食疗理论。而食疗与养生,在我国不仅为历代医药学家所推崇,也为现代医药学家所验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拟作以下探讨。1 食物养疗源头追溯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而合服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说明了谷肉果  相似文献   

17.
强星宇  梁振荣 《陕西中医》2004,25(2):189-190
1 饮食调摄 ,益脑益心 饮食调摄是根据中医理论指导人们合理摄食 ,促进健康 ,治疗疾病的养生方法。中国古代积累了许多有关饮食调摄的经验 ,记载有专门的医案 ,医著类多本著作。并认为食物与药物一样 ,具有寒热温凉、补泄滑涩、润燥升降等性质 ,因而根据人体状况取舍食物 ,是饮食调摄的基本原则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节、食疗及饮食禁忌等。由于食物也有四气 ,五味 ,有毒无毒 ,归经等不同特点 ,故饮食可以益人也可害人 ,饮食物之性味与人本身所需相合则益人 ,否则相反。如《灵枢·五味篇》中就有禁忌的论述 :心属火 ,水克火 ,…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养生 ,又称摄生 ,是保养、调摄生命的意思。养生学说是研究和讨论养生原则和方法的学说。食疗、药膳是通过食物或药物与食物结合 ,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和措施。《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内经》非常重视养生 ,其体系完整、内容广泛、方法具体 ,饮食养生是其重要方法之一。同时 ,《内经》还是最早记载食疗理论的书籍 ,一些药膳方剂也是其首创。从现代长寿老人调查资料和健康新兴理念来分析 ,《内经》的饮食养生与其颇相吻合。《内经》提出的食疗理论与药膳组方方法 ,对后世食疗…  相似文献   

19.
《药膳食疗研究》2008,(10):F0003-F0004
《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热忱倡导人们科学饮食,健康生活及传授中医食疗知识,并提供各种疾病患者、亚健康人群及爱美与欲求健康长寿者适合自己的食疗、食养与养生保健方法。此刊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通俗易懂、易做真可谓是不可多得的健康宝典。有她陪伴身边您将终身拥有健康与美丽。  相似文献   

20.
“食养”、“食疗”是中医养生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特别是老年人,加强“食养”,做到营养均衡,可以让人精神饱满,减少疾病,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