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气通经针法是传统针刺方法之一 ,主要为催促或加强针感以达病所。本法可通过“催而运之”和“上接下引”两种操作手法 ,使经气或针感循经传导 ,以疏通经络、畅行气血 ,恢复生机而取得疗效。  相似文献   

2.
“针感”是针刺治疗与针刺研究时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国内外对针感的研究众多,“针感量表”是测量针感的重要工具。但限于对针刺作用原理或中医理论理解的不全面,针感量表的设计均有一定不足,阻碍了针刺的深入研究。结合以往研究,探索适用于针刺研究的最佳量表设计思路,使之应用于针刺临床研究或有助于针刺的推广。  相似文献   

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志道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针刺治疗素体虚弱、久病痛缓或针刺耐受程度较差的患者时,往往不宜产生过强的刺激效应,而采用“弱针感法”治疗后反获良效。“弱针感法”的应用要素主要包括刺法、留针方式、出针方式等方面。本法取穴秉承“穴不离经”的思想,避免刺中穴位周围易引起强烈感受的组织;留针期间不行针,或仅予小幅度、低频率、短时间的行针手法;起针时,采用手法轻巧的阴性出针法。本针刺疗法打破了以往“针感越强则疗效越好”的临床思维定式,并通过驾驭针感的方法为针刺耐受程度较差等类型的患者提供了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针感是施针者与患者的感应,是指把针体刺入穴位后,施针部位有酸、胀、重、麻的感觉,有时还有一定的感传现象,而施针者持针手上有沉、重、紧、涩的感觉。这种感觉在针灸学上简称“针感”。古称“得气”。  相似文献   

5.
探讨针感和针灸治疗疗效间的关系.针感是决定针刺疗效的关键,在治疗中有很多影响针感的因素,包括分经得气、选择合适的刺激强度、针刺深度、留针时间和出针方式.特别是治疗周围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时,有选择性地让针感或强或弱传导至病变部位,以“气至病所”,往往取得良效.医者在治疗中应该因患者体质、病情、病程和所处时期,在试探中找出适合该病人该时段的针感,从而更好地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6.
现今临床普遍认同“针感”等同于“得气”,并将之视作针刺取得疗效的标准。本文从中医学基础,临床疗效,现代研究的角度,阐述了得气与针感的关系,即有针感一定得气,得气不一定有针感。  相似文献   

7.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又称为得气,是针刺后的经气感应,可表现为酸、麻、胀、重、热、凉、紧、灼、痒、痛,还有触电、蚁行、水波、气流、灼痛、刺痛、跳动[1]、蜂蜇、蠕动等针感,笔者在此就针感中触电样感的特征、机理及其临床意义作一初步探讨,敬请同道斧正。1触电样针感的特征触电样针感主要是指在针刺或穴位注射过程中出现的受针部位犹如电击通过,可带有麻感,若刺中大的神经干可出现灼热感,常伴随所刺部位及传导方向不自主、快速强烈而短暂的抽动的现象,强烈时可将刺入的针折弯或退出针刺部位,患者本身也可…  相似文献   

8.
游振栓  张炜 《针刺研究》1992,17(1):75-78
<正> 针刺时要有得气感才能产生疗效。但是针刺受针者将出现什么样的得气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而得气感与针效是否有关?它与感传的出现有何关系?对探讨针刺机理和经络实质都十分重要,但未见这方面的报导。本文对300例冠心病患者,由专人施针,采用相同手法,单独针刺左侧内关,以心电图ST段、T波和心输出量SV、CO为客观指标,观察受针者的得气感与感传及针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春毅 《陕西中医》2007,28(4):508-509
针刺入人体后大都会产生针感,有酸、胀、重、麻的感觉,有时还有一定的感传现象,这种感觉因人而异,也因病情而有轻重不同。《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生效,效云信,若风之吹云,明手若见苍天……”气至即得气,以不同形式的针感表现出来,以下几个病例是我自己的临床实  相似文献   

10.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刺法灸法学》谓:“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部分学者认为得气、气至、针感三者意思相同。那么得气、气至、针感是否完全相同?三者相互关系如何?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