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用的抗原,是以肯尼亚黑热病病人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在施奈德尔氏昆虫培养基内生长的前鞭毛体,经离心及超声波处理后制备的,根据在280nm处的吸光率将抗原液的蛋白质含量调整为5mg/ml~(-1)。补体结合试验按Staak等改良的微量滴定板进行。所用的稀释液都是含镁、钙的巴比妥缓冲盐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在肯尼亚5种不同类型的地区用利什曼抗原进行了Montenegro皮内反应试验。采用的抗原为热带利什曼原虫的培养物。培养物经以3,000转/分离心10分钟后,去其上清液,将鞭毛体混悬于无菌生理盐水中,再以盐水混悬离心,如此洗涤3次。经离心浓集的鞭毛体悬液,以0.5%的石炭酸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并通过微孔滤器过滤,最后抗原的稀释液为每毫升含有鞭毛体1×10~6  相似文献   

3.
作者进行补体结合反应和皮内反应试验所用的抗原有:(1)“标准”抗原系以透析的无蛋白质培养基培养的原虫制成。(2)前鞭毛型全抗原是培养的前鞭毛型离心后按每毫升含0.25克的浓度悬浮于蒸馏水内,经冰冻和融化6次,在水浴中用声波处理后,加氯化钠使成等渗,经高速离心后,取上清液即成。(3)前鞭毛型蛋白质抗原是以前鞭毛型全抗原放在透析管内,按1:10的比例用15%、50%和75%的硫酸铵依次透析后,并分别收集每次透析形成的沉淀物,用pH7.2的磷酸缓冲生理盐水(PBS)制成悬液,并用PBS透析,以  相似文献   

4.
用杜氏利什曼原虫鞭毛体抗原进行琼脂内的免疫沉淀反应,即免疫扩散及免疫电泳试验,因费用很贵,抗原用量多,而且反应时间长,所以不适用于大规模诊断。为了纠正这些缺点,作者采用醋酸纤维素薄膜对流免疫电泳方法以诊断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抗原依照作者早先发表的方法提取。电泳时所用缓冲液为pH9.2的巴比妥-Tris缓冲液,或pH8.2的巴比妥钠-盐酸缓冲液。此法特异性强,35例骨髓涂片中查见原虫的患  相似文献   

5.
作者介绍了一种快速、微量、用极少量的点状抗原纸片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并与标准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进行比较,观察其诊断价值。血清44份取自肯尼亚、内罗毕,肯尼亚国家医院的住院病人,经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对照血清33份为健康的美国人所提供,并试验了有细菌、真菌、和其他寄生虫感染的血清,以观察有无交叉反应,血清保存于-20℃。抗原制备:杜氏利什曼前鞭毛体,经RPMI 1640培养基培养,用pH7.6 Hank's平衡盐溶液(HBSS)洗3次,离心,1.5%福尔马林-HBSS固定1小时,三乙醇胺缓冲盐水(FBS)洗3次,然后滴1μl(含2.5×10~4前鞭毛体)抗原于硝化纤维素滤纸片上,在56℃中10分钟经干燥后贮存于-20℃备用。  相似文献   

6.
在拉丁美洲地区,由于粘膜皮肤利什曼病、内脏利什曼病常与恰加斯氏病的分布重叠,虽然过去曾应用过一些不同的血清学方法,但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作者以活的克氏锥虫鞭毛体经培养大量收集后,以pH7.2的0.01MPBS缓冲液洗3次,并在PBS中提取48小时后离心取得抗原。利什曼抗原以巴西利什曼和杜氏利什曼的鞭毛体经PBS洗3次后冰冻干燥,再将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用巴西利什曼巴拿马亚种的前鞭毛体,于34℃培养的无鞭毛体,经以单层非洲绿猴肾细胞系(Vero Cell(,于34℃培养产生的无鞭毛体,以及从金色仓鼠皮肤损害处检得的无鞭毛体作为美洲皮肤利什曼病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的抗原,试验用的血清为34名皮肤利什曼病患者感染利什曼后3~24个月于治疗前采得的血清,并以30份健康人的血清作对照。抗原的制备是将分离出的前鞭毛体或无鞭毛体用磷酸缓冲盐水(PBS,pH7.6)于4℃以1,200g离心10分钟,洗涤3次,每种抗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达到评价利什曼抗体定量的目的。血清来源有3种:用利什曼免疫的家兔、实验感染的仓鼠及利什曼病病人。此外,还与被动血凝试验(PHA)、补体结合试验(CF)及反向免疫电泳(CCIE)同时进行了比较。ELISA 用的抗原为培养的巴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型,洗净混悬于10倍的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在内脏利什曼病血清流行病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进行了比较。将杜氏利什曼原虫培养于改良的Tobie培养基中,接种后5~7天收集前鞭毛体,以pH7.4 PBS洗涤后进行超声处理5次,每次1分钟,间隔1分钟;置4℃1小时,于4℃下,9,500g离心1小时,用Lowry法测蛋白含量,调正浓度使成1.6~1.8mg/ml,-20℃保存,以其作抗原进行ELISA,OD值大于0.3判为阳性。另用同上培养时间的前鞭毛体加等量的1%福尔马林固定,PBS洗3次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伊朗德黑兰比较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两种血清试验诊断两种利什曼病的效果。观察了109例门诊临床诊断为东方(疒节)的患者,71例肝脾肿大与发热的住院病人,其中包括9例黑热病人。对照组为70名健康者。血清诊断:利什曼抗原虫株系9年前从1例2岁婴儿分离所得用 NNN 基培养保种,用培养3~5天的新鲜鞭毛体作为抗原。供ELISA 用的鞭毛体抗原是以 pH7.2 P.B.S.洗涤3次后,悬液(每个高倍镜视野含有200~250个原虫)经超声处理后离心沉淀,  相似文献   

11.
利什曼原虫的种类颇多,它们的形态和结构等颇为相似,难于相互鉴别。因此我们用NNN培养基加抗血清对同种及异种利什曼原虫生长影响作了光学显微镜的观察。 一、材料和方法 1.利什曼前鞭毛体抗血清的制备: 抗原:将利什曼原虫置NNN培养基内培养10~12天,收集前鞭毛体用生理盐水离心洗涤4~5次,取有原虫部分。最后按前鞭毛体的压积量加9倍的pH7.2PBS制成15  相似文献   

12.
犬血清经56℃灭活后,常出现抗补体影响补体结合试验(CF)的效果。作者用抗羊红细胞抗体吸收犬血清中的补体后进行CF试验。病犬血清采自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的雄性牧羊犬。感染后每周或隔周采血,直至12周。血清保存于-20℃。以杜氏利什曼原虫肯尼亚株和巴西利什曼巴拿马亚种新大陆株的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经冻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一种应用蛋白A酶结合物替代抗IgG酶结合物的方法,可以增高ELISA诊断内脏利什曼病的敏感性。ELISA:1μg恰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溶解物用50μl包被缓冲液稀释加于微量反应板孔中,残留的结合位点用蛋清缓冲液封闭。每孔用PBS加0.1%Tween 20(PBS  相似文献   

14.
无鞭毛期利什曼原虫仅寄生于脊椎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内。作者试图用体外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作为原虫的宿主,以研究两者的关系。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亚种取自感染的金色仓鼠,取下其非溃疡性的足垫皮组织,在洛克氏液中捣碎,离心,弃去组织碎片,收集原虫。再以洛克氏液1,000g离心洗涤10分钟,共3次。最后混悬于HamF10液内备用。从正常人获得成纤维细胞株,保存于含15%灭活小牛血清的Ham F10中,并置于含5%CO_2,37℃的孵箱内培养。在培养瓶或盖玻片上培养单层成纤维细胞,24小时后,按10∶1的比例加入利什曼原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在法国南部用微量酶标记免疫吸附技术(微量 ELISA)诊断人和犬内脏利什曼病的结果,并与其它血清方法作了比较。抗原是用培养的婴儿利什曼原虫鞭毛体经离心浓集后,用洛克氏溶液洗涤3次,保存在-20℃的塑料试管内,用中速振辐超声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以放射固相抗体结合抑制试验提高测定恶性疟抗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实验结果。恶性疟原虫的培养按Trager等(1976)的方法进行。俟红细胞感染率达8%时,将红细胞洗3次、以无白细胞的7.5%红细胞悬液,将有原虫的红细胞稀释成0.1~0.5%。所用的恶性疟原虫抗原有三:超声处理的感染红细胞(SIRC)是以1ml压积量的感染红细胞加入5.5mlpH8的硼酸缓冲盐水(BBS)制成悬液,以100w超声处理1分钟,离心后取上清液作抗原;裂殖子抗原(AgB)  相似文献   

17.
目的鉴定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方法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并体外转化无鞭毛体,其总蛋白经2-DE电泳后以小鼠抗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对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蛋白进行MALDI-TOF/TOF串联质谱鉴定。重组表达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编码基因,以Western blot法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等量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蛋白经2-DE电泳均可呈现680~742个蛋白点,Western blot及MALDI-TOF/TOF-MS分析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与延伸因子2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核苷二磷酸激酶为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重组核苷二磷酸激酶编码基因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证实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强抗原。结论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抗原表达存在差异,核苷二磷酸激酶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强抗原。  相似文献   

18.
培养基内含有10%二甲基亚砜,是通常用於低温保存细胞的保存液,但对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毒性较大,复苏后仅有10%左右的前鞭毛体存活。本文介绍一种简便无毒的保存液,即在含有20%小牛血清的199培养液内加入10%甘油,经过滤消毒备用。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经pH7.4PBS洗涤后,制成1×10~8ml悬液,于10%甘油199保存液中保存,其比例为1:1。分装于塑料管中,每管1ml,置入特制的泡沫盒内,放入  相似文献   

19.
作者用直接凝集试验(DAT)进行内脏利什曼病的血清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并与传统方法IFAF及ELISA进行了比较。将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于NNN培养基中大量培养,离心洗涤后以0.4%胰蛋白酶处理45分钟,而后用含2%福尔马林的Locke's液于4℃固定20小时,经考马斯亮蓝着色后用含1%福尔马林的生理盐水将原虫浓度调为1×10~3/ml,经30μm孔径的尼龙网过  相似文献   

20.
将人工培养的杜氏利什曼1-S株前鞭毛体,经胰蛋白酶处理和甲醛固定后,再用R-250考马斯蓝染色,经尼龙绢过滤,制备成鞭毛体抗原,于4℃保存备用。在V型微孔板中加入不同稀释度的血清50μl,再滴加50μl鞭毛体抗原,振荡半分钟后,置室温(20℃)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