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拔管前行置管侧上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确认有无导管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必要性。方法对578例PICC置管患者在拔管前行置管侧上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发现无症状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65例,均于抗凝后血栓消退后再拔管。结论综述其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及危险性,认为拔管前行置管侧上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发现无症状的导管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必要的,予处理后血栓消失再拔管比不进行静脉彩超检查确认有无血栓形成而盲目拔管更安全。  相似文献   

2.
探讨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价值。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的52例经床旁彩超引导PICC的新生儿住院病例为观察组,术后24 h内行X线胸腹摄片对比观察;选取我院2015年1—12月的42例常规行PICC的新生儿住院病例为对照组,术后24 h内行X线胸腹摄片定位。比较两组置管的成功率、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并发症。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31% vs 71.43%, P<0.01),观察组超声引导定位PICC的敏感度为100.00%,特异度为75.00%。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和药物外渗、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新生儿PICC准确性高,可减少新生儿接受X线的辐射,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需行PICC而临床盲穿失败的恶性肿瘤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术,术前行彩超检查评估血管条件及选定穿刺部位,消毒后在超声实时监视下置入导管,然后监视导管置入路径,确认导管准确进入上腔静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PICC置管术,33例一次穿刺成功,3例两次穿刺成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约91.7%。超声显示所有置管全部进入上腔静脉,与胸片结果一致。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准确、安全、有效,在盲穿困难患者中尤其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留置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共150例,其中45例患者出现PICC置管的并发症,即为对照组;并对105例未出现并发症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即为观察组。分析肿瘤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以及采取护理对策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肿瘤化疗患者经PICC置管后,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其原因主要有导管材质因素、医源性因素、患者自身免疫因素等有关。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9%<30.0%),两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可知,肿瘤化疗患者经PICC置管后可出现相关并发症,其原因较多,经采取有效护理对策后,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延长导管使用寿命,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从进入中国以来,由于它的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及化疗患者的青睐。但它的使用也带来许多并发症,如静脉炎、PICC相关血流感染(置管48 h内)、导管相关感染(维护或导管使用相关)、PICC相关血栓(超声验证)、导管移位、导管异位等,导管异位在其并发症中并不多见,它主要发生在插管过程中,导管误入颈内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右心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科2013年因治疗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均无法在直视或触摸不到外周静脉血管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的89例患者,经超声引导下运用塞丁格技术置入三向瓣膜PICC导管.结果 89例患者均成功置入PICC导管,其中80例一针成功,9例2针成功,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下采用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穿刺置管显著减少了机械静脉炎的发生,提高了PICC置管的成功率.有效的解决了肿瘤患者多次化疗后外周浅静脉血管很差,无法直接行PICC导管穿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对肿瘤患者在化疗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以及穿刺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方法 分析肿瘤患者经PICC化疗出现并发症的原因,从而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 通过针对性预防、护理后,有效的控制了并发症的出现.结论 PICC是肿瘤患者最适用的一种静脉导管技术,护理人员掌握PICC置管技术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延长导管使用寿命和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肘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超声引导下在肘上PICC置管92例(观察组),对比传统肘部或肘下PICC盲穿96例(对照组)穿刺成功率、舒适度等指标.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置管后舒适度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颈内静脉异位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后对生活的影响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肘上PICC置管解决了盲穿PICC的弊端,降低了颈内静脉异位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及留置PICC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了PICC尖端位置的正确率和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患者应用广泛。但PICC置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导管头端异位。导管头端异位可明显增加PICC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如液体渗漏、肢体肿胀、疼痛等,导致不能完成治疗而拔导管,有时需要重新置管。我们对乳腺癌患者床边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肠外营养、肿瘤化疗患者的治疗.近年来PICC以其明显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PICC导入鞘较粗,置管后血液容易沿着血管与导管间隙渗出,造成较多渗血,频繁换药,容易引发感染,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1.
陶蕾  李伦兰  陈新华  耿丽丽  戴晴 《安徽医药》2018,22(10):2037-2040
目的 观察比较植入式输液港(IVAP)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化疗患者的中长期效果,为血管通路的科学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72例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心静脉置管方式不同分为IVAP组115例,PICC组157例,置管方式由患者意愿决定。分别对IVAP组和PICC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直到导管取出或此项研究结束(2017年4月30日)止,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导管相关性并发症、舒适度。 结果 在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导管相关症状性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堵管、疼痛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AP组湿疹、异位、总体并发症发生率(0.87%,0.00%,10.43%)均低于PICC组(12.10%,8.28%,3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AP组舒适度得分(6.97±0.97)分高于PICC组(5.98±0.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VAP与PICC均为安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式。在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患者舒适度方面IVAP优于PICC,临床实际应用时要全面综合评估患者,合理制定置管方案,科学选择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癌症化疗患者发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为临床医护采取针对性预防和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肿瘤内科411例行PICC置管的癌症化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疾病、伴随疾病、职业、学历、体检情况、体力劳动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癌症化疗患者发生PICC静脉炎的相关因素。结果 411例患者中有17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静脉炎的发生率最高,为30.9%。癌症化疗患者的职业、学历、体检情况、体力劳动与PICC静脉炎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职业为农民的患者是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学历水平、体检情况、体力劳动强度是静脉炎的保护因素。结论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职业为本地区癌症化疗患者PICC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农民PICC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职业患者;学历越高、体检重视程度越高、体力劳动强度越低,PICC静脉炎的发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中的作用。方法将338例需行PICC的患者分为盲穿组、超声组,分别行盲穿、超声引导引导下置管,对置管一次成功率、成功置管时间、静脉炎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①超声技术能够在置PICC管的穿刺静脉的选择、穿刺过程中的引导、置管完成后管端位置的判断均有很好的作用。②超声组在成功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均优于盲穿组(P<0.05),术后的静脉炎与盲穿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技术应用于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可以减少置管时间,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静脉炎发生率,取代传统X线定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预见性护理措施对延长胃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留置时间的效果。方法将在本科住院胃癌化疗并接受PICC置管的72例患者,按实施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干预组38例,分别于置管前、置管时及置管后给予预见性护理;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分析导致PICC拔管的并发症,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导致PICC拔管的主要并发症为血栓形成、感染、静脉炎、导管漏液及导管脱出,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明显延长胃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PICC置管后采用外敷茶黄膏对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3~2015年在我院行PICC置管患者135例为观察对象,根据置管处理方案分为3组,观察组(n=46)涂擦茶黄膏;对照1组(n=44)涂擦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喜疗妥);对照2组(n=45)行常规护理。于置管前、24h后、72h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管内膜损伤、组织水肿、微血栓形成等。结果:3组置管后24h的静脉炎程度、血管内膜、周围组织水肿、微血栓形成等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后72h,3组静脉炎发生程度、血管内膜受损、微血栓形成及组织水肿比较,茶黄膏外敷组优于对照1组,对照1组优于对照2组,茶黄膏外敷组与喜疗妥组对于血管内膜修复及组织水肿消退效果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多普勒超声结果提示茶黄膏组血管壁厚度均值及水肿消退方面优于喜疗妥组。结论:外敷茶黄膏能有效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减轻水肿、血管内膜损伤及微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60岁住院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17例行PICC置管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76例、女41例,年龄(74.73±4.36)岁。从置管第1天开始进行为期6周的观察,每周进行彩色多普勒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血液内科化疗患者拒绝采用外周静脉中心处静脉置管(PICC)的原因,以探讨护理相关对策.方法 选取本科2012年1~6月收治的50例应接受化疗但不接受采用PICC的患者,自行设计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并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50例患者中,拒绝PICC的原因具有多样性,12%的患者认为在化疗期结束将至无必要采用置管;16%的患者对PICC不了解,其担心使用后会出现导管脱出、感染等情况;10%的患者认为置管会造成生活不便;40%的患者经济状况不允许;8%的患者担心置管后妨碍美观;14%的患者认为出院后的维护工作比较复杂.结论 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对PICC的宣传,提高患者对PICC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赛丁格尔技术PICC置管在乳腺癌术后化疗的应用方法和价值。为化疗患者建立无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避免反复静脉穿刺,防止频繁采血及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及局部组织坏死。方法对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255例术后需长期静脉输液化疗的乳腺癌患者行健侧PICC插管,并观察其临床效果。其中204例经肘窝外周静脉穿刺,51例行改良赛丁格尔技术穿刺。结果传统PICC置管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导管留置时间为26~112d,平均为69d,少数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好转。赛丁格尔技术PICC置营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9%,导管留置时间为34~146d,平均为83d,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快速、方便,穿刺成功率高,维护简单,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低,为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用药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的输液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在结直肠癌患者持续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实验组采用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期间置管有无药物外渗、导管内回血、管道堵塞、部分脱出、血栓形成、生活不便感、静脉炎的发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药物外渗、导管回血和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导管阻塞、导管脱出、不便感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与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相比安全可靠,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