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邪致病范围广泛,证候多样,根据病因可分为外湿致病与内湿致病,临床内湿致病更为多见。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极为密切,若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则会导致水湿病证,根据湿邪停留的部位不同提出相应治疗湿邪的方法,从脏腑和经络辨证论治,大体遵循"肺宜宣,脾宜健,肾宜温"的治疗原则,针药相配,综合运用以治湿,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浅谈湿病     
祖国医学认为"湿"是外感病的一种致病因素,属"六淫"之一。如冒雨涉水,居住潮湿等情况均可使湿邪侵入人体而致病,这是一种"外湿"。人体脏腑内伤,如脾失健运,湿自内生,亦可致病,这是一种"内湿"。然外感湿邪太甚可使脾阳受困,若内伤脾虚可以湿自内生,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不过外感湿邪而致病,以湿重的症状为主,兼见脾虚之象,如因倦乏力,纳差,口淡或粘腻或发甜,胸闷脘痞,腹胀或恶心欲呕,苔厚  相似文献   

3.
<正>《内经》认为疾病的产生和湿邪有密切的关系,现就《内经》湿邪致病特点相关论述探讨如下。1湿性重着及趋下性湿性重着,指湿邪致病具有"重"和"着"的特性,重即沉重或困重,着即固着不移。《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素问·气交变大论》云:"雨湿流行……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均说明湿邪致病往往表现为头、身体及四肢等全身多部位以沉重或困重为特点。同时病变部位固定不移,  相似文献   

4.
湿邪致病缠绵易发、复杂多变,历代医家对其治法探讨颇丰.基于湿邪自身特性以及其与脾胃、气血津液之间的密切关系分析湿邪致瘀病机,以此探讨"治湿辅以活血"治法思路."治湿辅以活血"含义有三:湿易致瘀,治湿应有活血之考虑;湿病日久易具生瘀之患,适时酌情辅以活血,体现"既病防变"思想;治湿"辅"以活血,从瘀治湿是湿邪治法的组成部...  相似文献   

5.
湿邪作为中医外感和内伤的重要致病因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诸多症状与多湿环境、多湿体质、湿邪阻遏气机、湿邪困脾、脾肾阳虚等密切相关,故充分了解其病机关键,掌握核心治法是治疗该病的重点。以"湿邪致病"为理论引导,经过大量文献梳理及反复临床实践,从中医病因病机及西医生理病理机制方面揭示湿邪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内在联系,以"温肾健脾调枢法"为基本治则,以期更有针对性地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马铖  张史昭 《新中医》2018,50(1):173-174
正湿有表里之分,一般而言,以病因而分,六淫中之湿邪而致病者,称为外湿;因脏腑功能失调,水湿停聚而致病者,称内湿。诊治"湿"在肾系疾病中有着重要意义。张史昭教授为浙江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和临床30余年。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笔者临床强调湿邪在慢性肾脏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而对于湿邪的治疗尤其重视对气机的宣畅。现就从湿阻气机论治慢性肾脏病作一探讨。1湿阻气机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冠军  牛海英  胡浩 《光明中医》2010,25(8):1482-1483
乙型肝炎病毒致病隐匿,缠绵难愈,表现复杂,病位广泛,易犯脾土,与湿邪致病特征相符,宜命名为"异湿"。"异湿"之名,既体现出湿邪的特征,又体现出"皆相染易"之性,具体明确,针对性强。确认异湿是乙肝的唯一始动因素,是中医异气理论的发展和具体运用,对乙肝的辨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四川盆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其人素体多蕴痰湿。湿邪有其独特的致病特点:如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重浊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等。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之誉,名医辈出,医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师承、学术见解、临床风格等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根据四川的地理条件和湿邪的致病特点,川  相似文献   

9.
湿邪为中医病因学说六淫之一,分为外湿和内湿。湿邪致病广泛,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证型有肝胆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肠道湿热证、寒湿困脾证等。湿邪所致病症多缠绵难愈,对人们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阐明湿邪的致病机理,有极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对于湿证的研究成果颇丰,现综述  相似文献   

10.
腻苔为湿浊内蕴的表现。湿邪属阴 ,性质重着粘腻。发病缓慢 ,缠绵难愈是其致病特点。湿邪侵犯人体 ,常因人体脏腑功能不同、素质差异等而转化。若湿从寒化 ,则苔多薄白滑而腻 ;湿从热化则多黄厚燥而腻。湿邪致病 ,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致病 ,多由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 ,临床常见身重疼痛 ,头重如裹等症 ;内湿则由脾失健运 ,水湿停聚而致 ,症状兼有胸闷脘痞 ,身困肢倦 ,脉湍缓等。诸症出现在暑湿雨季 ,为湿温初起 ,卫气同病 ,三焦被湿邪阻遏所致 ,属于湿病湿温范畴 ;病发于其他时令 ,则属内湿为之。但就病因而言 ,均系湿邪为病 ,笔者选用三…  相似文献   

11.
以<内经>和历代医家理论为依据,论述湿邪的起源、分类以及湿邪的特点,并总结前人提出的治湿四法,对湿邪因致病部位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治法,即湿在上焦,宜宣气化湿;湿在中焦,宜健脾燥湿;湿在下焦,宜清利湿邪;湿在四肢,宜疏风胜湿.  相似文献   

12.
蔡扬 《西部中医药》2012,25(8):41-43
以《内经》和历代医家理论为依据,论述湿邪的起源、分类以及湿邪的特点,并总结前人提出的治湿四法,对湿邪因致病部位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治法,即湿在上焦,宜宣气化湿;湿在中焦,宜健脾燥湿;湿在下焦,宜清利湿邪;湿在四肢,宜疏风胜湿。  相似文献   

13.
“湿”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一种重要因素,“湿”分内外,外湿为六淫之一,为长夏的主气;内湿则是体内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湿邪致病范围十分广泛,临床上许多病证的发生均与之有密切的关系。兹根据个人在学习中的体会,将湿邪的性质、特点,湿在体内的代谢,以及湿病的辨治方法,作曲碎之论,清同道们指正。一、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湿性重浊、粘滞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如湿邪外袭肌表,则清阳不升营卫不和而见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倦怠身重;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阳气不布,而见肌肤麻木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浊”即污浊。指湿邪致病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泄,小便浑浊,妇人白带过多,湿疹流水,舌苔厚腻或垢浊等。粘滞即粘腻、停滞,指湿邪致病往往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二)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湿邪致病和季节有较大的关系。湿是长夏之主气。长夏是指夏末秋初,正当溽暑  相似文献   

14.
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疾病综合征,病因复杂,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中医归属"肺痹""肺痿"范畴,笔者团队提出"从湿论治"的观点,认为湿为阴邪,损伤阳气;重浊黏腻,易困滞清阳、阻遏气机;湿性黏滞,病程缓慢,缠绵难愈;湿邪原因复杂,夹杂它邪致病;湿邪致病广泛,临床变化多端;湿性趋于下,应因势利导;水、湿、痰、饮同出一源,治以温药和之;湿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提出"湿从合邪论治""湿从三焦论治""湿从气血阴阳失和论治"的理论,辨证上重视"湿邪需辨寒热"重视"脏腑辨证""虚实夹杂、标本兼治""四诊合参、重视脉诊",从湿论治肺痹"理气为先""通阳为要""重在调理脾胃"。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小青龙汤、三仁汤和藿朴夏苓汤,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首届全国名中医王辉武教授对湿邪的实质、致病特点、治法等均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湿邪与病毒关系密切,提出“湿为病毒”之假说;发现神志异常在湿病的病程中常见,总结为“湿亦扰神”的致病特点;在湿病的治疗中配伍活血化瘀药,往往能起到“催化”湿浊、倍增疗效的作用;将湿邪阻滞、清阳不升所致的一类病证命名为“湿阻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复杂、病程缠绵的疾病特点,提出了湿邪致病的观点,详细论述了湿邪的产生机制,认为脾、肾、三焦和肝功能的失司,均可导致人体内湿的产生;并提出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脾、肝、肾亏虚为本,湿邪内蕴为标,虚实夹杂之证。湿乃致病的根本,贯穿本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17.
再论“湿邪致病”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森茂 《陕西中医》2000,21(11):508-509
<正> 湿邪致病特性,代有论述。当今,湿邪致病大有呈上升趋势,不仅是常见病,也是一些疑难病证的重要病因,其致病特性值得再讨论。 1 易感与隐匿性:湿邪致病,当今四季时时有之,不再眼于长夏;也不再独于“吾湿邪,害人最广”,北方湿邪致病也较往昔明显增多。游泳涉水旅游则成为如今某些人群感湿重要途径。因恣  相似文献   

18.
宣肺乃治湿之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荣 《吉林中医药》2011,31(3):191-192
湿邪致病,可弥漫三焦。而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从理、法、方、药的角度来看,宣肺法在湿邪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湿居上焦,宣肺使得津液输布正常,湿邪得以祛除;湿居于中焦,宣肺则气机得以调达,湿邪可祛;湿居下焦,宣肺则水道得以通畅,湿从下解。通过宣肺,使得一身气机通畅调达,水液代谢正常,则湿邪得以化解。  相似文献   

19.
基于《伤寒论》中关于"水、湿、痰、饮"相关条文的论述,从辨证治疗水气致病、辨证治疗湿邪致病、辨证治疗痰饮致病3个方面,将《伤寒论》中有关水、湿、痰、饮成因的认识、六经中不同表现及治疗的理法方药等,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探讨对水液代谢运化失常治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林 《光明中医》2004,19(1):31-32
湿邪致病在温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代温病学家对温病中湿邪的因证脉治多有发挥。温病大家叶天士在其《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中 ,对温病中湿邪的发生、致病特点、诊断、治疗有较全面而精辟的论述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本文就其对湿邪的治疗原则作一探讨。1 湿热相杂 ,当主祛湿温病中湿邪致病 ,往往湿热相杂 ,阴阳合邪 ,如油裹面 ,治疗互相制肘 ,颇具矛盾。叶氏分析了湿热相合的性质特点是“湿乃重浊之邪 ,热为熏蒸之气” ,二者的关系是“热处湿中” ,“热从湿下蒸逼” ,“在阳旺之躯 ,胃湿恒多 ;在阴盛之体 ,脾湿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