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对114例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术前充分准备、术后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结果 114例介入封堵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于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在该院用介入封堵法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80例,男78例,女102例,年龄435岁。其中动脉导管未闭82例,室间隔缺损60例,房间隔缺损38例。为了更好的观察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临床效果,该院将把介入封堵法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和用常规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进行对比,用常规外科手术接受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患者100例。结果采用介入封堵进行治疗的患者住院时间、杭生素使用时间、费用、并发症等均少于开胸直视手术。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小、病死率低的特点,值得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张丽萍  覃艳芳 《北方药学》2012,(10):115-115
目的:报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护理体会,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79例介入患儿做好术中常规准备,密切配合医师,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做好术中并发症的护理及观察。结果:本组79例手术均顺利,其中1例室间隔缺损(VSD)患儿术中因为导管刺激出现室速,迅速撤出导管后消失。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护理人员的有效配合,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选择57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年龄3~56岁,平均(7±3.6)岁,成人及年长儿选择局麻,年幼儿选择全麻,根据心脏超声测量结果选择封堵器大小,在DSA和心脏超声辅助下实施介入治疗,释放封堵器。结果37例介入封堵均获成功,术后1周、3个月心脏彩超复查均无残余漏,周围瓣膜功能不受影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严格把握适应证、精确的术前及术中心脏超声诊断对介入封堵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西藏地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方法 1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临床和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确诊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房间隔缺损(ASD)6例,室间隔缺损(VSD)4例,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72 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并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完全封堵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西藏地区经导管置人国产封堵器是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术式。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2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包括61例患者,接受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对照组同样为61例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术治疗。在治疗结束出院后,我们对患者进行长达1年的随访,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观察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生封堵器移位,1例患者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而转为外科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②观察组住院天数显著长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所有患者在术后随访期内心脏功能均恢复良好,未见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结论外科修补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创伤较大,因此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创伤较小,因此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是部分患者因特殊情况需要转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方法和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儿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性脏病介入治疗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的优点,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对减少介入封堵治疗并发症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评价先天性心脏病(CDH)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心脏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方法:22例CDH患者,其中8例继发房间隔缺损(ASD),7例室间隔缺损(VSD),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均采用国产类似Amplatzer封堵器进行治疗。于封堵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行CDFI检查,检测其形态功能等相关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2例CHD均顺利实施封堵手术(封堵器均位置良好,未见偏移,且分流消失),CDFI所检测的形态功能各项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CDFI在CHD介入封堵术前后病例筛选及术后心脏形态和功能的评价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术中监测以及术后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心脏彩超检查筛选52例先心病患者,在心脏彩超配合X线监测下行介入封堵术,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1例;室间隔缺损(VSD)1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3例。结果 51例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术后6个月复查无残余分流。1例ASD因术前评估测量有误,封堵失败。1例VSD术后出现三尖瓣中至大量反流。结论心脏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监测评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先天性房间隔缺损2种微创介入手术治疗,分析优缺点,探讨较好手术方式。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脏中心用此2种介入方法治疗的患者68例,其中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术30例,胸部小切口封堵术38例(其中〈3岁患儿5例),观察比较二种微创技术治疗房缺大小及手术切口长度、住院天数。分析患者年龄构成,手术条件,手术路径,术后并发症。结果全组介入治疗均成功,无死亡。2组房缺大小、切口长度、住院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但胸部小切口介入封堵术更易开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共6例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伴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VSD伴PDA1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原则为:先行PDA封堵,再行ASD或VSD封堵。术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X线及心电图检查,以后每年定期随访。结果6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均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较单纯型复杂,但如指征掌握恰当,治疗策略合理,操作规范,同样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碧蓉  汪太平  徐岩 《安徽医药》2007,11(10):908-909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可能的处理。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187例4种常见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13例严重并发症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95%(13/187),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组为3.92%(2/51),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组为8.89%(4/45),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组为6.25%(1/16),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组为8.00%(6/75)。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是相对安全的、严重并发症低的介入手术方法,术中、术后应作严密监测,警惕封堵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食管超声引导下非体外循环经胸微创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5月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患者65例,其中ASD 18例,VSD 47例。对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手术死亡。中转体外5例。封堵成功患儿均于术后4 h内撤离呼吸机,监护室滞留1 d,术后3~5 d出院。复查心脏超声仅1例膜周VSD有轻微残余分流,随诊观察6个月后自行闭合。余患儿均无残余分流。1例术后心包积液,行心包穿刺后痊愈。1例患儿术中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3 d恢复。全部病例均无溶血发生。结论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无需体外循环及输血,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食管超声对缺损结构的准确反映和正确引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介入术后的护理内容及方法。方法整理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共收治的26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介入术后的护理资料,总结儿童介入术后的护理方法及要点。结果 2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介入手术治疗后,仅有2例发生并发症,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根据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的特点及患儿的病情状况,制定合理、周密、严谨的术后护理方案,能有效的保证介入术的成功,并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彩色超声多普勒在开胸及经心导管对房缺(ASD)、室缺(V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共4例,ASD、VSD各1例,PDA2例。年龄7-30岁,术前采用超声确定诊断并分型,术中依据超声测值,协助临床医生进行封堵治疗。结果4例患者介入手术均获成功。结论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作为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在介入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前筛选,选择封堵器大小,术中及时评估封堵器效果及评价封堵术后的心脏功能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室间隔缺损(VSD)及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目前的治疗方法已由过去的单一的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手术发展到现在的经导管介入封堵术。随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1,2]。近2年我院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的引导下封堵了63例先天性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开胸直视手术与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筛选,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实验组行介入治疗,对照组常规开胸直视下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并发症、总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临床用血量、总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别,但在总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总住院费用、临床用血量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介入封堵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有积极应用价值,安全有效,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估。方法总结我院2005年7月-2009年5月共有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其中室间隔缺损(VSD)(膜部)8例,房间隔缺损(ASD)(继发孔型)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例。结果2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一例室间隔缺损行左心室造影示缺损小于3mm,终止介入治疗;一例室间隔缺损行左心室造影示两个小缺损,面积共4mm,后转心胸外科行室缺修补术;余18例皆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成功率为90%。有一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第五天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立即行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地塞米松10mgIV3天后CAVB恢复正常,其他患者无不良并发症发生。随访2月~4年,无不良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与对比开胸直视手术与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开胸直视手术的患者656例,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患者102例进行对比。结果采用介入封堵进行治疗的患者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费用、并发症等均少于开胸直视手术,手术成功率更高,P<0.05。结论使用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围手术期护理方法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到2011年2月之间收录的46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的总结,主要从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的46例患者全部顺利的手术,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8.6±2.2)d。结论加强对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围手术期的护理,是降低术后并发症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