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良降温方式对高热患者降温效果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为朵 《中原医刊》2006,33(15):86-87
目的比较两种降温方式对高热患者降温效果的影响,探讨科学有效的降温方式,为临床进行有效降温提供依据。方法将90例高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物理及药物两种降温方式同时进行,对照组45例单纯用药物降温。观测两组用药30m in体温下降幅度,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两种降温方式的体温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高热患者采用物理及药物同时降温方式,在30m in内明显提高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降温毯用于颅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病人的疗效及总结护理方法。方法将100例颅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降温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冰袋冷敷或酒精擦浴降温,比较降温效果,并实施相应的护理。结果观察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降温毯可以安全、迅速、有效地降低颅脑损伤高热病人的体温,改善预后,良好的护理是提高患者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4.
2006年以来,我们对85例中枢性高热患者采用控温毯降温,取得满意效果,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降温毯亚低温治疗高热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铁英  张军  姜燕 《吉林医学》2008,29(12):1038-1038
高热导致病人的基础代谢率升高,对氧及血液供求需求增加,将会加剧缺血缺氧和机体维持生命脏器基本代谢需求的矛盾,从而加重生命脏器的损害,特别是脑损害。文献资料证明,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卒中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体温每下降1℃,耗氧量与血流量均降低6.79%。  相似文献   

7.
杜月坛 《求医问药》2014,(3X):115-116
目的:探讨应用冰毯对神经内科高热病人进行降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高热病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患者,为A组患者应用传统的降温方法,为B组患者应用冰毯进行降温,比较两组患者的降温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降温效果显著差于B组患者,差异显著(P<0.0 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冰毯可以迅速、安全、有效地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为护士节省工作时间,减少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降温毯在高热难退患儿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降温毯用于高热难退患儿的疗效观察及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将高热难退患儿35例分成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给予药物降温及冰枕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降温毯降温处理。观察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的体温下降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儿体温在2 h4、h时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1 h、8 h两组患儿体温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结论对高热难退的患儿在积极有效的护理下配合降温毯降温起效快、作用明显,副作用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热患儿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进行降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儿科治疗的高热患儿88例,根据给予降温药物的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4)。对照组给予萘普生治疗,观察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治疗,观察2组的降温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81.82%)高于对照组(56.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率为18.18%,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率为0.00%,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热患儿采用对乙酰氨基酚栓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自制循环式降温机主要用水泵将冷水输送到特制的“冰帽”式双侧“腋盒”与双侧“腹股沟盒”内,利用温度传热原理,达到降温的目的。该机降温冷容量大,作用持久而恒定,工作时间长,不需更换冰源,降温效果可靠,降温程度及速度可人为控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一经开机,可按程序设计自选工作。无需专人照管,不需更换冰源,不会污染床单位,不用翻动病人,不影响治疗,减轻护理人员繁琐的工作负担,解决了传统物理降温法的不足。经济适用,降温效果优良,患者感觉舒适,易于接受,为高热病人尤其是不明病因的高热病人,中、晚期肿瘤病人持续性高热时或顽固性高热病人解决了药物难以解决的疾苦,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林惠群 《当代医学》2014,(13):101-101
目的:对降温毯在急性颅脑损伤高热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采用降温毯进行降温的急性颅脑损伤高热患者,并分析其降温情况。结果患者采用4~8 h的降温毯后,体温<37.5℃,没有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初期采用降温毯,能使高热对脑组织所造成的损伤得到降低,进而使脑缺氧的情况得到减轻,不容易出现并发症,同时也能使患者发生死亡的几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明治”法冰毯降温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中枢性高热患者40例,根据冰毯降温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接受背部单层冰毯降温,观察组采用背部及前部同时冰毯降温(“三明治”法).2组均采用设置水温模式降温,水温设置为10℃.用肛温表连续监测患者核心体温,36 ~ 37℃为降温目标.结果 降温开始后第lh,2组患者体温变化无明显差别(P>0.05);第2、4h,观察组体温均较对照组体温明显下降(P<0.01).降温开始后4h内观察组体温达标,而对照组体温未达标.降温期间,观察组皮肤发红、腹泻、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寒战及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明治”法冰毯治疗中枢性高热降温较单层冰毯降温更加高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措施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性高热常发生于下丘脑、第四脑室和上颈髓等部位损伤(创伤或手术)的患者,其高热特点:(1)发生早,常在伤后或术后数小时内即出现高热;(2)体温上升快,可骤然升高至40℃以上,持续不降,热型呈稽留热,无寒颤;(3)四肢末梢体温不高,头部及躯干部体温极高;(4)药物降温效果不好。现将我科对自1992年~1998年128例出现中枢性高热患者所采取的降温措施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降温措施  (1)冰帽:将碎冰块置入冰帽中,戴于患者头部。应注意及时更换或添加冰块,以确保有效的降温效果。有条件的可用电子…  相似文献   

14.
王志娟 《河北医学》1998,4(8):79-80
高热患者物理降温体会(312500)浙江省新昌县人民医院王志娟1对象与方法1.1测试对象:本院住院病例,儿童肛温在39.5℃以上,成人体温在39℃以上,共80例。随机分温水擦浴组,酒精擦浴组,置冰袋组、空调降温组。比较情况见附表:1.2擦浴方法:取温...  相似文献   

15.
16.
降温毯控制体温治疗高热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降温毯控制体温治疗发热病人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36例颅脑损伤伴中枢性高热病人,应用降温毯控制体温,做好高热降温阶段、维持降温阶段、撤停阶段的降温护理及生命体征监测,皮肤护理,营养水份补充,心理护理。结果36例患者使用降温毯的时间为1—15天,平均7天,使用降温毯4~6小时体温下降至37.5℃,降温效果持续、稳定,安全无并发症。结论掌握降温毯使用方法,实施降温各阶段护理,及时观察病情,细致的生活、心理护理是降温毯控制体温治疗发热病人安全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中枢性高热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如果抢救及时,降温实施治疗越早,脑保护作用越明显,效果越好。因此,及时有效降温,控制高热是减轻脑损害、促进脑细胞功能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现将我科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后并发中枢性高热患者实行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措施后的效果观察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  相似文献   

18.
体温超过39℃以上者,称为高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有人认为物理降温(头部冷敷外)与药物降温不能同时应用,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传统的冷酒精擦浴降温弊多利少,这是因为酒精溶液擦浴体表,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皮温降低,患儿出现立毛反应和寒战,造成散热障碍。两法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发现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温酒精擦浴降温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9.
自制循环式同主要用水泵交输送到特制的“冰帽”式双侧“腋盒”与双侧“腹股沟盒”内,利用温度传热原理,达到降温的目的该机降温冷容量大,作用持久而恒定。工作时间长,不需要冰源,降温效果可靠,降温积蓄及速度可人为控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一经开机,可按程度设计自选工作,无需专人照管,不需更换冰源,不会污染床单位,不用翻动病人,不影响治疗,减轻护理人员繁琐的工作负担,解决了传统的物理降温法的不足。经流适用,  相似文献   

20.
高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是指体温的范围在39-40.9℃之间。高热过程中患者代谢和氧消耗量增加,易引起机体内环境的改变,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选择适当的降温方法,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是很重要的,而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现将临床上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