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消黄散对实验性黄疸大鼠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 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次性灌胃异硫氰酸α-萘酯(ANIT)中毒制备大鼠黄疸模型,不同剂量消黄散为治疗组,与思美泰对照,观察血清NO、ET及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消黄散能降低病理性升高的NO水平,恢复ET正常水平,并能显著改善相关指标(P<0.01),消黄散中、大剂量在某些方面优于思美泰(P<0.01)。结论:消黄散对NO、ET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善微循环,促进肝损伤的修复,促进胆红素的正常摄入和排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退黄散治疗早期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黄疸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治疗组采用蓝光照射+退黄散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退黄情况及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治疗组1周内胆红素日均下降水平为(50.2±22.4)μmol/L;对照组1周内胆红素日均下降水平为(36.8±20.2)μ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蓝光照射+退黄散对不同原因引起的黄疸胆红素下降均有显著疗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黄疸胆红素下降的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黄散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疗新生儿黄疸,与蓝光照射联合使用能有效降低患儿血胆红素水平,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
庄平 《吉林中医药》2005,25(4):54-55
目的:观察针灸对实验性大鼠黄疸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一次性灌胃异硫氰酸a-茶酯(ANIT)申毒制备大鼠黄疸模型,设针灸治疗组与中西药对照组,观察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及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针灸组与中西药对照组对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针灸治疗组对实验性大鼠黄疸有退黄作用,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生儿瓜前退黄散对溶血性黄疸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临床使用该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以乙酰苯肼(Acetylphenylhydrazine,APH)灌胃诱导大鼠,复制溶血性黄疸模型大鼠,鼻饲予以瓜前退黄散,并观察给药后大鼠的一般行为学与生物学状态,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和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含量。结果:模型组各指标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并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表明大鼠溶血性黄疸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瓜前退黄散高、中、低剂量组干预后的黄疸大鼠血清TBIL、DBIL、IBIL、AST、ALT、TB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中药高剂量组的TBIL、DBIL、IBIL、ALT、AST、TBA与空白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中剂量组的ALT、AST与空白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低剂量组的AST与空白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瓜前退黄散可降低APH所致的血清肝功能损害,降低黄疸水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中选择的3种剂量瓜前退黄散均能有效治疗溶血性黄疸。结论:新生儿瓜前退黄散对溶血性黄疸模型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退黄机制可能为与改善血清中TBIL、DBIL、IBIL、AST、ALT、TBA的水平有关,减轻肝脏损伤,为临床使用该放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退黄散对大鼠肝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退黄散水溶液,建立大鼠肝UDPGT诱导模型,并以苯巴比妥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参照Black氏方法测定大鼠肝UDPGT活性。结果退黄散能使大鼠肝UDPGT活性增加。结论退黄散能够诱导提高大鼠肝UDPGT活性,从而促进肝胆红素代谢。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制退黄散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残留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32例肝炎后肝硬化伴残留黄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常规予以保肝降酶及腺苷蛋氨酸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同时加用退黄散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各项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联合自制退黄散对肝炎后肝硬化残留黄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胆消黄汤联合针灸治疗梗阻性黄疸术后持续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梗阻性黄疸术后持续黄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保肝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利胆消黄汤联合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日均降幅与黄疸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胆消黄汤联合针灸治疗梗阻性黄疸术后持续黄疸,可加快血清胆红素下降幅度,明显缩短病程,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降黄散熏蒸治疗湿热蕴蒸型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茵栀黄颗粒及妈咪爱口服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降黄散熏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经皮、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及中医症状积分等。结果: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经皮、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黄散熏蒸治疗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可降低胆红素水平,加快黄疸消退,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且操作简单,经济方便,患儿及家长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探讨温阳化湿中药菌陈术附汤对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其利胆退黄的机制。方法:在采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大黄煎剂灌胃加寒湿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疽动物模型。观察大鼠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UDPGT活性、D-木糖吸收率的变化,并予中药复健方菌陈术附汤治疗,探讨其对胆红素代谢的影响。结果:阴黄证动物模型符合黄疸特点,即阴黄证大鼠表现为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升高、UDPGT活性及D-木糖含量下降,肝病理组织学改变符合肝内胆汁淤积黄疸的病理改变,符合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造模方法的主要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寒湿证主证及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黄疸证和寒湿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菌陈术附汤有保肝利胆退黄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诱导UDPGT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从而改善胆红素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降黄散中药熏蒸辅助治疗胎黄的效果。方法:选取湿热郁蒸型病理性黄疸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茵栀黄颗粒和妈咪爱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降黄散熏蒸。治疗后观察两组疗效、胆红素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经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6、20天两组胆红素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且治疗组胆红素的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黄散熏蒸辅助治疗湿热郁蒸型黄疸病,有利于胆红素水平的降低及黄疸的消退,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杨海燕  张黎莉  袁秀荣 《中药材》2008,31(11):1699-1702
目的:观察肠安颗粒对IBS模型大鼠体重及血清5-HT和NO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给予番泻叶煎剂和束缚应激致大鼠IBS模型,观察肠安颗粒对IBS模型大鼠体重以及大鼠血清5-HT和NO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IBS的发病机制。结果:肠安颗粒可明显改善由番泻叶引起的动物腹泻症状,使体重增长,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提高(P<0.05或P<0.01);并可明显提高血清中NO含量和5-HT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组织学检查发现肠安颗粒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可明显改善炎性症状,改善粘膜上皮的形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病变。结论:肠安颗粒对IBS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治疗复健作用,对肠黏膜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消黄方对进展期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大鼠肝硬化的干预作用. 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3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24只).腹腔注射DMN 4周制备肝硬化模型.造模2周末取正常和模型大鼠各3只做药前观察,其余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消黄方组、三氯化钆组和模型对照组(各7只);消黄方组于继续造模同时每天给予消黄方煎出液灌胃2周;三氯化钆组予三氯化钆每周2次(7mg/kg)尾静脉注射.4周末处死全部大鼠.观察大鼠的死亡情况,体重、肝脏大体形态、肝功能、肝脏及脾脏重量、肝脏组织学变化等.结果 DMN造模2周,大鼠肝脏呈现明显的纤维化,造模4周大鼠肝硬化形成.与正常组相比,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含量随造模时间呈梯形增加;而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随模型进展逐渐降低;4周时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消黄方组显著降低血清ALT、AST、ALP活性及TBiL含量(P<0.05或P<0.01),显著提高血清TP及ALB含量(P<0.01).消黄方显著改善肝组织病理和胶原染色,三氯化钆无此显著作用.结论 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功用的消黄方显著干预DMN诱导大鼠肝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13.
参芪地黄冲剂对慢性肾衰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参芪地黄冲剂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作用机理。方法 :以参芪地黄冲剂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两虚证患者 48例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中一氧化氮 ( NO)、内皮素 ( ET)及常规肾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前血中 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 P<0 .0 1) ,ET高于正常水平 ( P<0 .0 1) ;治疗后 ,肾功能改善的同时 ,NO含量明显升高 ,ET浓度明显降低 ( P均 <0 .0 1)。结论 :参芪地黄冲剂能通过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两虚证患者肾脏血流动力学而延缓 CRF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护肝益肺颗粒防治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护肝益肺颗粒防治抗结核药肝损害的临床疗效及对结核病的毒性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选取住院肺结核患者646例,分为预防治疗组205例,预防对照组208例,空白对照组126例,肝损害治疗组52例,肝损害对照组55例。预防治疗组在进行抗痨治疗(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基础上口服护肝益肺颗粒2个月(3次/d,4g/次);空白对照组仅给抗痨治疗(药物同预防治疗组)2个月;预防对照组在进行抗痨治疗(药物同预防治疗组)基础上口服肝泰乐2个月(3次/d,0.2g/次);肝损害治疗组用护肝益肺颗粒(3次/d,8g/次)保肝治疗1个月;肝损害对照组用齐墩果酸片(3次/d,20mg/次),护肝片(3次/d,4片/次)保肝治疗1个月。结果:预防治疗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1.9%,预防对照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4.8%,空白对照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7.1%。肝损害治疗组药物性肝损害治疗后显效76.5%,肝损害对照组药物性肝损害治疗后显效40%(P〈0.01)。肝损害治疗组与肝损害对照组两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恢复及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护肝益肺颗粒对肝损害治疗组与肝损害对照组肺结核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护肝益肺颗粒对因服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有防治作用,且对结核病的毒性症状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NO炎症途径在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作用及透骨消痛颗粒对膝骨性关节炎早期NO炎症途径的影响。方法:用改良的Hulth法建立骨关节炎动物模型,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对照组(壮骨关节丸组)、实验Ⅰ组(透骨消痛颗粒低剂量组)、实验Ⅱ组(透骨消痛颗粒中剂量组)、实验Ⅲ组(透骨消痛颗粒高剂量组)及正常组,4周后行关节腔大体观察、关节软骨和滑模组织学观察、关节滑液NO、NOS活性检测、软骨和滑膜组织中iNOS含量测定。结果:骨性关节炎关节局部表达NO。透骨消痛颗粒具有延缓关节大体形态,透骨消痛颗粒可降低关节液NO、NOS含量,降低关节软骨及滑模iNOS的表达。其中透骨消痛颗粒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作用更明显,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局部NO是引起膝骨性关节炎的重要介质;透骨消痛颗粒可抑制NO炎症途径,缓解软骨细胞的退变和软骨基质的降解,有效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独一味颗粒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模型、秋水仙碱、独一味颗粒高、中、低剂量6组。以四氯化碳联合高脂饮食等复合因素建立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同时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于6周末实验期满,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病理改变,及肝功能指标ALT、AST、MAO及肝纤指标PCⅢ、HA的变化。结果独一味颗粒能减轻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的病理改变,改善肝功能(P〈0.05),降低肝纤维化程度(P〈0.01)。结论独一味颗粒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保肝解毒颗粒对雷公藤多苷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6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以相应剂量药物灌胃5天,再以雷公藤多苷灌胃造模,制备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并对肝细胞变性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模型组肝细胞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和凋亡细胞等病理改变,保肝解毒颗粒大、中剂量组脂肪变性较轻、肝窦稍有变窄。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组肝细胞变性程度严重,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保肝解毒颗粒各剂量组肝细胞变性程度均有所改善,尤以大、中剂量组效果最佳,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肝解毒颗粒具有良好的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斌霞  殷建峰  智瑜 《河南中医》2010,30(11):1066-1068
目的:观察血脉通2号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鹌鹑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造成鹌鹑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用血脉通2号颗粒干预3月,观察各组鹌鹑的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B2(TXB2)的变化和动态平衡关系。结果:血脉通2号颗粒可提高NO、PGI2和降低ET、TXB2的水平,调节NO/ET、PGI2/TXB2的比值。结论:血脉通2号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鹌鹑的血管内皮功能有调整作用,可能是血脉通2号颗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软肝化坚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C57小鼠肝功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将6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正常软肝化坚颗粒组、模型对照组、模型软肝化坚颗粒低剂量组、模型软肝化坚颗粒高剂量组和模型秋水仙碱组,每组10只。各模型组通过腹腔注射10%四氯化碳(CCl4)造模,造模2周后各用药组灌胃软肝化坚颗粒或秋水仙碱,用药6周时采集血清,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TGF-β1的含量。结果模型对照组小鼠血清ALT、AST及TGF-β1的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模型软肝化坚颗粒低剂量组、模型软肝化坚颗粒高剂量组以及模型秋水仙碱组小鼠血清ALT、AST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正常软肝化坚颗粒组小鼠血清ALT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则明显降低(P0.05),模型软肝化坚颗粒高剂量组血清ALT、AST水平低于模型秋水仙碱组(P0.05)。模型软肝化坚颗粒组(包括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模型秋水仙碱组和正常软肝化坚颗粒组小鼠血清TGF-β1的含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且均降低至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软肝化坚颗粒可以改善肝功能,抑制TGF-β1的产生,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颗粒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西比灵胶囊组、天麻钩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服蒸馏水,阳性组灌胃给予西比灵胶囊(1×10-3g/kg),给药组灌胃给予相应浓度的天麻钩藤颗粒(低剂量:0.75g/kg,中剂量:1.5g/kg,高剂量:3g/kg)7d,于末次给药30min后,除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均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液造模,并观察其耳红、挠头次数等行为学指标;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酶免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NO、SOD、MDA及脑组织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天麻钩藤颗粒中、高剂量组能显著缩短模型大鼠耳红消失时间(P0.01),此作用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天麻钩藤颗粒高剂量组能显著减少模型大鼠挠头次数(P0.05,P0.01)。天麻钩藤颗粒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模型动物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变率、血浆黏度切变率及全血还原黏度低、中切变率(P0.05,P0.01)。天麻钩藤颗粒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模型动物血清MDA含量,升高SOD含量(P0.05),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模型动物血清NO、MDA水平(P0.05),升高SOD含量。天麻钩藤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较模型大鼠脑组织E、NE、5-HT、D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天麻钩藤颗粒能预防偏头痛发作,这种作用可能与调节机体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代谢机制得以恢复,进而改善脑及血管的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