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是指不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性早搏(室早),约占所有室性心律失常的10%左右。本文系统分析925例IVA病例,探讨IVA的临床、电生理和射频消融的特点。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从1994年3月至2009年2月,925例IVA患者的临床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的过程和结果。925例病人,男性500例,女性425例,平均年龄(36.65±14.81)岁。临床证实为IVA患者,并且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后,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律失常(IRVA)516例,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律失常(ILVA)409例,IRVA多发生于女性,发病的平均年龄40岁,大多数表现为频发室早伴有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出现黑喙症状为14.3%;ILVA多发生于男性,发病的平均年龄33岁,多表现为持续性室速,出现黑矇症状为5.9%。IRVA有486例(94.2%)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而在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速/室早里,又以起源于间隔面的多见,占78%左右,起源于游离壁的占10%左右,其余的12%起源于二者之间的部位。射频消融多采用寻找心内膜最早激动点结合起搏标测来寻找合适的靶点。ILVA最多见的类型是左心室特发室速(ILVT),有272例(66.5%),ILVT主要起源于左后分支区域,也可以起源于左前分支区域和临近希氏束部位。主要用激动顺序标测结合浦肯野电位的方法确定消融靶点。IRVA的516例患者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为89.3%。ILVA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为93.7%。结论IVA患者虽然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是伴有多种临床症状,少部分病人甚至出现黑矇、晕厥,应积极行射频消融治疗,预防出现心室颤动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或室性早搏(室早)主要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和左心室中后间隔部位,新近发现部分特发性室速还可以起源于二尖瓣环附近,本文报道14例特发性室速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文报道11例非频发室性早搏(室早)的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伴反复晕厥病例经导管射频消融成功的体会,并由此介绍一种新的针对这类患者的标测方法.方法 11例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39.9±13.7)岁,全部曾使用2种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治疗期间均有晕厥或黑矇病史1~3年.结果 (1)所有11例患者在术中经过各种方法均可记录到至少1次室早、室速发作心电图,其中6例经程序刺激不能诱发的通过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能诱发室早、室速.(2)所有患者先在右心室流出道预测起源区以15~20 W低能量放电下微调消融电极导管位置和方向,在诱发出与所记录、冻结的室早完全一致的位点时,加大能量至35~50 W,反复巩固2~3次,直至室早、室速不再出现.然后以此点为中心,向周围微移动电极导管约5 mm,最终消融出大约1 cm2的面积.所有11例患者,采用这种方法全部都诱发出与记录室早12/12导联完全一致的室速.(3)11例患者中有10例达到消融终点,其中9例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及后壁,1例在右冠窦基底部.另1例未达到消融终点的患者,在消融开始时用异丙肾上腺素仅可诱发极少的室早,但在低能量消融后诱发频发的短阵室速,激动标测提示最早激动点位于左冠窦中下部,该处放电诱发出与自发室早一致的图,但反复放电室早、室速不能完全消除,考虑为靠外膜区室早而放弃.(4)术后所有患者经电话、预约门诊随访3~14个月,没有1例主诉再发黑矇和晕厥者.结论 低能量放电标测完全可作为一种新的标测手段在实际工作中配合使用,尤其对那些反复黑矇、晕厥但室早、室速发作较少的患者,常规标测方法几乎无用,此时低能量放电标测就显得更加实用.  相似文献   

4.
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早、室速临床常见,90%的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经射频消融可获根治。但该部位又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患者心脏发育不良三角的顶端部位,故其伴发的室早、室速也能位于该部位。当室早或室速符合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的心电图特征时,究竟属特发性还是伴发于ARVC者,Hoffmayer最近提出鉴别两者的心电图积分法。  相似文献   

5.
右心室流入道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常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间隔部 ,少见于左心室游离壁、左心室流出道[1] ;而起源于右心室流入道的室速则更少报道。在共 5 0例消融手术中遇到 5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入道的室速 ,其中特发性室速 4例 ,另 1例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ARVC)。本文就其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进行总结。临床资料  5例患者 ,男性 4例 ,女性 1例 ,年龄 2 2~ 38岁 ,均有阵发性室速病史 ,呈突发突止 ,发作间期无室性早搏 ,曾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超声心动图和X线检查 ,4例未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早或室速已成为心电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原因有二:①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右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室早及特发性室速最多发生的部位;②起源于该部位的室早或室速一旦明确诊断,经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高达90%以上。因右室流出道与左室流出道及主动脉窦的解剖位置毗邻,使体表心电图有时很难确定室早或室速起源于哪侧心室。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已有较多报道,但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合并RVOT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VT)、频发室性早搏(室早)的射频消融少见报道,本文报道房间隔缺损5例及法洛四联症术后2例合并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特性及射频消融特点。 资料和方法7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13~37岁。以近半年至5年出现明显心悸、胸闷入院。房间隔缺损5例,缺损2.0~3.2cm,4例未经治疗,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3年;法洛四联症外科矫正术后12年和15年各1例。7例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均示频发多源性室早,但以1种形态室早为频发,而其它形态室早为偶发,其中5例伴VT及晕厥或黑矇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632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其射频消融是否即可成功将其分为失败组(n=68)和成功组(n=564)。比较两组焦虑、抑郁情况,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射频消融成功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晕厥、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间隔部和心外膜、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起搏标测相似度、试放电次数、放电时间、V-QRS领先时间、消融靶点起搏标测相似度、完成时期、支撑方法与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存在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室性心律失常起源心外膜、消融靶点起搏标测相似度高、中后期完成、支撑方法为Swartz鞘支撑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射频消融失败会加重其焦虑和抑郁的不良情绪,男性、室性心律失常起源心外膜、消融靶点起搏标测相似度高、中后期完成、支撑方法为Swartz鞘支撑为其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加强监控,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起源部位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手术成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 纳入270例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患者.对每位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症状、病史和既往治疗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起源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射频消融手术结果.结果 270例患者中男性153例,女性117例,年龄10~82(41.6±16.0)岁.流出道起源的患者中的女性比例较其他部位起源者高(均为P<0.05),左心室间隔部的患者出现症状的年龄为(28.8±11.9)岁,流出道、流入道、其他部位的患者出现症状的年龄分别为(44.8±14.9)岁、(40.2±23.1)岁和(41.5±20.7)岁,左心室间隔部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发病更年轻(均为P<0.05).女性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31 ~60岁之间(70.0%),心律失常常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80.3%).237例患者射频消融手术取得成功,成功率87.8%.结论 起源于左、右流出道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构成比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是比较常见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最常见(约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60%~70%),其次是左心室流出道(LVOT,约占10%),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安全有效。近期我院收治1例起源于LVOT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多个出口现象,并经消融成功治疗,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59岁,有糖尿病病史3年。患者因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早搏,PVC)触发心室颤动和(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VF/PVT)的临床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效果。方法:313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特发性PVC患者,其中6例发生了由PVC触发的VF/PVT,分析该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效果。结果:该6例患者动态心电图可记录到频发PVC[(16303±5854)次/d],PVC联律间期及基础QT间期分别为(412±44)ms和(407±10)ms。这些参数值在另外307例特发性PVC患者中分别为(15570±4743)次/d、(419±36)ms和(404±8)ms,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13例患者中,有88例记录到由PVC触发的单形态室性心动过速(VT)。PVC触发VF/PVT患者中晕厥发生率(3/6)高于由PVC触发的单形态VT患者(4/88,4.5%,P〈0.05),PVT的周长[(235±22)ms]则短于单形态VT组[(324±29)ms,P〈0.05]。针对触发VF/PVT的PVC消融后随访的10~36个月期间,所有6例患者未再发生晕厥、VF及心脏骤停。结论:恶性VF/PVT可能由一些特发性PVC诱发,射频导管消融PVC治疗可作为一项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右心室造影结合电解剖标测(CARTO标测)指引经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法洛四联症术后室性心动过速(VT)5例。方法: 5例患者中4例为男性,6~38岁,法洛四联症术后2~16年反复出现阵发性心悸,发病时体表心电图均表现为持续性VT且药物治疗无效,2例有晕厥史。均不同意放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应用右心室造影结合CARTO标测指引消融VT的方法如下:首先进行右心室造影明确右心室解剖及肺动脉瓣环位置,并作为解剖路标,在窦律时行右心室电压标测,标记低电压手术疤痕和室间隔补片区域,明确VT发生基质。而后心室程序电刺激诱发VT,如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在VT时行拖带标测,确定并消融VT关键峡部;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不能诱发持续性VT,则在窦律时行起搏标测,在局部起搏时和VT有相同或相近的体表心电图并伴较长的刺激到QRS波时间的部位消融,并消融有晚电位或碎裂电位的电屏障区。结果: 5例患者可诱发出6种形态VT,VT周长230~310 ms,5种为持续性VT,其中1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另1种为非持续性VT。3例患者在VT时标测和消融,2例患者在窦律下标测后消融。6种形态VT均为疤痕折返机制,6种VT均消融成功。随访12~30月,无VT复发。结论: 右心室造影能明确法洛四联症术后右心室及肺动脉瓣环解剖结构,CARTO标测可以定位室间隔补片和外科手术疤痕,在明确这些VT发生基质基础上指引射频导管消融法洛四联症术后VT可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伴心脏扩大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可能的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来阜外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共300例进行分析,术前均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男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女性>50 mm诊断为心脏扩大,并排除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分成心脏扩大组及心脏正常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探讨心脏扩大的预测因素。结果7%(21/300)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出现心脏扩大,两组间有差异的参数有男性(71.4%vs.29.6%,P=0.0035)、室性期前收缩次数[(32742±14106)次/24 h vs.(21740±10089)次/24 h,P=0.0031]、室性期前收缩负荷(27.46%±12.36%vs.20.42%±9.15%,P=0.03)、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57.48%±6.47%vs.62.07%±3.10%,P=0.005)。术前NT-proBNP、室性期前收缩QRS宽度、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位置、室性期前收缩形态及有无间位室性期前收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脏扩大,心脏扩大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及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心脏扩大组患者的明显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和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alr contraction,PVC)可行性、必要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IVT、PV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PV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的资料。结果 3例IVT中2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游离壁,同时合并另一种游离壁起源的PVC,3例消融均成功,1例复发。13例PVC中7例起源RVOT间隔部,3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1例同时存在两种形态PVC(分别起源于ROVT间隔部和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13例消融成功,1例复发。结论 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PV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4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PVC)触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PVT/VF)的临床特点。方法 76例起源于RVOT的VT患者,其中4例为PVC触发PVT/VF,总结4例的临床资料并与另72例有关资料相比较。结果所有4例触发PVT/VF时的PVC与孤立PVC的形态一致,但2种PVC的联律间期发生了明显改变,其改变幅度均≥70 ms,其中2例缩短,2例延长。1例孤立PVC时的联律间期亦不恒定。72例PVC触发的单形VT患者每天PVC次数为15 427±1 109,QT间期为404±15 ms,孤立PVC联律间期为419±22ms。4例PVC触发PVT/VF患者中3例1天的PVC次数与72例PVC触发的单形VT患者平均PVC次数相当。4例患者的QT间期及孤立PVC联律间期与另72例患者相当。而4例PVT/VF的周长均小于280 ms,明显短于72例VT的平均周长(324±59 ms)。72例单形VT患者发生晕厥比率4.1%;4例PVT/VF患者中发生晕厥者2例。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证实4例患者PVC均起源于RVOT间隔侧,经射频导管消融PVC取得成功。结论起源于RVOT的PVC触发PVT/VF具有PVC联律间期不恒定及PVT/VF的周长短的临床特征,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We describe a patient with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VT)/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without organic heart disease who was cured by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The patient was a 65-year-old woman with a 10-year history of recurrent syncope.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organic heart disease, and the QT interval during sinus rhythm was borderline normal (corrected QT interval = 0.45 sec1/2). ECG recording during syncope showed PVT. On one occasion, PVT degenerated into VF. This PVT was always induced by a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 (PVC) originating from the right ventricular (RV) outflow tract. Rapid pacing (220 beats/min) at the site of PVC origin reproduced polymorphic change of the QRS wave on surface ECG that was similar to PVT. This suggests that the PVT originated from a single focus in the RV outflow tract. Catheter ablation was performed at the site of PVC origin. During 18-month follow-up, PVT/VF was not document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起源于左后分支的室胜早搏(PVC)的临床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经验。方法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且频发PVC的患者(男5例,女3例),其中5例伴有阵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年龄19—54(42.7±10.6)岁。其中3例患者行常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5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在左后分支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处给予温度控制下射频导管消融。结果8例患者术前均以体表心电图定位起源于左后分支处区域,其PVC或左心室室速的体表心电图均为典型特发性左心室室速(ILVT)表现(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心电轴左偏,QRS时限≤160ms)。其中,QRS波I导联6例呈rS,2例呈Rs;aVL导联呈qR;II、Ⅲ、aVF导联呈rs。胸前导联多在V,~V,处移形,由R转为Rs或rs。在消融成功部位(最早激动点)消融导管均记录到融合有浦肯野电位(PP)的V波,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20—48(33.0±10.2)ms,8例患者行射频消融即时成功。术后3~15(8.1±4.2)个月复查,8例患者动态心电图的PVC均小于10000/24h。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起源于左后分支处的PVC,在消融导管标测到PVC最早激动点并融合有PP时可成功消融PVC。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单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右心室流出道(ROVT)室性期前收缩(PVCs)的可行性。方法28例药物未能控制的ROVT PVCs患者行单导管消融术,消融导管在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下进行解剖标测重建RVOT模型,经激动顺序标测及起搏标测明确消融靶点。结果 RVOT建模时间及所需X线曝光时间为(6.6±2.2) min、(0.5±0.4)min。即刻消融成功率100%,异位起搏点起源自间隔部17例(60.7%)、前壁3例、后壁3例、游离壁5例。消融靶点较体表QRS波群起点提前(34.2±5.1)ms。手术总时间、总X线曝光时间、标测时间、消融时间分别为(56.2±13.9)min、(1.1±0.7)min、(15.5±8.2)min、(5.5±2.9)min,其中6例零X线曝光。术中、术后没有相关并发症出现,观察(19.7±8.6)d,复发1例。结论 RVOT PVCs多起源于间隔部,经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的单导管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