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合并多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转归.方法 采集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4例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多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川崎病16例,不完全川崎病8例;其中男15例,女9例,男女之比为1.67∶1;5岁及以上2例,5岁以下22例(占91.7%).合并心血管系统损害14例,占58.3%,其中冠状动脉扩张6例,占25.0%;血液系统损害20例,占83.3%;呼吸系统损害10例,占41.7%;消化系统损害7例,占29.2%;泌尿系统损害2例,占8.3%;两个以上系统损害16例,占66.7%.结论 川崎病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为主,男性多见.病变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以血液、心血管及呼吸系统损害为主,尤其是可引起冠状动脉损害.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多系统损害多为良性经过,多随川崎病康复而消失.  相似文献   

2.
1997~2001年四川省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四川省川崎病(KD)的发病率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按日本川崎病研究中心提供的川崎病诊断标准、问卷表格和调查方法,对四川省内设有儿科病床的医院进行问卷调查。收集1997年1月1日~2001 年12月31日的川崎病患儿住院资料。结果调查全省212所医院,调查表回收率达到91.5%,全省共报告了KD 患儿1811例,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1511例。1997~2001年<5岁儿童患病率分别为4.26/10万、5.21/10万、8.57/ 10万、7.70/10万、9.81/10万,5年平均发病率为7.06%。男女之比为1.66:1,发病高峰为1~2岁,17.0%的川崎病患儿有心脏冠脉损伤。典型病例占94.6%,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者占70.9%。结论 1997~2001年四川省5年川崎病的发病率低于日本,与国内其他地区KD流行病学资料相比,发病率高于江苏、陕西和广东,低于北京,有逐年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3.
我院1987年6月~1992年10月共收治134例住院的川崎病患儿,其中合并胃肠功能紊乱35例(26.1%)。本文总结了川崎病致胃肠损害的临床特征及诊治体会。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35例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9月~6岁。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1984年第4次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二、消化道表现病程第1~13天发生呕吐33例,3天内25例占75.8%;呕吐胃内容物28例,含胆汁5例;持续1天~3天23例。腹泻见于起病第1天~8天,3天内22例,7天内34例占97%;持续时间小于7无26例,次数多为每天7次~8次;绿色胆汁水样便6例,黄色水样或蛋花样或粘液样…  相似文献   

4.
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临床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对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所有川崎病共14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发生率,并计算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并作χ2检验以比较两者的差异。所有患儿均给予静脉丙球及阿斯匹林治疗。结果148例中男87例,女61例,男女比例1.426∶1。发病年龄4个月至9岁,平均4.5岁,小于4岁有119例,占80.41%。复发1例,无一例死亡。发病季节为12~5月份,以冬春为主,其中冠状动脉受累者共38例,占25.67%,无一例发生冠状动脉瘤;不典型川崎病39例,占26.35%,表现为以某种特殊症状为首发症状起病,不符合诊断标准6条中的5条,仅有2,3或4条符合,但根据血清学检查及血培养等结果排除了其他发热性疾病再结合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的检测结果可考虑诊断。其中仅具备2条者1例,占2.56%(1/39),仅具备3条者18例,占46.15%(18/39),仅具备4条者20例,占51.28%(20/39)。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延迟诊断和治疗会增加冠状动脉瘤发生的风险。因此临床医生要重视提高对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凡有以下情况需警惕不典型川崎病:发热,伴川崎病面容,卡疤潮红,肛周及手指潮红脱皮,<2岁男孩阴囊潮红硬肿疼痛,血沉、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以及血小板进行性增高等。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付流感病毒肺炎8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母子病房于1994年4月~1995年3月共收治肺炎620例,其中付流感病毒(PIV)感染81例(占13.06%),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入院当天采集鼻咽深部分泌物,经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桥联酶标技术。快速检测PIV Ⅰ、Ⅱ、Ⅲ、RSV、ADV抗原。PIV阳性81例,其中男43例,女38例;1~3月7例,~6月8例,~12月16例,~3岁27例,~6岁16例,~8岁7例.Ⅱ型19例(23.46%),平均年龄1.89岁;Ⅰ、Ⅲ型62例(76.54%),平均年龄2.79岁。全年均有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在川崎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测30例典型川崎病患儿和16 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急性期、恢复期血清ANCA,并随机选取2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同时对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ANCA阳性率为65%,其中不完全川崎病组和典型川崎病组血清ANCA阳性率分别为69%、6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川崎病患儿恢复期血清ANCA阳性率显著低于急性期(33% vs 65%,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ANCA阳性率显著高于UCG的阳性检出率(P<0.01)。ANCA阳性患儿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ANCA阴性患儿(43% vs 13%,P<0.05)。结论:血清ANCA可以作为一项早期诊断川崎病的参考指标和发生冠脉损害的一项实验室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科于 1996年 2月~ 2 0 0 0年 2月共收治川崎病 4 8例 ,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川崎病患儿 4 8例 ,男 2 8例 ,女 2 0例。年龄 6个月~ 12岁 ,<2岁 2 1例 ,~ 4岁 18例 ,>4岁 9例。入院时病程 2~ 12d。符合 1984年日本MCLS研究会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1] 。二、临床表现 均于病程d1出现发热 ,热程 5d以上 ,指(趾 )端脱皮 4 6例 (95 .83% ) ,4 4例病程 10d以后出现症状 ;口唇潮红、皲裂 4 7例 (97.92 % ) ,4 3例病程 4d内出现 ,持续时间 6~ 13d ,平均 11d ;眼结膜充血 32例 (6 6 .6 7% )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分析婴幼儿川崎病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10年6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结果 60例川崎病患儿中,典型川崎病组48例,不完全川崎病组12例,典型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中发生率依次为发热、口唇改变、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充血、手足末端改变、多形性皮疹;而不完全川崎病依次为发热、口唇改变、手足硬肿指趾端膜状脱皮、多形性皮疹、球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典型川崎病组与不完全川崎病组中,WBC分别为(17.68±7.12)×109/L、(21.26±7.55)×109/L; CRP为(96.82±60.69) mg/L、(115.21±79.86) mg/L;ESR为(86.54±28.32) mm/h、(81.23±24.15)mm/h; WBC、CRP、ESR明显增高,而HCT分别为(31.07±3.76)%、(27.32±3.10)%.冠状动脉病变两组发生率分别为20.8%和25.0%.在发病年龄方面,不完全川崎病年龄小,典型川崎病相对年龄较大.在确诊时间与住院时间方面,两组分别为(6.8±1.8)d、(9.4±3.6)d和(8.7±3.3)d、(12.6±5.4)d,不完全川崎病组确诊时间与住院时间均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完全川崎病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应注意仔细询问和观察川崎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对疑似病例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冠状动脉情况,检测WBC、ESR和CRP,动态观察PL变化,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尽量减少或避免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以小~中型动脉炎为特征的川崎病也常出现消化道症状。对川崎病合并肠梗阻的发病原因进行研究。对象与方法1981年1月~1987年10月住院的典型川崎病患儿206例。肠梗阻的诊断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腹部X线有液平面,Kerckring征,小肠扩张积气。病人分为合并肠梗阻的A组和无肠梗阻的B组。结果A组12例(5.8%),年龄3个月~3岁8个月。肠梗阻发生在第2~10病日,其中8例(66.7%)在4日以内。需要治疗的12例中11例经内科处理而治愈,4例有低白蛋白血症(<25g/L)。入院时两组的白细胞数、CRP、血沉均无显著差异。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均降低,有显著差异。A组在发病时总蛋白、白蛋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于1988年7月~1998年4月共收治川崎病患儿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6个月~8岁,40例在4岁以内。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拟定的诊断标准。45例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冠状动脉损害13例(28.8%),其中冠状动脉扩张6例,冠状动脉瘤4例,多发性冠状动脉损害3例。比较有冠状动脉病变组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的临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 ,对血管内皮功能失调的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兴趣和重视。本研究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测定了 10 9例川崎病患儿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流量介导的扩张反应 ,以探讨其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临床意义及与血脂代谢异常的关系。对象1 川崎病组 :10 9例 ,均符合 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 ,男 72例 ,女 37例 ;年龄 8个月~ 16岁 ,平均 4 8岁。其中急性期 (发病后 4周内 ) 32例 ,恢复期(发病 4周后~ 6个月内 ) 2 6例 ;慢性期 (病程 >1年 ) :1~ 5年 30例 ,~ 10年 2 1例。慢性期中 18例病程中无冠状动脉损害 ;2 1例发病时…  相似文献   

12.
283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Wang L  Lin Y  Su YZ  Wang Y  Zhao D  Wu TJ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8):609-612
目的 总结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为尽早、正确判断川崎病的病情与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2—2002年住院川崎病患儿283例,分析:(1)川崎病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率;(2)合并冠状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283例中男186例,女97例;男女比例为1.9:1,年龄分布以婴幼儿为主,3岁以内(包括3岁)占71%;发病季节以春、夏季为主;不典型川崎病55例(19.4%);就诊前平均发热天数6.1 d,除发热外,其他症状出现频率的次序是:口腔黏膜改变(97.5%),淋巴结肿大(95.4%),球结膜充血(91.2%),指、趾端脱皮(89.8%),皮疹(81.5%)。(2)心血管改变情况:治疗前合并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扩张共103例(36.9%),住院2周后新发生冠脉扩张28例(13.3%);有13例形成动脉瘤(4.7%),在冠状动脉病变人群中占9.9%。分析动脉瘤的形成是与性别、发热持续时间(>8.9 d)有关(P<0.05)。治疗前合并心房、室腔扩大40例(14.3%);心包积液11例(3.9%);合并心电图改变有57例(20.8%)。结论 川崎病心血管并发症出现较早,经治疗后有13.3%新发冠状动脉病变。动脉瘤的形成与性别、发热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86年6月~1989年6月共收治小儿伤寒297例,其中误诊为肺炎27例(占9.1%),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27例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最小,18个月,最大13岁,~6岁19例,~13岁8例,平均年龄5.3岁。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其中夏秋季发病18例,占66.7%。发热27例,其中稽留热型8例,弛张热型5例,不规则热型14例,入院前平均热  相似文献   

14.
婴儿川崎病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婴儿川崎病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29例川崎病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分析.结果 29例川崎病患儿均有发热,常见临床表现为川崎病面容及皮疹.本组病例肛周潮红、脱屑和卡疤红斑阳性率均较低,但出现较早.29例均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21例典型病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4例,总阳性率19%;8例不完全病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2例,总阳性率25%.结论 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易发生冠状动脉扩张,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定期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婴儿川崎病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29例川崎病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分析.结果 29例川崎病患儿均有发热,常见临床表现为川崎病面容及皮疹.本组病例肛周潮红、脱屑和卡疤红斑阳性率均较低,但出现较早.29例均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21例典型病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4例,总阳性率19%;8例不完全病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2例,总阳性率25%.结论 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且易发生冠状动脉扩张,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定期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随访.  相似文献   

16.
本院自1979年1月~1992年6月共收治川崎病138例,并对1987年1月~1992年6月住院的65例进行随访,重点总结川崎病的心血管系统的改变。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85例,文53例。小于1岁32例(2%),1岁~2岁39例(28%),2岁~3岁19例(14%),小于4岁占85%。各年分布:1979年1例,1980~1985年每年2~10例,近7年(198~1992年)每年12~17例。二、临床表现(-)主要症状1.发热(100%)>5天101例,>14天36例,长期反复发热1例;2.颈淋巴结肿大102例(74%)g3.皮疹(94%)多形103例,猩红热样27例Z4.唇红破裂117例,杨梅舌80例,…  相似文献   

17.
《中华儿科杂志》2022,(6):588-593
目的分析Z值方法与传统方法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瘤(CAA)诊断的差异性, 并探讨川崎病CAA的临床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确诊的2 419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资料。分别采用Z值方法和传统方法诊断CAA, 分析2种诊断方法诊断效能的差异性;分别对患儿性别、临床分型(完全性川崎病、不完全性川崎病)、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敏感性(IVIG敏感型川崎病、IVIG无应答型川崎病)、病程(≤6周、>6~8周、>8周至6个月)等进行分组, 分析川崎病患儿CAA的临床分布特点。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Kappa检验用于一致性评价。结果 2 419例川崎病患儿中男1 558例、女861例。发病年龄1.8(1.0, 3.2)岁。Z值方法诊断川崎病CAA发生率高于传统方法[21.9%(529/2 149)比13.9%(336/2 149), χ2=1 074.94, P<0.001]。Z值方法诊断男性患儿、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IVIG无应答型川崎病患儿CAA发生率均高于传统方法[25.2%(392/...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31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小儿川崎病的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997~2001年收治的共31例川崎病患儿。结果 首诊误诊率达51.6%,主要原因除各种不典型病例外,还可因该病伴随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而误诊。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确诊时间(14.9±4.5d)明显超过正常组(7.2±2.7d),P<0.01。结论 临床工作中遇到持续发热5d以上的病例,要提高对川崎病的警惕性,积极寻找相关的指标,并结合相关检查尽快确诊,减少对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本组男19例,女8例。15d~1月2例,~3月18例,~6月4例,~1岁24例。母乳喂养24例,混合喂养2例,牛乳喂养1例。面色苍白27例(100%),前囟饱满26例(96.3%),惊厥20例(74.1%),瞳孔不等大12例(44.4%),针刺部位出血不止15例(55.6%),便血6例(22.2%),黄疸2例(7.4%),呼吸不规则10例(37.0%)。外周血Hb(35~60)g/L 11例,~90g/L16例。BPC均>100×10~9/L。凝血时间>10min2例,5~10min14例,<5min 8例。凝血酶原时间除1例正常外,其余均延长。腰穿3例,前囟穿刺1例,均见有血性液体,镜检均见皱缩红细胞。经补充VitK、  相似文献   

20.
���鲡��Ѫ�������Ƶ�����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对103例川崎病(KD)患儿进行了2~3年的随访研究,初步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2002年4月至2003年8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住院的KD患儿103例,均符合2002年循证医学的川崎病诊断标准,男60例,女43例。其中典型病例84例,不典型病例19例。发病年龄3个月至13岁,80例(77.7%)在4岁前发病,高发年龄为1~3岁。1.2方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1.5年、2年进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1.3治疗方案(1)确诊病例尽早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IVGG)1g/(kg·d),1~2d。(2)阿司匹林(ASA)30~50mg/(kg·d),热退3d后逐渐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