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光  郑妍顺  高明 《河北医学》2005,11(6):518-520
目的:观察采用微量泵输注异丙酚在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24例ASAⅠ~Ⅱ级,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行胸腺瘤切除,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均采用慢诱导气管内全麻;麻醉维持:A组以吸入(2~3)%氨氟醚和间断静注芬太尼。B组:微量泵持续输注异丙酚6~9mg/kg/h,和间断静注芬太尼。术中酌情给予小剂量卡肌宁。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B组病人整个麻醉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P>0.05),苏醒明显快于A组,术后4小时绝大多数病人镇静程度为2或3级。而A组病人气管插管及切皮时MAP显著升高(P<0.05),插管时HR变化显著(P<0.01)。结论:采用微量泵连续静脉给药可使血药浓度维持相对稳定状态,使麻醉平稳,顺利。病人苏醒快,拔管早,安全有效利于重症肌无力病人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胸腺瘤切除术的麻醉方法。方法:25例MG并胸腺瘤的病人,行胸腺瘤切除术,用N2O-O2-Sevoflurane吸入加阿曲库铵、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阿曲库铵的用量为0.1-0.2mg/kg,Sevofluranel-1.5MAC,必要时加用芬太尼0.05-0.1mg。结果:21例病人顺利拔管,其中8例术后5h在ICU拔管,2例IIb型术后两天拔管,Ⅲ、Ⅳ型各一例行气管切开,5天后停用呼吸机。25例病人症状得到控制出院。结论:在MG病人行胸腺瘤切除的全麻中,只要阿曲库铵、Sevoflurane应用恰当,对此类病人的呼吸无明显延迟恢复作用,也可保证术中平稳,术中安全拔管。此方法应为MG病人行胸腺瘤切除术较好的一种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术后复发22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重症肌无力(MG)胸腺切除术后复发肌无力的因素及治疗。方法 对确诊为(MG)作胸腺切除术后肌无力加重的22例应用类固醇激素和/或硫唑嘌呤治疗,并作40个月随访。结果 MG伴胸腺增生10例全部缓解、缓解率100.0%,其中完全缓解9例(90.0%),药物缓解1例(10.0%),缓解率和肌无力改善程度随术后时间延长而增高;MG伴胸腺瘤12例、缓解10例、缓解率83.3%,其中完全缓解3例(25.0%)、药物缓解6例(50.0%)、显著改善1例(8.3%)、死亡2例(16.7%)。结论 MG在胸腺切除后宜常规应用类固醇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以提高远期疗效,避免再发肌无力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针三分”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观察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6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组(I组,,n=30),氯胺酮、咪唑安定基础麻醉后,应用“二针三分”法行腋路臂丛阻滞,成功后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比卡因0.5ml/kg;单纯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组(II组,n=30),术中氯胺酮1~2mg/kg、咪唑安定0.5~1mg间断静注。结果术中I组循环、呼吸功能较II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II组少(P〈0.05);J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II组(P〈0.01);术后I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II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明显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麻醉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在大面积烧伤早期切痂植皮手术的麻醉效果、副作用的发生率、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同期与传统的氯胺酮复合羟丁酸钠麻醉相比较,是否更具优越性。方法40例切痂植皮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组(Ⅰ组n=20)和氯胺酮-羟丁酸钠全麻组(Ⅱ组n=20)。全部病例静注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3mg/kg、阿曲库铵0.3-0.5mg/kg做诱导插管,然后Ⅰ组微泵持续注射丙泊酚4~6mg/kg·h,45min间断静注阿曲库铵0.25-0.5mg/kg及氯胺酮1-2mg/kg维持。Ⅱ组微泵持续注射氯胺酮1-2mg/kg·h,45min间断静注阿曲库铵0.25~0.5mg/kg及羟丁酸钠80-100mg/kg。分别记录2组病例在用药期间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效果、停药后苏醒时间、苏醒后再入睡、副作用发生率等。结果Ⅰ组病例麻醉效果良好,循环稳定;而Ⅱ组术中血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术中肢体有不自主的躁动现象,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Ⅱ组比Ⅰ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全麻用于大面积烧伤早期切痂植皮手术,麻醉效果确切,可控性强,苏醒迅速而平稳,不良反应少,优于氯胺酮羟丁酸钠麻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5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基础麻醉后,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组(A组,n=25),臂丛阻滞成功后注入0.25%罗哌卡因0.5ml/kg,术中以氯胺酮-丙泊酚持续静注;单纯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组(B组,n=25),术中氯胺酮-丙泊酚持续静注。结果:术中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P〈0.05);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家长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20例小儿扁桃体手术采用氨胺酮麻醉辅以卡肌宁及控制呼吸的方法。麻醉对象为4~11岁儿童,具体方法为:术前肌注阿托品0.01mg/kg。面罩给氧去氮后依次静注氯胺酮2mg/kg,卡肌宁0.6~0.8mg/kg,或加用安定0.2~0.4mg/kg,肌松后明视下经鼻气管内插管,继以高频呼吸机控制呼吸,并开始手术,术中根据麻醉需要追加少量氯胺酮,观察术中血气、血氧饱和度、心电变化、呼吸恢复时间及患儿苏醒时间。本文观察结果与38例不使用肌松剂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艾司氯胺酮对儿童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后苏醒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全身麻醉下行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60名。随机将患儿分为氢吗啡酮组(n=30)和艾司氯胺酮组(n=30)。麻醉诱导:经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5 mg/kg、丙泊酚2.5 mg/kg和瑞芬太尼4μg/kg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0.5μg·kg-1·min-1,维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0.7~1.0最小肺泡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手术结束后分别予以氢吗啡酮0.01 mg/kg或艾司氯胺酮0.5 mg/kg进行镇痛治疗。记录两组患儿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吸频率、苏醒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去氧合及躁动等不良反应。结果 和氢吗啡酮组患儿相比,艾司氯胺酮组患儿恢复自主呼吸的时间短(P=0.048);自主呼吸恢复时的呼吸频率高(P=0.001);呼气末CO2水平低(P=0.005),提示艾司氯胺酮不损害患儿的呼吸功能。艾司氯胺酮组...  相似文献   

9.
重症肌无力 (MG)是一种因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MG合并胸腺瘤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呼吸肌无力 ,在术前术后大多数病情不稳定 ,MG危象的发生率远较未合并胸腺瘤者为高[1 ] 。我科自 1995年 1月~ 2 0 0 1年 6月共收治MG合并胸腺瘤患者 15例 ,均行胸腺瘤切除术 ,术后除 1例发生MG危象 ,行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 2 2小时外 ,其余病例均恢复顺利 ,全组病例均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35~ 5 7岁。临床表现按改良Osseman分型属Ⅱa型 5例 ,Ⅱb型 7例 ,Ⅲ型 3…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丙泊酚、氯胺酮复合静脉麻醉对乳腺手术的效果。方法:术前给予异丙酚2mg/kg匀速静注,手术时给予氯胺酮(1~2)mg/kg缓慢静推,术中根据手术刺激和患者表现,可追加氯胺酮(0.5~1)mg/kg静注。结果:给予丙泊酚诱导后,HR略有下降,MAP低于诱导前20%以下(P〈0.01),呼吸变浅、变慢,SpO2明显下降(P〈0.05),需特殊处理。给予氯胺酮后,心率、血压均回升。结论:丙泊酚联合氯胺酮用于乳腺手术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使异丙酚作用于无痛流产术的镇痛效应及安全效应进行更完善的研究与比较。方法 300例(ASAI—Ⅱ级)早孕病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n=100例):用2.5-3.0mg/kg体重的异丙酚静脉推注;B组(n=100例):用2mg/kg体重的异丙酚 1-2ug/kg体重的枸橼酸钠芬太尼先后静脉推注;C组(n=100例):用2mg/kg体重的异丙酚 0.15mg/kg体重的氯胺酮静脉推注。采用双盲法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氯胺酮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分别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30例行上肢肢瘢痕挛缩整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组(A组,n=15),氯胺酮基础麻醉后,臂丛阻滞成功后注入1%利多卡因1mL/kg,术中按需追加氯胺酮0.3~0.5 mg/kg静脉推注;单纯氯胺酮麻醉组(B组,n=15),术中持续静脉微量泵注氯胺酮2 mg∕(kg.h)维持麻醉。结果 术中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P<0.05); 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 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 小儿上肢手术应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亚麻氯胺酮基础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Gravis ,MG)是一种表现为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MG患者约 15 %合并胸腺瘤 ,胸腺瘤患者约 35 %合并重症肌无力 ,虽然胸腺组织与MG发病的机制未完全阐明 ,但胸腺切除仍是目前公认治疗MG的有效和首选方法 ,因此 ,做好胸腺瘤切除术的观察和护理是防治肌无力危象的关键之一。现结合我院胸腺瘤手术治疗经验 ,重点探讨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后康复指导。1 临床资料自 1997~ 2 0 0 1年我科共收治胸腺瘤 4 8例 ,其中伴重症肌无力症 32例 ,男 18例 ,女 14例 ,年龄 12~ 4 8岁 ,…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硝酸甘油伍用芬太尼对气管插管的影响。方法:将36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8)和对照组(n=18)。诱导前5min治疗组静注硝酸甘油1μg/kg,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5mL。诱导药为咪唑安定0.2mg/kg、芬太尼3μg/kg和琥珀胆碱2mg/kg。结果:治疗组插管后血压无明显增高,而对照组血压增高较明显。结论:硝酸甘油伍用芬太尼是有效减轻气管插管预防心血管反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超前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A组为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组、B组为氟比洛芬酯组、C组为对照组,均采用全麻气管插管。在全麻诱导前5min,A组静注0.75mg/kg氟比洛芬酯和0.4mg/kg氯胺酮;B组静注1mg/kg氟比洛芬酯;C组静注1mg/kg脂肪乳。采用VAS和BCS评估患者拔管后15min、1、2、4、8、12、24h镇痛和镇静情况,并观察患者恶心、呕吐、嗜睡、术后燥动等不良反应。结果A和B组病人术后24h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BCS评分A组和B组则高于C组,术后躁动A组和B组明显低于C组;三组的恶心、呕吐、嗜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氯胺酮超前镇痛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有良好的协同镇痛作用,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静注异丙酚-氯胺酮混合液用于小儿门诊手术麻醉的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择期门诊手术的患儿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处理组在30s内分别静注氯胺酮.1-1.5mg/kg和异丙酚1-1.2mg/kg诱导后,继以微量泵将两者混合液按异丙酚4mg/(kg·h)和氯胺酮2mg/(kg·h)的起始速率连续静脉输注维持。对照组在30s内静注氯胺酮2mg/kg诱导后,并用微量泵以2-4mg/(kg·h)的速率连续输注维持,观察并记录麻醉期间的生命体征、麻醉恢复时间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结果:处理组的SBP、DBP和HR变化较对照组更为平稳(P〈0.05)。处理组的麻醉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静注异丙酚-氯胺酮混合液能有效地用于小儿门诊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利用周围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罗比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5 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组(A组,n =2 5 ) ,氯胺酮基础麻醉后,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臂丛阻滞成功后注入0 .2 5 %罗比卡因0 .5ml kg;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组(B组,n =2 5 ) ,术中氯胺酮1- 2mg (kg·h)间断静注。结果 术中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P <0 .0 5 ) ;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P <0 .0 5 ) ;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P <0 .0 1) ;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有显著差异(P <0 .0 5 )。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家长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重症肌无力差异表达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查胸腺组织重症肌无力(MG)相关基因,探讨MG发生机制.方法:分别抽提6例MG患者胸腺组织及正常胸腺组织总RNA,逆转录合成相应以Cy5和Cy3标记的cDNA-链做探针,在含有14000点人类基因组芯片BiostarH-140s上进行杂交,ScanArray4000扫描仪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用GenePixPr03.0软件对扫描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筛选出的部分差异表达基因变化水平,在39例MG胸腺组,10例正常对照胸腺组中进行分析验证.结果: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254个,其中MG胸腺组中表达上调的基因82个,表达下调的基因172个.这些异常表达的基因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3/3,即上调基因3个/下调基因3个,下同)、免疫相关蛋白(1/9)、细胞受体(1/2)、离子通道和运输蛋白(2/3)、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8/13)以及未知功能基因.验证实验显示,MG胸腺组天冬氨酰氨基葡糖苷酶(AGA)和分拣微管连接蛋白17(SNX17)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71±0.078),(0.698±0.085),n=39],与正常胸腺组的[(0.611±0.043),(0.617±0.068),n=1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基因芯片一致.结论:MG患者胸腺组织与正常胸腺组织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为MG患者提供相当数量的与免疫、细胞受体和细胞信号传递等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为MG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9.
张艳花  陈静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5):102-103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瑞芬太尼和咪达唑仑在小儿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56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入手术室后分别静注负荷剂量氯胺酮0.3mg/kg、瑞芬太尼0.1μg/k、咪达唑仑0.05mg/kg全凭静脉麻醉。结果:患儿术中安静入睡,镇痛完善(镇静评分在5分以上)。术中呼吸循环功能稳定,术毕苏醒时间缩短。结论:氯胺酮复合瑞芬太尼和咪达唑仑用于小儿全凭静脉麻醉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敖兴亮  何仁亮 《广东医学》2002,23(4):384-385
目的 对比观察氟芬合剂复合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麻醉对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影响。方法 选择中下腹部择期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Ⅱ级),按使用辅助药的不同随机分成两组。A组(n=30)于手术开始前静注氟芬合剂1/2u(含氟哌啶2.5mg、芬太尼0.05mg),B组(n=30)静注氟芬合剂1/2u+氯胺酮0.5mg/kg。观察用药后不同时刻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PETCO2及RR的变化。结果 A组RR最慢,给药后5-10minPETCO2达最高、SpO2变化不明显;B组给药后3minPETCO2达最高、RR则最快,SpO2在给药后1min最低,与T0相比,P<0.01,5min后PETCO2和SpO2即恢复到正常范围。结论 静注氟芬合剂复合氯胺酮对PETCO2影响明显,虽能自行恢复,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