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 四川綿阳的主产药材麦冬,与浙江麦冬不同。綿陽麦冬是一年收获,浙江是三年收获。綿陽一县,年产麦冬在100万斤以上,除供应全国药用需要外,还能出口。去年綿陽县青义公社三大队九小队种麦冬1.13亩,今年五月收获了干麦冬587斤,平均亩产519斤,超过1958年平均产量120斤的332.5%,超过今年一般地区产量140斤的270.7%,創造了我区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这是公社化后帶来的高产。这亩麦冬的收获,是在5月下旬由四川省商業厅医药貿易局駐綿陽工作組、绵陽孏揭┱尽⒕d陽县医药經理部与公社党委及公社社員共42人进行了兩天的挖采后,並指派了干部三人进行加工管理,当場共同验收的,共得鲜冬3,057斤,加工干貨为587斤。获得高产的主要經驗是:一、栽种季节比一般提早10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川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块根生长发育期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动态积累规律,比较不同加工条件对其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不同生长期以及不同加工条件的麦冬药材进行总皂苷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结果与结论:川麦冬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在12月至次年1月的块根形成初期中稍有降低;2月至3月底是麦冬总黄酮和总皂苷的主要积累期;进入4月份后麦冬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趋于稳定,5月初麦冬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下降,此后,麦冬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有所起伏;部分加工方法对麦冬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浙麦冬产地加工不同干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科学研究浙麦冬产地适宜的加工和干燥方法。方法:通过不同温度直接烘干、类似传统的烘后回潮再烘的干燥方式、微波杀青、100℃高温杀青、去须根干燥以及传统的加工干燥等方式加工浙麦冬,并测定其总皂苷、总黄酮和总多糖等三类成分的含量。结果与结论:浙麦冬产地加工以60℃直接烘干,其总皂苷、总黄酮含量与传统加工方式相似,总多糖含量高于传统加工,可以代替传统的加工方式;100℃高温杀青、微波杀青或去须根等方式干燥,对总多糖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直立型川麦冬生物学性状与块根产量、品质的相关性规律,确定影响直立型川麦冬块根产量的主要因素.方法 在直立型川麦冬主产区,原位动态法采集样品,测定麦冬植株生物学性状;苯酚-硫酸比色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麦冬多糖含量和皂苷含量;运用SPSS软件分析麦冬生物学性状与块根产量、品质的相关性规律.结果表明直立型川麦冬是植株综合性状好、块根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系,影响直立型川麦冬块根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有块根数X5、植株冠幅X2、植株分蘖数X3、植株高度X1、鲜块根总重Y,其回归方程为:Z12=2.924Y+0.118X5+5.313,Y=0.343X5+0.688X1+0.250X2-3.195,Y=0.341Z12-0.039X5-1.814,X5=5.142X3+10.023(P<0.001***).结论 直立型川麦冬植株生物学性状与麦冬块根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科学筛选优质麦冬资源与培育高产良好性状的株系是直立型川麦冬新品系育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川麦冬块根发育期多糖的动态积累规律,比较不同加工条件对麦冬多糖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浓硫酸-蒽酮显色,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对麦冬药材进行多糖含量测定。结果川麦冬在12月份至4月的块根生长期中,多糖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进入4月份后,多糖含量趋于稳定。结论不同加工条件对麦冬多糖的含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冰箱炮制芒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白及是一年长一个块茎。若多年生的,茎后的三个为最好,三个以后的加工后粉性低,干瘪、色泽亦差,老药农都弃之不取。采控时间最好是立秋前后。此时白及粉性高,加工收率也高,过早挖收率低,粉性差,干瘪少肉,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9,(10)
目的:探索多效唑对麦冬药材性状、产量、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区组栽培,10月份进行不同梯度水平多效唑处理,翌年4月中旬采收,观察植株性状、收集药材样品。采用GC-MS测定多效唑残留量,HPLC法测定麦冬皂苷D、甲基麦冬黄烷酮A、甲基麦冬黄烷酮B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总黄酮、总多糖含量,分析施用不同剂量多效唑处理麦冬药材样品与产量、性状、有效成分及多效唑残留量的相关性,综合评价多效唑的施用对麦冬药材产量、性状及质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施用多效唑剂量的增加,麦冬药材性状出现明显变异,由纺锤形变为两端钝圆的椭圆形,直径也随着增大。麦冬药材的产量先升高后降低,总皂苷、总黄酮类成分随之降低,多效唑在药材中的残留量随之增高。结论:多效唑对麦冬药材质量有显著影响,建议在麦冬生产中不使用多效唑。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形成与积累除了受遗传因子的调控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外 ,还受产后的采收、加工、干燥方法、贮藏和炮制的影响 ,这其中采收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药材的采收期直接影响药材的产量、品质和收获效率 ,适期采收对药材的产量、品质和收获效率都有良好作用。可是目前对野生药材的滥采乱挖 ,导致资源日益枯竭 ,以致有些药农为了多采挖野生药材 ,甚至不分时节或先于采收季节采挖药材 ,致使药材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极大地影响了临床的疗效。即使人工栽培的药材 ,由于缺乏对有效成分含量的跟踪研究 ,一味追求产量 ,忽视了质量因素 ,仅…  相似文献   

9.
<正> 乌梅在福建省各山区均有出产,多野生于山坡人工培植者较少。加工方法各有不同,家泰县多数是将成熟梅子从树上摘下,每担拌以半斤杉木炭粉,或用杂柴火烧熏成黑色。所用梅子有腊梅和石梅二种,腊梅大,先熟,石梅小,后熟。—般在立夏季节前后成熟,从树上脱落下来。约450—500斤成熟梅子可以加工成品100斤。  相似文献   

10.
麦冬是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具有滋阴生津、润肺止咳的作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麦冬以浙麦冬和川麦冬为主。浙麦冬因种植周期长、产量小、价格高导致市场占有率低于川麦冬。为了区别浙麦冬和川麦冬,文章综合阐述了两种麦冬的历史沿革、生物学、种植、产地加工与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色谱方面的差异。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将浙麦冬和川麦冬分列,保护优质浙麦冬种质资源,加大对浙麦冬的推广种植和应用,振兴浙麦冬产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浙产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和川产麦冬的性状特征,为其快速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实地考察并收集不同产地的浙产麦冬和川产麦冬药材,测量其长度、宽度和颜色等13个性状特征参数,采用Simca14.1和IBM SPSS Statistics2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浙产麦冬与川产麦冬的种植及采收加工技术有所不同;主成分分析获得了实验室加工样品8个符合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的条件性状变量数据,产地加工样品9个符合VIP值>1的条件性状变量数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道地主产区的浙产麦冬与川产麦冬在性状上可明显区分,但实验室加工的道地主产区的浙产麦冬与道地非主产区的川产麦冬则有一定的混淆。浙产麦冬外表面颜色深、中柱明显,气味清香,具粘牙性;川产麦冬外表面颜色较浅、中柱不明显,气味淡,无黏牙性。结论浙产麦冬和川产麦冬的性状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其表面颜色、中柱大小、气味和黏性可为作为浙产麦冬和川产麦冬鉴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川麦冬是我国大宗常用药材,四川省三台县是其核心道地产区,以散户种植为主,栽培方式各异,其品质和产量参差不齐。为了更好地开展川麦冬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对三台县的川麦冬栽培技术进行总结,结合近年来麦冬类药材栽培研究的成果,从土壤选择、品种选育、水肥和病虫草害管理、多效唑施用、采收加工等方面综述了川麦冬栽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从种苗前处理、替代多效唑的川麦冬专用肥研制、病草害综合防控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推动川麦冬栽培全程机械化,为提高川麦冬品质与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 明党参(土名山蘿菠)是滋补药品,出口重要物资。安徽省蕪湖专区年产量100万斤左右,其中繁昌、和县、南陵三具产量较大,質量又好。清明前后为出产季节。清明前挖掘的要嫩、水份多,因此加工损耗率大,要500—550斤鮮货加工干货一担;清明后挖掘的只要400—450斤鲜货就能加工一担干货。现将我们几年来积累的一点加工、保管、包装等经验提出交流: 1.加工方法:将鮮货分成粗细均匀的4—5个等级(如粗细混淆则细的煮爛了,粗的还未透),分别洗净泥土将水烧开倒下鍋煮,不时撈动,煮到一定时间撈起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野生川麦冬植株块根产量及有效组分积累规律,建立相对应的函数分析模型。方法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野生川麦冬植株块根并测产(g/株),测定麦冬植株块根光合产物积累率(g/100 g)及水浸出物、醇浸出物、总多糖、总黄酮的含量(%)并计算其积累量,利用Origin和SPSS 19.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野生川麦冬植株块根的生物学产量、麦冬光合产物积累率、麦冬光合产物积累量Y与生育年限X均为显著正相关规律;不同生育年限的野生川麦冬植株块根的有效组份含量及其积累量与生育年限均为极显著正相关规律(P0.05)。结论研究结果能为野生川麦冬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品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白及的采集与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及是一年长一个块茎。若多年生的,茎后的三个为最好,三个以后的加工后粉性低,干瘪、色泽亦差,老药农都弃之不取。采控时间最好是立秋前后。此时白及粉性高,加工收率也高,过早挖收率低,粉性差,干瘪少肉,  相似文献   

16.
挖野苓     
野苓即中药茯苓,神农本草經列为上品,是一味常用药能治水肿乃淋疾,兼有鎮靜作用;对心悸失眠,心下結痛,寒热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嘔哕,膈中痰飲、泄泻等症均有功效。野苓,是一种担子菌门的菌体,一般生长在土下一至三尺,对挖野苓有經驗的药农来說,他們上山一天,一人至少能挖到三、五斤,一般的在八至十斤左右,有时能挖几十斤,今年何友德挖一只野苓就有六十四斤。尽管这样,他們在解放前,是很貧困。据何友德说:“在国民党反动时期,只能在近处小山上打转,貸出得少,交了稅钱糊不到口”。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根据湖北省襄阳市当地农户的生产经验,结合湖北麦冬的生长发育实际状况,初步确定湖北麦冬种苗分类的主要指标,对其进行K聚类分析后,将湖北麦冬单株种苗分为以下2类:Ⅰ类种苗为根系直径大于2.5 mm、新生芽数目大于3、具有跑马根且着生于最外层的短苗龄新苗;Ⅱ类种苗为根系直径小于1 mm、新生芽数目小于2、不具备跑马根且着生于最内层的长苗龄老苗。该研究调查了湖北麦冬生长期间的地上部指标、根部指标及块根产量和品质,试验结果表明Ⅰ类湖北麦冬种苗的生长发育状况较好,且块根产量较高,品质较好。该研究确定了对湖北麦冬生长发育有影响的主要分类指标,从而为湖北麦冬种苗分级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黄芪采叶对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正交设计,明确了采叶强度和采叶时间对黄芪根粗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采叶强度是影响根产量的最重要因素。随着采叶强度加大,采叶时间推迟,根粗和产量都明显下降,不采叶产量最高。采叶强度1/3,采叶时间6月15日左右较为适宜,对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明党参(土名山蘿菠)是滋补药品,出口重要物资。安徽省蕪湖专区年产量100万斤左右,其中繁昌、和县、南陵三具产量较大,質量又好。清明前后为出产季节。清明前挖掘的要嫩、水份多,因此加工损耗率大,要500—550斤鮮货加工干货一担;清明后挖掘的只要400—450斤鲜货就能加工一担干货。现将我们几年来积累的一点加工、保管、包装等经验提出交流: 1.加工方法:将鮮货分成粗细均匀的4—5个等级(如粗细混淆则细的煮爛了,粗的还未透),分别洗净泥土将水烧开倒下鍋煮,不时撈动,煮到一定时间撈起来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以川麦冬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干燥方法对麦冬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影响。取新鲜川麦冬块根粗粉,分别采用50℃烘干干燥、80℃烘干干燥、-70℃冷冻干燥3种方法进行干燥处理,应用HPLC-DAD-ELSD-MSn多检测器串联技术,筛选鉴定干燥过程中变化显著的高异黄酮类和甾体皂苷类化学成分。结果显示:与新鲜麦冬药材的HPLC图相比,50℃烘干干燥最能保持药材固有化学成分;80℃烘干干燥、-70℃冷冻干燥方法则对化学成分影响较大;结合HPLC-HRMSn数据,最终筛选了36个差异性成分,并鉴定了其中24个差异性成分(11个甾体皂苷和13个高异黄酮)的结构。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法对川麦冬中甾体皂苷和高异黄酮有明显影响;从成本、成分含量和实用性综合分析,50℃烘干干燥更有利于川麦冬药材中固有成分的保留,可以为川麦冬药材的产地干燥加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