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和心脏彩超对新生儿先天性血管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患有先天性血管环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64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 CT,MSCT)、心脏彩超(transthoracicechocardiogra phy,TTE)检查,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先天性血管环。将MSCT、TTE的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进行比较,观察并比较MSCT和TTE检查对先天性血管环的确诊率以及对合并心脏畸形、气管狭窄、食管狭窄的确诊情况。结果 TTE和MSCT对先天性血管环的确诊率分别为65.0%、92.5%,TTE的确诊率明显低于MSCT和手术证实结果,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χ2=9.04、16.97,P0.05);而MSCT检查对先天性血管环的确诊率和手术证实结果相近(P0.05)。MSCT对先天性血管环合并心脏畸形、气管狭窄、食管狭窄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0.0%、75.0%、17.5%,明显高于TTE检查的诊断准确率(χ2=4.92、4.38、5.00,P0.05),并与手术证实结果较为相近(P0.05)。结论 MSCT对先天性血管环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与手术诊断基本相符,既能清晰显示血管环的组成,还能明确出血管环与毗邻结构的关系,可联合TTE检查作为先天性血管环的有效诊断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黄世梅 《当代医学》2021,27(25):112-113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对胎儿血管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6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行产前超声筛查诊断为胎儿先天性血管环的14例胎儿的超声图像.分析产前超声对胎儿血管环的诊断价值.结果 产前超声筛查结果显示,14例先天性完全性血管环均为右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左位动脉导管,均经产前或产后于本院或周围三甲医院进一步重复检查,和第一次超声筛查结果一致.结论 先天性血管环在产前有特征性超声表现,超声三血管气管切面、主动脉弓长轴切面、气管冠状切面是明确该畸形的重要切面,产前超声对胎儿血管环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先天性血管环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10年间确诊的60例先天性血管环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行心脏彩超、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消化道钡餐、纤维支气管镜等确诊。结果:本组患儿男 40 例,女20 例,年龄1 d~6岁1月(中位数年龄7.65月)。其中肺动脉吊带25例(占41.67%),双主动脉弓21例(占35%),右主动脉弓合并左动脉导管/韧带12例(占20%)。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吼喘及反复呼吸道感染为主,占87%(52例)。28例(46.7%)合并有心脏畸形,45例(75%)合并有气道狭窄,10例合并有食管狭窄。CTA的诊断符合率81.82%,心脏彩超的诊断符合率53.33%。40例行手术治疗,包括左肺动脉移植术15例,双主动脉弓离断术12例,切断动脉导管/韧带12例,左锁骨下动脉夹闭1例。本组患儿7例死亡:术前、术中各死亡1例,术后死亡5例。血管环合并完全性气管环是手术死亡的高危因素(P<0.05)。术后患儿中,虽半年内仍存在不同程度吼喘、气急等呼吸道症状,但较术前有明显缓解。结论:对于内科治疗效果欠佳的反复肺炎、喘鸣、吞咽困难的婴幼儿,要高度警惕先天性血管环。心脏彩超联合CTA是确诊血管环的最佳方法,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时手术是治疗及改善其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发病率约为0.7%~0.8%,其特征为心脏腔室或血管异常交通或连接,引起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不同的结局.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继发病变,肺动脉高压是许多类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围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不恰当的左向右分流增加了肺血管血流的流速和剪切力,引起肺血管的损伤,肺血管的重构导致肺血管抵抗和肺血管疾病.15%的CHD患者会发展到肺血管疾病,甚至艾森曼格综合征合并继发性慢性缺氧.心脏外科治疗对PHD早期患者能有很大作用,但是手术时机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5.
叶桓  黄河  刘翔  赵萍  高威 《安徽医学》2009,30(9):1074-1075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的技术要点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以来应用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139例的病历资料.结果 139例手术都获得成功,无手术失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 腹腔镜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安全可靠的,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微创、美观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治疗方法。方法:113例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患者 ,84例采用 Anderson- Hynes术式治疗 ;17例肾下极异位血管压迫造成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 ,采用血管束悬吊或肾盂下端切断重吻合治疗 ;12例行肾切除。结果 :113例术后随访 3个月~ 5年。异位血管压迫造成梗阻的17例均经手术治愈 ;Anderson- Hynes术式治疗的 84例中 10例吻合口再狭窄 ,3例手术重吻合治愈 ,4例腔内扩张治愈 ,3例肾功能丧失或继发感染切除病肾 ;其余 12例肾切除后治愈。结论:Anderson- Hynes术式是治疗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的首选方法 ;异位血管的悬吊移位或肾盂切断重吻合是治疗异位血管压迫造成肾积水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的腓骨瓣游离移植配合中药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0年5月以来,共收治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者26例,全部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瓣游离移植配合中药治疗.结果:经6个月~7年的随访,23例均是经过1次手术实现了假关节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5个月,均恢复下肢行走和负重的功能.2例再次发生骨折,经再次植骨后,1例获得愈合,1例随访2年未愈.结论:吻合血管的腓骨瓣游离移植配合中药是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束带综合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束带畸形临床上比较少见.对此类疾病的称谓较多,如先天性环沟畸形、先天性绞扼轮综合征、Streeter病等.我院对一例极其罕见的先天性束带综合征病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纵形切口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方法及其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1"纵形切口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11例,总结其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肛门功能恢复好,远期疗效佳,无大便失禁或肛门狭窄.结论 "1"纵形切口肛门成形术治疗中高位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是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具有成形肛门外观美观,为椭圆形,可减少括约肌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等优点,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适合于各型直肠肛门畸形.  相似文献   

10.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其中60%发生于口腔颌面部[1].其治疗分为手术及非手术方法,尽管方法很多,但各有其局限性.平阳霉素(下简称PYM)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抑制作用[2],据此,本组病例采用PYM治疗颌面部血管瘤,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既往手术采用右上腹直肌切口或右上腹横切口,创伤较大,手术疤痕明显。山东省聊城市中医院自2002年7月-2007年10月,共对25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采用环脐切口行幽门环肌切开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经验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行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6例,女13例,年龄10~110 d,平均37 d,体重2.4~6.8 kg,平均3.3 kg。结果:78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1例因为幽门黏膜损伤中转为开腹手术,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手术时间(15.21±0.56)min。所有患者均随防至2013年6月,无复发,无生长发育迟滞,无肠粘连、肠梗阻等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上睑下垂绝大多数因提上睑肌发育不全或缺损,或因支配提上睑肌的神经周围性或中枢性缺损而致[1].本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1996年以来笔者采用额肌悬吊术治疗23例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血管瘤是常见的先天性血管良性肿瘤或畸形,尤其好发于口腔颌面部。因其部位特殊,手术治疗效果不佳。1993~2002年,笔者用平阳霉素或鱼肝油酸钠瘤体内注射治疗颌面部血管瘤80例,将两者疗效进行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手术治疗先天性疾病很讲究一个时机的问题,因为过早,孩子不一定能承受得起手术的"折腾"或手术条件尚未成熟,过晚又可能降低手术或术后的质量。因此,掌握手术时机非常重要。以下介绍八种常见先天性疾病手术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8%,治疗首选手术.我院在非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缩窄矫形术治疗了18例先天性降主动脉缩窄患儿,并在麻醉过程中对患者桡、股动脉血压进行了适时调控,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先天性髋内翻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均施行转子间"对角"截骨及"T"型、三叶型或蛇型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优7例,良3例,可1例,总优良率91%.讨论手术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CHPS 35例患儿临床资料,均行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结果:35例均手术成功,随访18个月,无并发症,患儿发育良好.结论: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CHPS安全有效,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创伤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腔内治疗先天性动静脉瘘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09年10月30例先天性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完善相关检查后行血管造影检查及腔内治疗术,术后每3个月进行随访。结果25例经腔内治疗后成功封堵或栓塞动静脉瘘,症状改善,无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5例因术中无法配合、风险过大、血管过细微导管无法通过等原因未行治疗。平均随访6个月。随访期内5例症状复发,但较腔内治疗前轻。结论腔内治疗先天性动静脉瘘疗效明确、安全、微创,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荣  胡丽君 《重庆医学》2005,34(3):479-480
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主要包括:先天性食道闭锁、肥厚性幽门狭窄、肠闭锁、肠狭窄、肠旋转不良、巨结肠、肛门直肠畸形等疾病[1].该类疾病直接影响患儿的生命或生长发育,必须在新生儿期予以治疗.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措施,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我科2002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患儿95例,治疗效果满意,无1例死亡,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