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伤寒论〉中寒温并用方进行梳理,总结仲景寒温并用方的类型与主治证,明确寒温并用法在〈伤寒论〉中的具体运用规律.〈伤寒论〉根据中药寒、热、温、凉四气组方,结合五味特征,灵活配伍,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于治疗多种病证,体现了"方以法立,法以方传"的特点.探讨寒温并用方运用规律,对于继承和发扬仲景方证理论之精髓,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和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勇  谢有良  任廷革 《中医研究》2010,23(12):66-67
任应秋不但是各家学说的创立者和研究《黄帝内经》的大家,同时其对《伤寒论》的研究也非常全面和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著作主要有《伤寒论语译》、《伤寒论证治类诠》、《〈伤寒论〉脉证的再探讨》、《研究〈伤寒论〉的流派》等。现将其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巨著,创立了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融于一体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伤寒论》载方共113方,应用药物82种。笔者仅就张仲景《伤寒论》所载方药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药规律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黄德厚 《江西中医药》2011,42(10):29-30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呕吐病"等范畴,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疗效.汉末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分别载方113首、205首(4方已佚),其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方证相的,效若桴鼓,被后世尊为"群方之祖".笔者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胃炎20余年,略有体会,择其3则摘录于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脾约证议     
根据〈伤寒论〉相关论述,对脾约与太阳阳明、麻仁丸证的关系进行剖析,认为脾约是以脾虚为主的一类证型的概括,〈伤寒论〉中脾约的指导意义在于明确"阴阳互根之体,寓阴阳离合之用."  相似文献   

6.
桂枝汤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创,并首次收录在其所著的〈伤寒论〉中.桂枝汤及其类方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反复出现多达几十次,可见其临床应用的范围之广.桂枝汤及其类方具有调和营卫、阴阳、气血的功效,广泛应用于外感及内伤杂病中,被誉为古今第一大方.本文从荨麻疹的常见证候出发,阐述了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荨麻疹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李寿庆主任医师,系鄂尔多斯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世代行医,业医30余载.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先生最推崇张仲景、叶天士、王清任、张锡纯之医学思想,必读医籍〈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以严谨求实,不务虚名,注重实效,存心济世,救人为先,高低贫富,一视同仁,恪守医德,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尤对胃肠疾病的治疗见解独到,收效颇丰,现将其治疗胃肠病医案剖析如下,供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8.
徐兵 《光明中医》2013,(11):2404-2406
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论治中以大篇文章阑述太阳病辨治,其内容占据〈伤寒论〉398条中一半左右.其辩析细密,层次严紧,结构鲜明,可见其在临证中的重要地位不能小视.而特别应强调指出的是,桂枝汤在太阳病中的使用率颇高,被柯韵伯称为"仲景群方之魁".为此本作者在对〈伤寒论〉有关章节古今众说纷纭的今天,再次重温了桂枝汤与太阳病之间的关系,从中领悟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以示同道把关和揣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张仲景治疗烦躁的用药规律,以期对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涉及烦躁的条文、方剂及药物出现的频率、频数,对药物的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涉及烦躁相关词的经文达113条,治便秘方剂共46首,运用63种药物;药物以脾经、肺经、心经、胃经四经最多,分别为21.31%、19.67%、14.75%、14.75%;五味之中以苦辛寒温之品居多。结论:张仲景治烦躁善于寒温并举,甘苦辛齐进,从心、脾、胃、肺论治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中医的经典著作一般指的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著作,简称"四大经典".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认识人与自然的瑰宝.四大经典在中医学起源与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结晶,同时也是现代中医教学不可缺如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的基本著作,其教学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探索之中.〈金匮要略〉教学应与〈内经〉、〈伤寒论〉互参;理论联系实践,经典回归临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辨证论治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学好和用好经典.  相似文献   

12.
对张国骏教授脾胃病的治疗经验进行简明阐述,并结合〈伤寒论〉相关内容辅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瘀血"为因血行不畅、血液瘀滞所致之多种证的统称.〈内经〉虽无"瘀血"之说,但有"恶血留内"等提法,在治疗方面提出"去菀陈坐"、"血实宜决之"、"疏其血气"之治则.至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匿要略〉中始有"瘀血"之说,并提出"活血化瘀"辨证论治的具体方药,后世医家又不断予以补充和发展.到了清代,王清任的活血、逐瘀之诸方及唐容川的〈血证论〉,是以"瘀血"立论、"活血化瘀"为主的有效方剂治疗方法,也是祖国医学独特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魏金荣 《陕西中医》1991,12(11):522-523
现将《伤寒论》对甘草的运用作一诌议,供参考。1.甘草首冠甘草在《伤寒论》一书中运用甚广,遍及三阴三阳六经。书共113方,而用甘草配伍就有70首,占61.9%。113方总有92味药,与甘草同方应用达51种,为55.4%,前10位分别为甘草、姜、枣、桂枝、芍药、人参、附子、半夏、黄芩、麻黄。书有原文398条,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抢救药品、物品有效期速查表在抢救车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于价值。方法:医院于2018年5月开始实施抢救药品、物品有效期速查表,并在应用前后分别对抢救车上药品与物品进行30次检查,比较检查时间与物品和药品补充时间的差异,并分析应用先后三级质控评分的差异。结果:抢救药品、物品有效期速查表应用后抢救车检查时间、物品与药品的补充时间明显短于应用前(P0.05);速查表应用后抢救车三级质控评分明显高于应用前(P0.05)。结论:抢救车管理过程中抢救药品、物品有效期速查表的使用有效缩短了检查时间及物品与药品的补充时间,提升了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保证了抢救车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规范心血管内科高危药品的管理,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方法:成立高危药品管理小组,制订管理制度;筛选心血管内科高危药品目录;加强高危药品相关知识培训;设定高危药品专区专柜;规范高危药品的使用流程;依托医院信息支持体系的支持等,从而实现规范化管理。结果:实施高危药品规范化管理后,放置不规范、药物不良事件与实施前比较例数减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高危药品标识不清、高危药品知识掌握不全例数较前减少,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O.05);高危药品过期现象有所减少,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心血管病区实施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后,规范了高危药品的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认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高危药品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7.
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第357条,是《伤寒论》113方中用药最多、病机较为复杂的方证之一。历代医家对该条的认识分歧较大,甚至有人提出否定意见,如清代医家柯韵伯云:“若此汤其大谬者也……用药至十四味,犹广罗原野,冀获一兔。与防风通圣等方,同为粗工侥幸之符也。近现代学者附和柯氏者不乏其人。笔者在学习和临床过程中,对该方证有所体悟,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阑尾炎患者静脉输注奈替米星后阑尾组织中药物处里及有效浓度。方法:术前随机给予急诊患者0.3g单剂童奈替米星输注,术中采集血清及阑尾组织标本用TDx浏定药物浓度,计算血清及组织PK和动态组织穿透比、通透指数(PI)及抑制系数(IQ,c〈sub〉max组织〈/sub〉/MIC)。结果:输注后奈替米星迅速进入阑尾组织(无t〈sub〉lag〈/sub〉,k〈sub〉a〈/sub〉=1.5788 h〈sup〉-1〈/sup〉)并维持较高浓度;组织中药物呈一级吸收一级消除二室开放模型,血清及组织t〈sub〉〈/sub〉分别为2.12 h和2.77 h(P>0.05);其阑尾组织PI为0.396,对应阑尾炎症组织常见致病菌IQ值大多数达到或大于10。结论:奈替米星在阑尾炎症组织具较高浓度,其组织消除基本与血清平行;每日0.3 g单剂量30 min静脉输注可满足阑尾组织中治疗浓度。  相似文献   

19.
柴胡最早在医方中的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书中以单味柴胡煎服治疗头痛;本草学著作则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1].本药在临床上应用颇广,〈伤寒论〉中含柴胡的药对配伍为后世所常用,探讨本类药对的配伍作用有其实践指导意义.〈伤寒论〉[2]常用柴胡药对及其出现频次见表1,现逐一简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付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9):1682-1682
《伤寒论》究竟有多少方剂?至今尚未有准确数字,目前,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识是从高保衡等人于《伤寒论序》文中所言"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一种认识是从朱肱于《类证活人书》卷十二中所言:"张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五版《伤寒论讲义》教材中其方剂索引数目是114方(缺文蛤散);且在六版《伤寒论选读》教材方剂索引数目则是113方(少土瓜根汁方与猪胆汁方),而数版本《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则大多认为《伤寒论》方剂是113方,笔者对此作了认真地仔细地统计,则发现《伤寒论》方剂既不是112方,也不是113方,更不是114方,而是115方,为了纠正以往对《伤寒论》方剂数目的不准确认识,特将《伤寒论》方剂例举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