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神与得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惠萍  熊源胤 《陕西中医》2004,25(11):1056-1056,F003
针刺取效之关键在于得气,“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如何得气?“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余业医数十载,深感其中确有深意,现不揣谫陋,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针灸是中医治病调气的常用方式,其最终目的在于调气,“气至”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杨继国教授在临床中总结出“三步调气法”,即针灸得气、以神驭气、点穴导气三步。针灸得气依靠针刺手法和控制灸量达到“气至”,强调“得气”,注重患者的“针感”和“灸感”;以神驭气是通过治神、调神引领经气到达病所,用于针灸得气失利之时;点穴导气即运用点按、揣揉、敲打穴位等方式调气,用于前两步均未实现“气至”时。附病案3则以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3.
行针调气是《内经》论刺法的主要内容之一,“调气”是调和机体失去平衡的阴阳之气。《灵枢·根结》云“用针之要,在于知调,调阴与阳,精神乃充,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明确指出针灸治病在于调整经络腧穴的气机,使机体的阴阳气血恢复动态平衡状态,而达到“合形与气,使神内存”的治病目的,因此后世医家在《灵枢集注》注云:“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说明行针调气、得神、气至病所是针灸治病的基础,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强调:“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而针灸取效的关键,是在临床中根据机体阴阳气血虚实而采取不同行针手法,因此调气即是得气的前提,也是得气后施行补泻的一种方法,故在得气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手法,促使气至病所,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兹将笔者多  相似文献   

4.
针刺得气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治病必须得气,这是针灸界流传几千年的古训,也是目前针灸临床奉行的原则。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清楚地表明“气至”是针灸获效的关键。不仅如此,后世还认为针刺获效不仅要“气至”,还与气至的快慢有关。...  相似文献   

5.
针刺得气的重要性在中医学经典著作及以后的针灸专著中均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至,乃去之,勿复针”,说明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是得气,而且是“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古今针灸医学实践表明:针刺得气层次的浅深,直接影响疾病疗效的快慢。影响得气(层次)的因素,环境、气温、时间、体质等。本文论述的得气层次,是在兼顾以上因素的前提下,医患者之间的(得气)感觉。1医者的得气层次首先,得气是指医生得患者之气。医生通过望、闻、问、切,获得患者病变经脉、脏腑、腧穴的气血和阴…  相似文献   

6.
“气至而有效”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祥 《国医论坛》2000,15(2):47-47
针刺治病必须得气,这是针灸界流传几千年的古训,也是目前针灸临床奉行的原则。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嫩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清楚地表明“气至”是针灸获效的关键。不仅如此,后世还认为针刺获效不仅要“气至”,还与气至的快慢有关。若得气迅速,则收效也快,疾病易于痊愈;若得气缓迟,则获效也慢,疾病不易痊愈;若经反复运用各种行针催气手法而气仍不至者,则疾病预后多不良。如《针灸大成》所说:“针老得气速,则病易愈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什么是得气?古人的描述一…  相似文献   

7.
"气"穴不仅是中医认识人体的重要结构,且在刺灸治疗时亦是施术定位的评判标准。针刺调气关键在于补泻,而补泻的关键是如何辨气,如何辨正邪大小。"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意欲调气,需要医者先"治其神",医者要摒弃杂念,内省自视,保持极虚静的精神状态才能守神。"针响""医者得气"及"二次得气"在治疗层次上相差较大,前两类处于致病的启动阶段,施术者必须在"针响""医者得气"的基础上判别疾病的阴阳盛衰及证候的寒热虚实,诊其脉气大小后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才可激发"二次得气",这是针刺得气补泻的内在本质。"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守门户运用于临床即是守神。临床上运用"气"穴时应擅于调气与治神,二者中调神为先导,调气为关键,"以神导气,令气易行,以意通经",达到经脉调畅,血脉通利,阴阳调和之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文章旨在溯本求源,述"得气"与"治神"、"得气"与"调气"及"得气"与二者的内外之境变化,从此三方追溯《内经》、《难经》所述,作为立论"得气"之依据。方法查阅《内经》、《难经》录著古籍与历代各家的经文注述37本,以王冰、马莳、杨上善所注为据。结果依"治神"而言,需治医者、患者与环境三者之神,且需观、守气至之机。从"调气"而论,有"得气"即达"调气"补泻之效,从取穴端正、浅深适宜、方向逢时上述"调气",与强调候、辨气至之气而"调气"等不同著述。并且,内外之境的差异变化亦从"调气"与"治神"上对"得气"产生影响。结论无论是从"得气"的获取、判别及调整均与治神及调气存有密切关联。二者相辅相成于医者的整个针刺过程,是"得气"取效之精要所在。  相似文献   

9.
候气,是医生采用各种方法候其经气(感应)到来的方法。候气针法来源于《黄帝内经》,是传统针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候气,是针刺补泄手法的前提和基础。《针灸大成》说:“用针之要,以候气为先”;《素问·离合正邪论》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都说明候气的重要性。1候气之方法1.1候气须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针,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篇说:“用针之要,勿忘其神。”都说明针刺过程中,必须先治神,后调其气,使神气相随,方能针刺得气取效。所以,窦汉卿《标幽赋》说:“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充分强调治神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针刺得气的过程也就是治神的过程,治神是一切针刺手法的基础,治神法的应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同时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下的标准。因此,《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粗守形,上守神。”张志聪说:“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1]治神贯穿在针灸治疗的全过程中,同时它不是单方面的,而是联系着医患双方的精神和情绪,它是医患双方互动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所以,疗效的提高有赖于针感的出现和医患双方全身心地投入。何以治神?首先,就医者...  相似文献   

10.
张津玮 《河北中医》2010,32(11):1692-1693
“治神”一词首见于《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之句。治,为安定、调节之意,治神是指在针刺操作过程中,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集中医生的精神意识,与针刺施术形神结合,使针下易于得神取气,即产生得气感,从而发挥针刺调整阴阳气血,以治疗疾病的作用。目前,针灸研究者对于治神的理解大多在医者之神,而忽视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理患者机体的神气问题。  相似文献   

11.
精神因素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对医患双方都有着密切关系,它对于针刺操作手法是否成功,针刺疗效能否提高,都有重要意义。《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中也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又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提出并强调了针刺过程中治神的重要性。1针刺治神的涵义治神又称守神、本神、调神等,针刺治神是通过病人精神调摄和医生意念集中,细心体察等方法,使针下得气适度而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治疗方法。针刺治神包涵气功和心理疗法等内容,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浅谈留针     
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在穴位内,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下面仅就留针的有关问题,谈谈粗浅体会,供同道参考。一、留针的作用(一)候气:针刺必须“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说明针刺后一定要留针候气,待得气后才能出针。(二)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指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所谓调气,就是调节经络脏腑之气的偏胜,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使其  相似文献   

13.
高晖  段行武 《中国针灸》2023,(4):409-413
基于“心身医学”理论探讨针灸“调神治形”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思路。慢性荨麻疹同时存在气血功能失调和精神情志异常,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即“心身同病”,临床诊治应重视心身同治,以协同增效。针灸“调神治形”治疗慢性荨麻疹,通过调脑神、心神、脏神、气机以“调神”,调气和营、祛风止痒为则以“调形”,采用针刺配合艾灸、刺络拔罐、耳穴疗法等综合治疗,将“治神”贯穿辨治全程,医患配合,共奏气血冲和、心身安宁之效。  相似文献   

14.
治神是针刺的基本原则,贯穿整个针刺过程。通过分析古籍及文献对中医针灸“神”的论述和认识,笔者对针灸治神进行思考认为:治神的本质是对血气盛衰及其往来变化的内观;医患二者通过学习、体悟天地人三才之道,导引术数、习炼功法(易筋经、八段锦、气功)、琴棋书画,达到主动治神,或借助针法达到被动治神;治神是达到气至的重要条件,判断气至、得气以及守气的前提和保障,有助于增强针刺效应,提高临床疗效。基于针刺得气的研究现状,思考治神的研究:以临床实践为依托,开展治神疗效的研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平台,深入开展治神效应与机制的研究,以期为针灸治神理论的认识提供参考及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气至”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这说明针刺时“气至”的重要和它与疗效的关系。在《内经》中“气至”又称为“得气”。后人对“气至”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初探。一、古代对“气至”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吴萍 《四川中医》1999,17(4):15-16
何谓谷气至,《灵枢·终始》篇回:“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放以知谷气至也。”针刺效果以针后谷气至为目的,而不是以得气为标准。二者之关系列简图示之:可见,得气是谷气至的前提,谷气至才是行针之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影响谷气至的原因甚多,本文仅就《内经》所论概述如下:1体质体质与谷气至的关系十分密切。如《灵枢·行针》篇日:“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失外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壮气独行;或数刺乃知……”这也就是说人的气血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针灸疗效 ,人们多在辨证取穴 ,手法操作上下功夫 ,而对环境甚少顾及 ,其实早在《内经》就已对针灸施术环境十分重视[1 ] 。《灵枢·本神》篇说 :“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强调针灸治疗中首先是治神。治神的含义主要包括两点 :一、病人情绪宁静 ,神志专一 ;二、医生精神集中 ,凝神于针[2 ] 。而要达到这两个要求 ,就必须具备一个幽静 ,良好的环境。  现代研究也证实了施术环境对于针灸的重要性。众所周知 ,循经感传与针灸疗效关系非常密切 ,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就已指出“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 ,历代医家均把提高“循经感传”…  相似文献   

18.
针刺得气的重要意义,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灵枢·终始》又说:“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就是说,如气不至即可手不离针,进行捻转提插,不徐不疾的“无问其数”,以达到“气调而止”。历代医家还有许多促使针刺得气的方法,如候气、催气等。这些都只强调了针刺手法对得气的作用。我们认为,除此以外,对熟练地循经取穴,掌握针刺方向、角度以及病人机体强弱亦不应忽视。现分述如下: 一、以捻转为主达到针刺得气针刺捻转手法,是最基本的单式手法之一。它早见于《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  相似文献   

19.
谈谈"气至而有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明 《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1):44-45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维系人类的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古称“气至”,今称“针感”即得气。《金针梅花诗钞》指出:“夫气者,乃十二经脉之根本,生命之源泉,进针之后必须细查针下是否得气,下针得气方能行补泻,除疾病。”如《针灸大成》所说:“针若得气速,则病易愈而效亦速也;若气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可见,气至是补泻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达到治病目的的关键所在。1气至的含义1.1患者方面相对于患者来说即感觉针刺部位有酸胀,麻木等自觉反应,有时出现热…  相似文献   

20.
“气至病所”出于《针经指南》,指下针得气后,医者通过一定手法使得气感达到病变部位,是提高针灸疗效的重要手段,也是针灸疗法的精髓。
  1针刺气至病所的前提
  舒适安静的就诊环境很重要,最好除医生与患者外,没有其他人参与。让患者放松、集中精力,用心体会针刺感应,专心注意于病所,使之“神定则气行”。医生施术时应全神贯注,“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专一其神,令志在针”。针刺过程中是否得气,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是气至病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1]。进针后施以行针手法,使针下产生酸、麻、胀、重等感应,即是得气。在得气基础上,运用一些运针手法或辅助方法,使经气感传至病所。能否气至病所,还受患者身体素质的影响。对于年老或体弱患者,可用药物或针灸补益其气血,使气血相对旺盛,从而有利于得气并使之更快传至病变部位。正如杨继洲《针灸大成》所说:“令脉气?满,而得疾行至于病所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