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安虎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44-1145
目的:观察药品不良事件(ADE)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11月我市上报的387例药品不良反应(ADR).并作统计分析。结果:387例药品ADE中,涉及品种最多的为抗感染类药物(41.13%),发生ADE的主要途径为静脉给药(79.07%);ADE最常累及皮肤及其附件(51.16%);140例(36.18%)不按说明书用药,其中84例涉及抗感染药。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加强药物知识学习,注意药物使用各环节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原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汇总统计该院2008~2015年134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及关联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生严重ADR/ADE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13∶1,老年人患者、涉及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ADR/ADE的构成比分别为37.31%、37.31%和22.39%。报告例次最多的15个药品中,抗肿瘤药物8种,抗菌药物3种。静脉滴注发生ADR/ADE构成比85.4%。严重ADR/ADE的临床表现主要以全身性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和心血管损害多见。结论:重视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ADR/ADE的监测,提高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水平,降低临床ADR/ADE风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ZHOU Yi  陈卫果 《中国药房》2008,19(23):1816-1817
目的:了解珠海地区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9月该地区上报的246例药品不良事件,并作统计分析。结果:246例药品不良事件中,涉及品种最多为抗感染药(43.24%),与其品种繁多、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有关;发生药品不良事件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78.05%);药品不良事件最常累及皮肤及其附件(41.12%);119例(48.37%)存在不按说明书用药,其中113例涉及抗感染药。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加强药物知识的学习,注意药物使用各环节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童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event,ADR/ADE)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河南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收集的2007~2010年273例儿童严重ADR/ADE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3例严重ADR/ADE中男性(63.00%)多于女性(37.00%),0~3岁患儿比例最高(43.96%);抗感染药物所致严重ADR/ADE最多(44.44%);静脉给药引发的严重ADR/ADE最多(85.34%).严重ADR/ADE的主要表现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37.76%).结论:应加强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减少严重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儿童药品不良事件(ADE)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2004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儿童ADE报告,分析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的可疑药品、ADE累及系统、转归等情况。结果共收集儿童ADE报告19 509例,04岁儿童占62.473%,静脉给药途径引起ADE比例最高(57.511%)。引起ADE药物前10位药品中,抗感染药物占据9个,占可疑药品总数的35.409%;炎琥宁注射液列第9位,其合并用药比例较高(42.6%)。ADE累及的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多见(34.978 0%),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和全身性损害。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或痊愈的患儿占98.800%,死亡31例。死亡病例涉及的35例次可疑药品中21例次为抗感染药物,其中17例次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结论临床应加强低龄儿童的用药监护,关注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中药注射剂的合并用药,这也是药品不良反应监管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09年226例ADR/ADE报告,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ADE类别、临床表现,引发ADR/ADE前10位的药品等情况。结果:ADR/ADE以静滴给药为主,抗感染药所致ADR占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引起ADR频数居第一位药物为左氧氟沙星。结论: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葛云 《中国药房》2013,(10):931-933
目的:探讨同一药品多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原因、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及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防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5年8月至2011年8月短期内(30d)同一药品出现2例以上相同ADR的报告35例(共10起ADE),以患者的性别、年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出现ADR原因初步分析及构成比等进行统计。结果:35例ADR报告中治愈率达100%,未发现有后遗症。ADR累及器官或系统损害以中枢神经系统最多(占30.23%)。报告原因分析有50.00%是换用新批号或新生产厂家药品后出现的,根据情况做了停药、退换货等处理;33.33%是由于药品使用问题导致,根据临床需要,给予用药指导或更换为适宜的药品。结论:基层ADR监测人员应严格执行《ADR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这是减少ADR、防范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2007年湖南省3123例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使用单位;涉及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注射穿刺器械、医用缝合材料及粘合剂、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口腔科材料的不良事件居前5位;涉及患者男女比例为0.49:1;不良事件报告数量地区间有较大差异。结论应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培训,提高监测质量,将医疗器械风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9.
周轶  陈卫果 《中国药房》2008,19(26):2056-2058
目的:了解珠海地区药品不良事件(ADE)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广东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珠海工作站于2005年8月~2006年12月收集到的311例ADE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品种、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的ADE发生率最高,有213例(占68.49%);ADE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160例(占51.45%),经过相应的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医务工作者在用药前应询问患者自身及家族过敏史,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用药后认真观察,尽量减少ADE发生。  相似文献   

10.
324例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张京航  张黎明  梁伟 《中国药物警戒》2006,3(3):138-140,144
目的 对324例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分析,评价报告可利用性,探索安全使用医疗器械监测手段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模式。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为安全有效使用医疗器械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模式初步形成。结论 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是确保安全使用医疗器械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1年141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11大类84种,其中以抗微生物药为主,其次是抗肿瘤药物;严重及新的ADR分别是35例、11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重视新的及严重的ADR监测,充分发挥护士在ADR报告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上报至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24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44例ADR中女性多于男性,61岁以上的老年人组发生率为最高,其次为21~30岁年龄组;最易引发ADR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引发ADR最多的药物种类为抗微生物类,占63.93%;主要累及器官或系统为皮肤及其附件。结论应加强ADR知识的培训,对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剂使用时应重点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结果涉及ADR药品有30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静脉沣射引发的ADR有95例占79.17%;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应注意合理用药,以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93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减少ADR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对93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37例报告中发生ADR患者男性多于女性,ADR涉及的药品多为抗微生物药物,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所有的用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用药发生ADR的几率最高。结论收集整理不良反应药物报告,定量分析,综合评价其信息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药品的不良反应致死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方法:检索1998年1月~2006年6月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知识库对其收录的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六十岁以上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病例占首位,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致死率排名第一。结论:提醒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应加强业务素质,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574例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本院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本院5年来收到的ADR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DRs共涉及药物10余类74种,其中以抗感染药物比例最高;静脉滴注比例较其他给药途径多;临床表现以致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例最高。其次为消化系统。结论:ADRs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人群,应加强合理用药的宣传及ADRs监测,以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4661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46619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发掘警戒信号,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山东省2006年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及报告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监测数据反映了全省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静脉注射用药;1起不良反应数量最多;抗微生物药物和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数量和严重程度均居前两位;病例报告的填写尚不完善,质量有待提高;阿奇霉素注射剂和双黄连注射剂警戒信号明显。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物和中药的安全性监测,重视阿奇霉素注射剂和双黄连注射剂的再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利巴韦林注射剂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统计、分析,为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的某时间段收集到的56例利巴韦林注射剂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各年龄段组均有不良反应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损害以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等为主,其中以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憋气、喉头水肿等为主要严重不良表现。结论:应加强利巴韦林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和监测,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彭学荣 《中国当代医药》2013,(34):170-171,173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4年11月~2013年6月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91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1例报告中,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感染药(占56.25%)和中药注射液(占17.71%),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最多,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1年收集到的200例ADR报告,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别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由抗菌药物类导致的ADR所占比例最高(53.0%);皮肤过敏反应的ADR为总报告例数的37.0%。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