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室性早搏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早搏(PVC)是室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内科医生几乎天天都会遇到。一般说来,偶发性、单灶性、良性(Lown氏分类<Ⅱ°)、非器质性心脏病所引起的PVC,可以不治疗或行非特异药物治疗即可控制、消除;而频发性、多灶性、恶性(Lown氏分类>Ⅱ°)、器质性心脏病所致的PVC,往往会造成病人血动力学障碍,病情恶化,甚致危及生命,此等VPC需用抗心律失常药(AARD)治疗。某些VPC,  相似文献   

2.
室性早搏为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常发生于心脏病患者,也可以发生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现对我院自1993~1995年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人室性早搏162例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试图评价其临床意义及与心脏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室性早搏的治疗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其人群发生率很高。随着临床科学的发展 ,现今对室早的认识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1 室早的分类  对室早有各种分类方法。从机制上可将其分为自律性增高、折返激动和促发激动等。从心电图上可分为单形、多型、成对、成串室早及RonT现象等。根据室早的心电图图形还可大致确定其起源部位 ,如右室流出道室早、左室后间隔室早等。根据Holter还可对室早进行分级。这些分类方法都曾用来指导治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分类方法对治疗的意义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如Lown氏分级曾被认为…  相似文献   

4.
从长期随访看室性早搏的药物治疗方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李言让综述栗克群审校室性早搏(室早)每每导致心脏病病人猝死,预防性治疗是现时研究课题之一。抗心律失常的药品虽然很多,但几乎均有致(加重)心律失常的副作用。甚至有死亡的报道。故在治疗时颇为棘手,专科...  相似文献   

5.
室性早搏对窦房结自律性的影响周津明作者单位:广东省新会市人民医院心内科(529100)通常认为室性早搏的异位激动很少逆传心房,并侵入窦房结打乱其自律性,临床上罕见室早引起窦性频率逐渐减慢,继尔出现窦性停搏的报导,现将一例报导如下:患者男性,60岁,因...  相似文献   

6.
7.
心律平和乙吗噻嗪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心律平与乙吗噻嗪的临床疗效,有效剂量及副作用。方法 选择了47例口服心律平(Pr)和乙吗噻嗪(Et)的频发性室性早搏病人,进行两药的治疗效果、有效治疗剂量和副作用的比较分析。结果 Pr和Et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1%和74.1%。Pr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的平均有效治疗剂量为502±227.6mg/日,明显低于Et(667±240.1mg/日),P值小于0.05。当每日用药剂量为450mg和600mg时,Pr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4.8%和66.7%,Et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2.2%和37.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r和Et的副作用发生率分别为16.1%和29.6%。结论Pr和Et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均有较好效果。并且显示其效果与用药剂量有关。其中Pr的有效治疗剂量较小且耐受性好,可作为治疗频发性室性早搏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室性早搏(室早)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来,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已经成为常规的治疗手段之。对于频发室早、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或患者不耐受药物治疗的室早,射频消融术已经逐渐成为主要治疗方法。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台的诊疗指南中,室早的射频消融还没有被列入其中。本文总结自1994年以来我院射频消融治疗室早的结果和随访评价,建议射频消融治疗室早的适应证和该项治疗在指南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室性早搏(VPB)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几乎每个人的一生均出现过或将会出现,绝大多数人并无症状(不知晓自己有VPB),有些仅是在体检或健康检查时被发现,即便有症状者,不同患者之间症状的差异颇大,且临床症状的有无或轻重与预后并不呈平行关系,不同心脏“背景”的VPB预后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室性早搏与自主神经张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早)的发生与自主神经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到频发室早(≥10000次/d或室早负荷≥10%)的156例特发性室早患者(室早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84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计算心率变异性指标rMSSD、pNN50、高频功率(HF)、标准化的高频功率(HFnorm)、低频功率(LF)与HF的比值(LF/HF).比较两组自主神经张力间的差异,并分析室早负荷与自主神经张力变化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室早组患者rMSSD、pNN50、HF和HFnorm均明显增加(P<0.01),LF/HF显著降低(P<0.01).室早组患者24 h室早负荷与rMSSD、pNN50和HF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2、0.425、0.372,P<0.01),而与LF/HF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06,P<0.05);其中28.8%(45/156)的患者每小时室早负荷与每小时HFnorm呈正相关,16.0%(25/156)的患者与每小时LF/HF呈正相关,53.8%(84/156)的患者与每小时HFnorm和每小时LF/HF均无相关性.结论 部分特发性室早的发生与交感和(或)迷走神经张力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1.
频发室性早搏24小时分布的变异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频发室性早搏24小时分布的变异性傅真廖禹林频发室性早搏(简称频发室早)的昼夜分布是否呈周期性变化,各家报告不尽相同。本文分析了66例频发室早患者的每小时室早的频率变异,并比较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对室早分布的影响。对象和方法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平均每小...  相似文献   

12.
室性早搏性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频发室性早搏(尤其是>10 000次/24 h)可引起心肌病,其临床特征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消除室性早搏后心肌病变可以逆转,称为室性早搏性心肌病。这类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室性早搏导致心脏机械性收缩、电激动不同步,心室负荷过大,激活神经体液机制,心脏有效泵血量减少及舒张功能减退等有关。室性早搏的负荷是心肌病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诊断室性早搏性心肌病,多是回顾性诊断。如消除室性早搏后心肌病变可逆转,即可确诊。恰当的药物或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能清除或减少室性早搏,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室性早搏(室早)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人群相当广泛,包括健康者和各种心脏病患者。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早多是起源于RVOT的没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及致心律失常因素基础上的室早,药物控制较差,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目前尚有争议,未广泛开展。本文总结我院22例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RVOT频发室早患者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评价其治疗RVOT频发室早的安全性和疗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性早搏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161例做过Holter监测的冠心病患,对不同程度室早分级与心率变异关系,有、无室早患间的心率变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Lown Ⅲ级室早患HRV指标SDNN和SDANN index较Lown≤Ⅱ级的明显降低(P<0.05或P<0.01);②有与无室早患间HRV各项指标无差异。结论:多源性室早患存在HRV异常。  相似文献   

16.
室性早搏是内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笔用黄连素在基层门诊治疗室性早搏有一定的疗效。在半年的时间内治疗和观察了6例频发性室性早搏的病人,结果取得了83.3%的有效率,证明此药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室性早搏(PVC)起源部位的特点。方法:在心电图检测的单源性PVC患者中,分别随机选择150例特发性PVC者(对照组)和150例AMI患者(AMI组)。比较AMI组与对照组之间、AMI组内左、右心室之间PVC起源部位的差异,同时分析AMI患者病变冠脉与PVC起源部位之间的关联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PVC起源部位为左心室心尖部(6.0%比46.0%)的比例显著升高,右室流出道(54.7%比27.3%)和右室前壁(10.0%比3.3%)的比例显著降低,P<0.05或<0.01。AMI组中,与右室流出道PVC比较,左室心尖部PVC的发生率(27.3%比46.0%)显著升高,P=0.001;与右心室比较,左心室流出道PVC发生率(66.1%比13.6%)显著降低,而心尖部PVC发生率(24.4%比78.4%)显著升高,P均<0.01。双向无序分类资料的关联性检验分析显示AMI患者病变冠脉与PVC起源部位无关联性(χ~2=0.519,P=0.134)。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患者的起源部位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其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6 9年 ,美国心脏病学家Rosenbaum总结了一组健康人的室性早搏心电图特点 ,并分析了这种室性早搏的产生机制 ,认为这种早搏与器质性心脏病无关 ,主要见于健康人 ,起源于右室心肌 ,这种室性早搏被称为“Rosenbaum室性早搏”(Rosenbaumventricularextrasystole)。Rosenbaum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 :①额面向量环向下 ,电轴轻度右偏 ,多在 + 6 0°~ + 12 0°之间 ,类似左后分支阻滞 ;②Ⅱ、Ⅲ、aVF导联常为直立高大的QRS波 ,Ⅰ导联为小R或rS型 ;③胸导联为左束支阻滞形态 ,但不同于典型的左束支阻滞之处为 :QRS波的初始向量向前 ,而且运…  相似文献   

19.
黄芪注射液治疗儿童心肌炎并顽固性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合并顽固性心律失常治疗颇为棘手 ,为控制经其他治疗无效的室性早搏 ,我们采用黄芪注射液静脉输注 ,临床取得较好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组 46例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病人 ,男2 8例 ,女 18例 ,年龄 6岁~ 12岁 ,平均年龄为 8.3 6岁。全部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 ,按照Lown,s分级 ,心功能Ⅰ级者 2 4例 ,Ⅱ级者 16例 ,Ⅲ级者 6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心律失常治疗但未能控制室性早搏 ,包括使用利多卡因、胺碘酮、普罗帕酮、美西律、普萘洛尔、维拉帕米等药。1.2 方法 用药前停服其他抗心…  相似文献   

20.
稳心颗粒与慢心律对照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冠心病室性早搏、中医辨证分型为气阴两虚兼心血瘀阻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稳心颗粒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慢心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记分及24h动态心电图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室性早搏分级及室性早搏次数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63.33%和53.33%、56.6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0.0%、2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稳心颗粒对气阴两虚兼心血瘀阻型冠心病所致室性早博疗效与慢心律对比无差异,但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慢心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