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汪履秋教授治疗慢性肝炎经验,归纳其要点为:(1)慢性活动期,以清肝利湿为先;(2)慢性迁延期,以健脾养肝为要;(3)邪毒蕴结时,以化瘀疏肝为主;(4)症状繁多时,宜审证求因治疗。  相似文献   

2.
张维颖 《陕西中医》1994,15(4):167-168
<正> 一贯煎是清代魏之诱所创制的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名方。李月老中医擅用此方。独出心裁,颇具特色,兹简介于下。 1 四物—贯煎治疗慢性肝炎 李老认为,慢肝多由急性病毒性肝炎转变而来,病之早期或因过用苦寒,或多用辛燥,失治误治,损伤肝之阴血。也有素体阴虚之人,初感湿邪易从热化,损伤肝阴。所以,肝之阴血亏虚乃慢肝的主要病机。治宜安正祛邪,以柔养肝肾为大法,俾阴血充足方能化气为用,职司疏泄之权,正胜邪退。故用一贯煎以滋补肝肾之阴,伍以四物汤以助养血活血之力,使补而不滞。具  相似文献   

3.
李粉萍  范先枝 《陕西中医》2007,28(9):1208-1209
本人从师于张瑞霞老师,经过2年多的学习,总结了张老师对慢性肝炎的治疗用药特点,供同道参考。 1 疏肝与养肝结合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体柔,对人体气机的运行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其为病则显露出刚强之性,故古人曰“木曰曲直”。肝属厥阴,但中寄相火,易于化火动风,所以前人用“体阴用阳”来概括其生理功能。肝脏的疏泄功能是与肝体密切相关的,肝血充沛,肝体不燥,则疏泄有度;若肝血不足,肝气有余,  相似文献   

4.
林沛湘治疗慢性肝炎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沛湘教授对慢性肝炎的辨治尤具心得,林老根据肝脏以阴血为本,以体为用的生理特点,及《内经》有关正虚邪凑的发病理论,认为,慢性肝炎的病机,主要是阴血不足及气阴两虚,肝体失养,使湿热、淤血等病邪乘虚作祟。在治疗上,制定了补虚以养阴血及益气为主,祛邪以清热利湿、凉血为要,慎用行气疏肝之品,避免更耗肝液等措施,临床效验颇显。作者将林老治疗本病的经验例举了肝阴血虚证、肝气阴虚证,肝脾两虚证、湿热蕴结证,并举验案四则,以说明之。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已故著名老中医刘子湜擅治妇科疑难疾病,认为妇科病无不与"肝"有关。文章采撷刘老从肝治疗月经病的经验作一简介,以供同道参考。刘老认为女性的生理特点、病理机制与肝的关系密切。肝气贵于舒畅通达,肝郁则病变横生。若肝气条达,藏血守职,气血调畅,任通冲盛,则月事以时而下;若情志抑郁,肝失条达,导致肝的功能失常,则出现各种月经病变。因而强调月经病的关键乃肝郁气滞,特点为气血瘀结。治疗应以疏肝理气为主,辅以柔肝养肝调经诸法。根据郁者宜疏,亢者宜柔宜缓的原则,以遂其条达之性。肝郁气滞者治当疏肝开郁,理气调经;,肝肾阴虚者治当补益肝肾、养血调经;肝郁脾虚者治当疏肝健脾、柔肝调经。  相似文献   

6.
李群  张连运 《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1):860-861
芍药是常用中药之一,苦、酸、微寒,入肝脾经,临床应用范围甚广。《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也”。笔者通过多年临床体会,归纳其功用主要有四点:养肝补血,敛肝止血,治痢,止痛。1养肝补血芍药单用即可养肝柔肝。因其酸故而能入肝,因其苦故则能治肝之热。芍药配当归能养肝补血,因肝藏血,二药合用则养肝以补血;与黄芪、当归同用其补血有别。芍药、当归、柴胡三药合用则养肝疏肝、养肝之体而助肝之用。临床上若欲以补血为主,可用芍药、当归配伍地黄,使阴律充而血易旺。2敛…  相似文献   

7.
介绍运用中医药治疗格雷夫斯眼病经验。认为该病与肝密切相关,湿、痰、瘀是主要病理产物;临床常用疏肝泻火、疏肝健脾化痰、养肝滋肾法、益气养阴之法。并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病毒性肝炎属中医"胁痛"、"黄疸"等范畴。导师张玮主任医师从医20余年,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1从肝治疏肝养肝。肝病初期,邪毒侵滞肝脏,肝气郁  相似文献   

9.
史丹丹 《河南中医》2013,33(2):200-201
脂肪肝发病多与肝脾相关,如能在脂肪肝的治疗与调护中,时刻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把握肝脾相关治疗原则,疏肝柔肝以助脾运,健脾运脾以养肝,则效果更好.实脾可提高患者正气,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而且调理脾脏可以促进精微化生,以资肝体助肝用,促使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10.
<正> 胁痛是慢性肝病中最常见症状之一。本文试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笔者多年临诊实践作一概述。胁痛乃肝经之主症。“足厥阴肝经之脉布二胁,”故有“胁乃肝之分野”之称。中医认为肝为刚脏,非柔莫克,乃将军之官,喜疏泄,善条达,性升易动,藏血,故有“体阴而用阳”之谓。若肝木遭邪入侵则肝气失疏,条达失司,气机不利,不通则痛,故有“肝病则两胁中痛”之说。气滞日久,瘀阻肝络,血瘀亦能致痛;肝病日久,损耗肝阴,肝血不足,血不养肝,肝失所养亦能致痛。兹分述如下。气滞所致之胁痛乃由肝气郁结,气滞肝络,不通则痛。证见痛呈胀痛,痛无定处,走窜不定,时左时右,病程较短,苔多薄白,脉多弦滑。治以疏肝理气,泄肝止痛。疏肝理气方以逍遥散为主佐以郁金、枳壳、香附、青皮之属,泄肝以金铃子散为主。血瘀所致之胁痛乃由气滞日久,瘀阻肝络,不通则痛。证见痛有定处,固着不移,病程较长,痛如针刺,按之痛不按亦痛。再参照其它瘀血见证如:面色黧黑,舌唇青紫,皮肤有红丝赤缕(毛细血管扩张,蜘珠痣),两手有朱砂掌(肝掌)等,脉多见涩。治以活血通络,亦即王旭高所说的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塞,络脉瘀阻,兼通血络。”方以  相似文献   

11.
<正> 方老师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自拟许多有效的经验方剂,现将我跟方老学习时所熟知和应用过的六首,简介如次: 一、加味一贯煎组成:北沙参30克麦冬12克细生地30克当归12屯夜交藤30克川楝子12克鸡血藤30克丹参15_30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姜黄12克薄荷3克功效:滋肾养肝疏肝适应证:迁、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炎、溃疡病等,属肝肾阴虚,兼有气滞血瘀者制服法:根据方老师的经验,此方在煎服时应做到:  相似文献   

12.
一、健脾化湿贯彻始终病毒性肝炎的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胃,病理表现虽然有“湿热”、“寒湿”之分,但病理因素不外乎“湿”,湿邪的产生来自内外两方面。外感湿邪可困遏脾胃,导致脾失健运;反之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湿自内生。因此只有脾气健旺,水湿才能运化。临床上长期大量使用清利解毒的茵陈、山栀、龙胆草、板蓝根、田基黄等苦寒之品,极易损伤脾胃。故在治疗中一面用药物祛邪,另一面也需健脾养肝以扶正,恢复机体的抗病能力,正胜则邪却。本人认为在疏肝解毒、清利湿热的基础上,应考虑健脾化湿,尤其在病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列举了5个"胃痛"病案,认为"胃痛"病因多由饮食不节,外感寒、湿,情志失调,劳倦等导致中焦脾胃受损,水谷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久病则夹湿、夹瘀,病性多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标实以痰湿、气滞、瘀血多见。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日久及肾。故临床上辨证多从疏肝健脾,理气和胃,温肾暖肝等治疗。病案1用四逆汤加味治验气虚累及阳虚,脾肾阳虚证;病案2与四逆散加味疏肝健脾,调和脾胃治疗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证;病案3用桂枝人参汤加味治验脾胃虚寒,瘀血阻络证;病案4与吴萸四逆汤加花椒合二陈汤为主方暖肝理气,温化寒湿治验肝寒气滞,寒湿内阻证;病案5用大回阳饮合枳术丸加减治验脾肾阳虚,气滞血瘀证。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病因病机复杂,涉及肝、脾、肾等脏腑及风、火、痰、瘀、虚等,内伤七情,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循经上逆巅顶,经络闭阻不通,不通则痛;脾胃虚弱,生化之源缺乏,或久病失血,暗耗阴血,肝血亏虚,窍络失养,不荣则痛;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肝气郁滞、肝火上扰、肝阳上亢、肝血亏虚、肝寒犯胃均可致偏头疼,故从肝人手,顺应肝条达之性,疏肝、清肝、平肝、暖肝、养肝等辨治。久病必瘀、久病入络,选用蜈蚣、全蝎、僵蚕、水蛭、土鳖虫等虫类搜风逐瘀通络入肝经之品,如叶天士谓“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  相似文献   

15.
李德新治疗慢性肝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红姝  夏永良 《中医杂志》2001,42(11):652-653
李德新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医40余载,学验俱丰,在慢性肝炎的治疗方面,颇有心得,兹整理介绍如下。1 体用兼治以柔肝先生治疗肝病极为重视肝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性。认为肝位居膈下,内藏阴血,故其体为阴;肝司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故其用为阳。正所谓肝为刚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在生理上,肝血充沛,肝体不燥则疏泄有度;另一方面,肝之气机调畅则血能正常归藏和调节而不致瘀滞于肝。总之,  相似文献   

16.
介绍茹清静教授从肝论治癫狂的临床经验。茹清静教授认为,癫狂源于情志失畅,其致病因素无 外乎痰邪作祟,气血凝滞,气机升降失常,终致阴阳失调,且好发于春季及青春期,凡此种种,皆不离乎肝之 疏通畅达失常,故宜从肝论治。治以疏肝、清肝、平肝、养肝、健脾化痰、行气活血、开窍醒神,使肝气得以 柔和畅达,阴平阳秘,癫狂乃治。  相似文献   

17.
周彩云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周彩云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周彩云教授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肝、筋",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肝血亏虚、肝气不舒、筋脉失养"为其本,风寒湿热等外邪为其标,并重视瘀血的存在。治疗上以"酸以养肝体、辛以助肝用,甘以缓筋急"疗其本,通络除痹祛其邪,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同时,针对活动期湿热毒蕴的特点,治之以清热解毒、除湿凉血。除药物治疗外尚重视生活调护及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8.
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结石类疾病的总称,是临床常见疾病。于庆生教授运用从肝治胆理论治疗胆石症取得较好疗效。于庆生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安徽省“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在胆石症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从肝治胆理论治疗胆石症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西医学理论支撑。于庆生教授认为,肝胆经脉互相络属,来源于肝、贮藏于胆腑的胆汁需要肝的疏泄作用,此与西医学对肝胆关系的认识是不谋而合的,在解剖关系、血液供应和回流、淋巴引流、神经分布、生理功能联系上均有密切的联系。胆石症的治疗分为静止期和活动期。静止期相当于胆道或胆囊慢性炎症期,治疗以养肝、柔肝、疏肝、软肝为主。养肝柔肝是肝阴虚、肝血不足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养肝阴之不足,肝脏宜以柔为补。疏肝是一种使肝气疏泄条达、疏调肝气的治法,主要是疏肝郁之气。软肝是一种活血化瘀的治法,是软化血瘀之肝。活动期相当于胆道或胆囊急性炎症期,治疗以清肝、泻肝为主要治则,是针对肝火偏旺、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肝胆之热、泻肝胆实火、利肝胆湿热。对于庆生教授运用从肝治胆理论治疗胆石症进行临床经验总结,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介绍周仲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病理基础是湿热瘀毒郁结,并贯穿主要病程中,其病理因素包括湿热、瘀热、伏毒,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疾病后期出现正虚,即肝脾两伤、肝肾阴虚的证候。故在治疗过程中,当以清化湿热瘀毒为先,即化肝解毒。疾病后期,宜以调养肝脾和滋养肝肾为要。  相似文献   

20.
介绍胡永盛治疗暴盲经验。认为本病主要由痰火蒙蔽、肝体本虚而致,治以泻火化痰、养肝荣目之自拟密谷明目饮。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